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农村家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改善家庭环境,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抛家寄子,致使孩子常年处在亲情缺失的环境中,对这些留守在家的农村儿童造成了多方位的持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诸多挑战,如生活、学习、交际,心理等方面的挑战。通常人们较多地关注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在我们看来,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却不是最令我们忧心的。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心理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他们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自卑、自闭、焦虑,情绪消极。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在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互动,缺乏自信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亲情呵护缺位,使孩子在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享受爱、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使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致使他们形成了孤僻、自卑、自闭、焦虑等消极情绪。
2.“亲情饥渴”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这种对于亲情的饥渴也就越为突出。
3.祖辈无端溺爱,使其产生自私心理,致使内心发展失衡。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同时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完整的亲情,不能像其他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倾向。
4.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认知水平较差。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适时的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形成逆反心理,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攻击性强。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二、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探究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一个母亲能胜过一百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一百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造成的。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并且,他们中大多数人受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3.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有时无法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不能给予及时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
5.自身素质差,自我调控能力不成熟,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的问题。
三、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发挥学校这一集体的力量,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情感世界的真空,关爱、尊重、细心,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有位教育家曾经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想用师爱弥补亲情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对待他们,要尊重他们的感受;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当留守儿童把教师的教育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心理就会明朗健康。
2.真情包容,积极疏导,循循善诱。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留守儿童平时在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的属于心理方面问题。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他们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更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刺打击,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采用朋友式的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首先,要学会和留守儿童做朋友,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人们常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谈心。实践证明,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老师,他们更需要的是朋友。与留守儿童做朋友,就可以与之平等交谈,就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才可能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你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3.对症下药,细心策划,持之以恒。留守儿童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问题,往往因人而异,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等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只要我们能引导留守儿童坚持下去,他们就一定能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社会问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寻找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虽然我们在留守儿童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和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我们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要我们留心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用爱感化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投入我们的感情、关爱、理解。从道德上进行教育,并投入情感,用关爱弥补亲情,给予生活帮助;对留守儿童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生活、生存技能指导,就能为每个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的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的稳定,既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又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更对社会安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4]GHB0047)“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他们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自卑、自闭、焦虑,情绪消极。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在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互动,缺乏自信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亲情呵护缺位,使孩子在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享受爱、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使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致使他们形成了孤僻、自卑、自闭、焦虑等消极情绪。
2.“亲情饥渴”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这种对于亲情的饥渴也就越为突出。
3.祖辈无端溺爱,使其产生自私心理,致使内心发展失衡。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同时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完整的亲情,不能像其他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倾向。
4.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认知水平较差。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适时的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形成逆反心理,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攻击性强。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二、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探究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一个母亲能胜过一百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一百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造成的。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并且,他们中大多数人受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3.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有时无法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不能给予及时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
5.自身素质差,自我调控能力不成熟,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的问题。
三、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发挥学校这一集体的力量,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情感世界的真空,关爱、尊重、细心,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有位教育家曾经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想用师爱弥补亲情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对待他们,要尊重他们的感受;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当留守儿童把教师的教育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心理就会明朗健康。
2.真情包容,积极疏导,循循善诱。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留守儿童平时在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的属于心理方面问题。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他们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更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刺打击,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采用朋友式的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首先,要学会和留守儿童做朋友,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人们常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谈心。实践证明,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老师,他们更需要的是朋友。与留守儿童做朋友,就可以与之平等交谈,就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才可能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你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3.对症下药,细心策划,持之以恒。留守儿童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问题,往往因人而异,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等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只要我们能引导留守儿童坚持下去,他们就一定能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社会问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寻找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虽然我们在留守儿童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和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我们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要我们留心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用爱感化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投入我们的感情、关爱、理解。从道德上进行教育,并投入情感,用关爱弥补亲情,给予生活帮助;对留守儿童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生活、生存技能指导,就能为每个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的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的稳定,既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又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更对社会安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4]GHB0047)“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