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城市承载了主要人口,其功能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压力增加,资源不当利用、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对于城市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要求也逐渐提高。本文以生态学为视角,围绕“城市生态规划”分别记述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在中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在中国可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如何保护及改造城市结构完善城市问题。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城市景观更新
一、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包括结构与动态分析、功能分化、景观的生态分类、目的是从功能、结构、动态等方面,研究其景观生态过程;2、景观生态评价:包括了自然评价与经济社会评价两个方面,即评价景观的现在利用状态的适用性,包括评价已确定的将来用途的适用性;3、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依据景观生态评价的结果,讨论景观的最佳结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是在宏观和中观的两个层面上进行。前者主要是土地利用的规划,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城市内部的土地局部进行规划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估;而后者则是对城市内某一种景观类型进行规划。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解决由土地利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从中观尺度上看,城市景观实际上是由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文化区等不同要素构成。而在中关尺度上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应该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的规划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布局, 有利于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通畅,有利于改善城市景观功能与结构,提高城市质量,优化人类居住条件,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必须涉及到城市绿化、城市环境质量及相关环境治理成效2个方面,包括环境所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及生存环境现况,另外政府部门是否能有效宣导、政策是否能有效的落实,都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1、构建城市生态功能网络,强化城市绿地效能
城市区域内具有维持生态稳定与环境质量功能的景观类型,包括林地、草地、农地、湿地、水体、公园绿地等,通过加强其间等空间结构联系,可提升整体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网络即是对景观连通度度强化及评价,借由分析景观单元在空间中的邻接性和相互依赖性,构建生态网络可达到保护环境、提高城市开放空间价值及稳定生态等目标。
2、订定生态绿化标准落实绿化、美化工作
城市区域需要一定面积大绿地一维持内部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健全,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环节,通过订定绿覆率、人居绿地等标准,可强化城市过滤尘埃、净化空气、减少二氧化碳等生态调节能力,并提高防灾应变功能。另外,通过推广垂直绿化及屋顶绿化工作,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也可以丰富城市绿地资源,提供居民便捷的休闲娱乐空间。
三、城市景观更新理念
城市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代表城市与发展与定位的历史原因,是引发城市景观更新的五大要素,是城市景观更新的内在动因。
城市历史是连续的历史,这种连续是由很多的片段组成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更多的体现了礼制文化的理念表达与象征意义,只是从近代开始受到西方文化巨大冲击,在近代与殖民文化、当代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城市变迁表现得格外明显和深刻。作为首都北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迎來了转变的时机。但是这种更新带来的是大规模的传统民居包括老四合院,城市老区大片消失,取而代之是各种写字楼和商业大楼。以至于1998年,政协委员刘西拉教授等9位知名人士联署向九届全国政协提案,对北京旧城的改造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著名导演陈凯歌也为此拍摄了短片《百花齐放》,用于对胡同大规模消失的现象提出反思。此类现象在城市大规模地危房改建,遭到了各种反对,无论是平民还是专家,这种大规模地拆除旧房的行为,不仅是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物质形态,和生态城市景观,老旧景观建筑也收到了冲击。
城市本就是人们生存的场所,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必然需要多样化的功能载体与之协调,组织这些功能载体,就是在组织我们的生活。景观组构的过程里蕴藏着大学问,就如贝律铭的波士顿基督教科学中心那样,只有现代与历史、科学与信仰、个体功能与群体功能的有机交织,才能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尊重历史与文化,是新的秩序结构形成的出发点。尊重人的行为模式,是满足功能秩序的基本保障。历史是连续的历史,城市景观更新的完成只是暂时的停顿,城市景观的整体必将随着城市的发展持续更新下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也是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与保障。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总目标
城市是巨大的需求中心和消费中心,最关键的就是必须做到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追求城市自修复、自维持、自组织、自发展。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必须是以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为基础。
城市生态建设与区域生态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脱离区域状态考虑城市环境或城市建设,甚至将不发达地区作为发达地区的“垃圾站”或资源供应地,则是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应追求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城市建设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城市郊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文明建设、生态城市管理机制建设、生态消费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洪远等.生态学基础 [M] 2006.
[2]王浩等.生态园林城市规划 [M]2008.
[3]宋晓龙.黄艳.“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J]. 城市规划,2000(11).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 李铮生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第二版)[M].2007
作者简介:
1.刘学思(1994,2——),男,汉,湖北武汉人,现研究生就读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2.彭子君(1993,3——),女,汉,安徽安庆人,现研究生就读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城市景观更新
一、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包括结构与动态分析、功能分化、景观的生态分类、目的是从功能、结构、动态等方面,研究其景观生态过程;2、景观生态评价:包括了自然评价与经济社会评价两个方面,即评价景观的现在利用状态的适用性,包括评价已确定的将来用途的适用性;3、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依据景观生态评价的结果,讨论景观的最佳结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是在宏观和中观的两个层面上进行。前者主要是土地利用的规划,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城市内部的土地局部进行规划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估;而后者则是对城市内某一种景观类型进行规划。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解决由土地利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从中观尺度上看,城市景观实际上是由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文化区等不同要素构成。而在中关尺度上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应该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的规划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布局, 有利于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通畅,有利于改善城市景观功能与结构,提高城市质量,优化人类居住条件,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必须涉及到城市绿化、城市环境质量及相关环境治理成效2个方面,包括环境所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及生存环境现况,另外政府部门是否能有效宣导、政策是否能有效的落实,都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1、构建城市生态功能网络,强化城市绿地效能
城市区域内具有维持生态稳定与环境质量功能的景观类型,包括林地、草地、农地、湿地、水体、公园绿地等,通过加强其间等空间结构联系,可提升整体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网络即是对景观连通度度强化及评价,借由分析景观单元在空间中的邻接性和相互依赖性,构建生态网络可达到保护环境、提高城市开放空间价值及稳定生态等目标。
2、订定生态绿化标准落实绿化、美化工作
城市区域需要一定面积大绿地一维持内部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健全,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环节,通过订定绿覆率、人居绿地等标准,可强化城市过滤尘埃、净化空气、减少二氧化碳等生态调节能力,并提高防灾应变功能。另外,通过推广垂直绿化及屋顶绿化工作,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也可以丰富城市绿地资源,提供居民便捷的休闲娱乐空间。
三、城市景观更新理念
城市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代表城市与发展与定位的历史原因,是引发城市景观更新的五大要素,是城市景观更新的内在动因。
城市历史是连续的历史,这种连续是由很多的片段组成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更多的体现了礼制文化的理念表达与象征意义,只是从近代开始受到西方文化巨大冲击,在近代与殖民文化、当代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城市变迁表现得格外明显和深刻。作为首都北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迎來了转变的时机。但是这种更新带来的是大规模的传统民居包括老四合院,城市老区大片消失,取而代之是各种写字楼和商业大楼。以至于1998年,政协委员刘西拉教授等9位知名人士联署向九届全国政协提案,对北京旧城的改造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著名导演陈凯歌也为此拍摄了短片《百花齐放》,用于对胡同大规模消失的现象提出反思。此类现象在城市大规模地危房改建,遭到了各种反对,无论是平民还是专家,这种大规模地拆除旧房的行为,不仅是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物质形态,和生态城市景观,老旧景观建筑也收到了冲击。
城市本就是人们生存的场所,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必然需要多样化的功能载体与之协调,组织这些功能载体,就是在组织我们的生活。景观组构的过程里蕴藏着大学问,就如贝律铭的波士顿基督教科学中心那样,只有现代与历史、科学与信仰、个体功能与群体功能的有机交织,才能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尊重历史与文化,是新的秩序结构形成的出发点。尊重人的行为模式,是满足功能秩序的基本保障。历史是连续的历史,城市景观更新的完成只是暂时的停顿,城市景观的整体必将随着城市的发展持续更新下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也是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与保障。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总目标
城市是巨大的需求中心和消费中心,最关键的就是必须做到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追求城市自修复、自维持、自组织、自发展。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必须是以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为基础。
城市生态建设与区域生态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脱离区域状态考虑城市环境或城市建设,甚至将不发达地区作为发达地区的“垃圾站”或资源供应地,则是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应追求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城市建设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城市郊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文明建设、生态城市管理机制建设、生态消费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洪远等.生态学基础 [M] 2006.
[2]王浩等.生态园林城市规划 [M]2008.
[3]宋晓龙.黄艳.“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J]. 城市规划,2000(11).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 李铮生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第二版)[M].2007
作者简介:
1.刘学思(1994,2——),男,汉,湖北武汉人,现研究生就读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2.彭子君(1993,3——),女,汉,安徽安庆人,现研究生就读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