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仅对于客观的事物的研究发展到以“人”这一主题为中心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探索,对于人、环境、场所、 建筑和世界的总体把握。本文将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对古代民居建筑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建筑现象学;李萼楼庄园
一、建筑现象学的概念
建筑现象学的广义概念,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进行的研究。其议题涉及人、环境、建筑和世界等内容,研究领域涉及建筑环境的各个层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既有单体建筑和单个环境因素,又有成组建筑和规模庞大的群体空间;既有结构简单、与自然环境密切的乡土建筑,又有构成复杂、人工味浓厚的都市环境;既有风格正统的建筑,又有民俗情调的空间。
在现象学观点中,事物不再是外在于人们经历的中性的客观实体,而是与人的意识连成一体具有意义与价值。现象学认为对环境的考察离不开生活中“人”的出场,只有通过人在环境中的出场与表现,我们才能深刻悟到建筑环境的基本属性和价值,体验到由环境形式、结构和特征所形成的整体环境气氛及其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对环境的考察与把握必须联系环境中存在的人的风俗习惯与生活,并找寻环境中的人与审视环境的人之间的心灵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深入理解环境的意义,思考怎样的环境才是“舒适”和“宜人”的,这种对建筑形而上的思考正是现象学方法的精髓。
作为探讨建筑本质的理论,建筑现象学构筑出了一个考察环境现象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用具体和定性的环境术语而不是抽象和缩减的概念来描述环境现象;其二,在具体的环境中,即在由特定的地点、人群、事物和历史构成的环境中,考察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简单来说,现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学科,也就是说,是研究我们能看见的摸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在我们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建筑时,应尝试与其建立起联系,使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对我们所看到的物体进行描述,可以是视觉、嗅觉或者是触觉。
二、李萼楼庄园的现象学研究
李萼楼庄园位于广西横县马山乡汗桥村委西汗村,属于清代民居古建筑。庄园由德惠堂、光裕堂、敬修堂、花园、碉楼等几部分组成,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广西都不多见。李萼楼庄园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庄园中最大的三座宅屋叫“三昆堂”,即德惠堂、光裕堂和敬修堂。它们是庄园所有建筑中工艺最好,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通往“三昆堂”的路是一條很长的陡坡,是由原有的99条台阶改造而成,建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体使用的建筑材料为青砖。建筑的外墙以及各种装饰部件保存良好,屋内墙面的彩绘颜色依旧鲜艳。
门在整个庄园内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建筑中有各种材料形制的门,分割室内外空间的主要是木门,而院内也有一些方形或者拱形的青砖门。在此次对李萼楼庄园的考察研究中,选择门作为研究的主体,考察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考察中,为了建立起与它的联系,运用的方法是用手触摸门,感受门的材质肌理,用自己的身高去丈量门的尺度,感受空间的起伏变化。
门的首要职责是保障出入和扮演保护者的角色,把外部诸多未知的危险拦在门外,成为家庭财产重要的保护性屏障。在服务于建筑功能所需的同时,还受地理气候、生活方式、居住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传统的门在《营造法式》中属于“小木作”,但它的象征意义非同小可,这也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通过门的形态表达出在君臣礼制影响下的崇尚圆满,讲究对称,追求吉祥,道德仁义等观念。
“三昆堂”主要由三间主屋组成,连接三间屋子的过道的石板路上已经布满青苔,路面比较湿滑。而这一条连接了三间屋子的过道,由四道门来分隔空间,每一道门之间有高度的变化。三间主屋基本空间结构相同,主屋两侧设有厢房,厢房木门颜色斑驳,保存完整。而厢房的侧边走道,进深长,空间感很强。庄园内,还有部分青石门框,门框高度比较低,石材摸起来很粗糙。“三昆堂”附近的另外一栋老楼,入口的台阶缝隙中长满各种小株植物,木门潮湿,但是保存很完整,颜色发深。进入院子内发现,这栋建筑的保存状况不如“三昆堂”,建筑的大门完全破损脱落,屋子里布满了灰尘杂草,屋顶的木结构由于长期受到雨水侵蚀,已经脱落,此外内部的拱形门,砖石材料,高度比较低矮。
在正确认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 建筑现象学理论进一步指出:人造环境的艺术属性是由特定地点和其建筑物的具体结构和特征构成的总体气氛, 它的存在与延续正是场所存在的精髓, 也是人们精神上与环境共生、共鸣和“定居”的依托。因此对广大设计者而言, 具有民族特征的元素,凝聚智慧的生态设计才是我们要采撷并发扬的。民居身上所凝结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将不断滋养现代建筑,在环境的创造中唯有坚持对场所精神的追索、延续与创造才能真正避免人与自然的分离。
参考文献:
[1]朱良文.传统民居价值与传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4)
[2]董斌.浅析知觉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手法[J].福建建筑,2011(1)
[3]吴裕成.中国的门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6-27
作者简介:陈思源(1995-8),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研究生在读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建筑现象学;李萼楼庄园
一、建筑现象学的概念
建筑现象学的广义概念,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进行的研究。其议题涉及人、环境、建筑和世界等内容,研究领域涉及建筑环境的各个层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既有单体建筑和单个环境因素,又有成组建筑和规模庞大的群体空间;既有结构简单、与自然环境密切的乡土建筑,又有构成复杂、人工味浓厚的都市环境;既有风格正统的建筑,又有民俗情调的空间。
在现象学观点中,事物不再是外在于人们经历的中性的客观实体,而是与人的意识连成一体具有意义与价值。现象学认为对环境的考察离不开生活中“人”的出场,只有通过人在环境中的出场与表现,我们才能深刻悟到建筑环境的基本属性和价值,体验到由环境形式、结构和特征所形成的整体环境气氛及其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对环境的考察与把握必须联系环境中存在的人的风俗习惯与生活,并找寻环境中的人与审视环境的人之间的心灵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深入理解环境的意义,思考怎样的环境才是“舒适”和“宜人”的,这种对建筑形而上的思考正是现象学方法的精髓。
作为探讨建筑本质的理论,建筑现象学构筑出了一个考察环境现象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用具体和定性的环境术语而不是抽象和缩减的概念来描述环境现象;其二,在具体的环境中,即在由特定的地点、人群、事物和历史构成的环境中,考察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简单来说,现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学科,也就是说,是研究我们能看见的摸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在我们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建筑时,应尝试与其建立起联系,使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对我们所看到的物体进行描述,可以是视觉、嗅觉或者是触觉。
二、李萼楼庄园的现象学研究
李萼楼庄园位于广西横县马山乡汗桥村委西汗村,属于清代民居古建筑。庄园由德惠堂、光裕堂、敬修堂、花园、碉楼等几部分组成,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广西都不多见。李萼楼庄园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庄园中最大的三座宅屋叫“三昆堂”,即德惠堂、光裕堂和敬修堂。它们是庄园所有建筑中工艺最好,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通往“三昆堂”的路是一條很长的陡坡,是由原有的99条台阶改造而成,建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体使用的建筑材料为青砖。建筑的外墙以及各种装饰部件保存良好,屋内墙面的彩绘颜色依旧鲜艳。
门在整个庄园内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建筑中有各种材料形制的门,分割室内外空间的主要是木门,而院内也有一些方形或者拱形的青砖门。在此次对李萼楼庄园的考察研究中,选择门作为研究的主体,考察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考察中,为了建立起与它的联系,运用的方法是用手触摸门,感受门的材质肌理,用自己的身高去丈量门的尺度,感受空间的起伏变化。
门的首要职责是保障出入和扮演保护者的角色,把外部诸多未知的危险拦在门外,成为家庭财产重要的保护性屏障。在服务于建筑功能所需的同时,还受地理气候、生活方式、居住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传统的门在《营造法式》中属于“小木作”,但它的象征意义非同小可,这也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通过门的形态表达出在君臣礼制影响下的崇尚圆满,讲究对称,追求吉祥,道德仁义等观念。
“三昆堂”主要由三间主屋组成,连接三间屋子的过道的石板路上已经布满青苔,路面比较湿滑。而这一条连接了三间屋子的过道,由四道门来分隔空间,每一道门之间有高度的变化。三间主屋基本空间结构相同,主屋两侧设有厢房,厢房木门颜色斑驳,保存完整。而厢房的侧边走道,进深长,空间感很强。庄园内,还有部分青石门框,门框高度比较低,石材摸起来很粗糙。“三昆堂”附近的另外一栋老楼,入口的台阶缝隙中长满各种小株植物,木门潮湿,但是保存很完整,颜色发深。进入院子内发现,这栋建筑的保存状况不如“三昆堂”,建筑的大门完全破损脱落,屋子里布满了灰尘杂草,屋顶的木结构由于长期受到雨水侵蚀,已经脱落,此外内部的拱形门,砖石材料,高度比较低矮。
在正确认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 建筑现象学理论进一步指出:人造环境的艺术属性是由特定地点和其建筑物的具体结构和特征构成的总体气氛, 它的存在与延续正是场所存在的精髓, 也是人们精神上与环境共生、共鸣和“定居”的依托。因此对广大设计者而言, 具有民族特征的元素,凝聚智慧的生态设计才是我们要采撷并发扬的。民居身上所凝结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将不断滋养现代建筑,在环境的创造中唯有坚持对场所精神的追索、延续与创造才能真正避免人与自然的分离。
参考文献:
[1]朱良文.传统民居价值与传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4)
[2]董斌.浅析知觉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手法[J].福建建筑,2011(1)
[3]吴裕成.中国的门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6-27
作者简介:陈思源(1995-8),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研究生在读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