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问题,扭转传统产业跑不稳、走不快的现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省委、省政府研究提出了未来云南将重点发展大生物、大能源、大旅游、大制造、大服务5个万亿元“大产业”的思路。
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云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表示,“大产业”打破传统产业固化的边界,强调产业包容、产业融合、产业传承和产业延伸,内涵是意义大、动力大、市场大、效能大、关联度大、包容度大;核心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特征是产业融合、前景广阔、节能环保、综合高效。
大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将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基础扎实、资源丰厚、前景广阔、技术雄厚等诸多优势,加快发展以生物农业、生物烟草、生物种业、生物林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等为重点的大生物产业,加快形成从农业到工业加工制造、到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条。力争到2020年,我省大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达1.5万亿元,增加值达9500亿元。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物种,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香料王国”“花卉之乡”“药物宝库”和“生物资源基因库”等美称。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有1.7万种,占60%以上。2011年,云南森林面积为1560万公顷,居全国第3位。云南动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
经过多年发展,生物产业已发展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早在2011年,生物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达到34%,烟、糖、茶、胶等12类优势生物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2300多亿元,占全省生物产业总产值的84%。
大能源产业
能源产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省最有希望在全国占一席之地的优势产业,整体呈现出质优、量大、门类全的良好态势。未来我省将加快发展以能源生产、能源应用、能源装备制造和能源服务为重点的大能源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大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1.3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4100亿元左右。
云南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尤以水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开发条件优越;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云南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3位;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3位;可开发装机容量居全国第2位。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煤种齐全,全省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9位。云南被称为“有色金属王国”。截至2010年,已发现各类矿产15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锌、石墨、锡、镉、铟、铊和青石棉。
借着大能源产业的东风,云南今后将着力进行能源科技探索,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努力把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产业与市场结合起来,做强招商引资,用大招商带进大项目,大项目带进大发展。
大旅游产业
建设大旅游产业是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云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握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产业融合化的大趋势,加快我省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大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需求为基点,旅游消费为主线,产业间要素整合为途径,行业间供需关系为纽带,最终形成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包括旅游要素产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加工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产业在内,涵盖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综合产业体系。其核心是要充分利用旅游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外向度高、影响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性,以强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为突破口,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培育产业群,通过质量、数量、规模、效益的扩张,有效实现集聚化、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为云南旅游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随着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我省传统旅游已经向大旅游演变,旅游范围已经向民族文化、生态产业建设拓展,层次向信息、金融等高端现代服务业融合渗透,形成了集旅游、生态、文化、现代服务业四位一体的大旅游综合产业生态链。未来,我省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等优势,加快以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商品加工制造业、康体休闲与健康服务业等为重点的大旅游产业。力争到2020年,云南大旅游产业销售收入达1.1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4000亿元左右。
大制造产业
发展大制造产业既是对我省传统基础原材料产业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我省要按照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思路,充分依托铜、铅、锌、铝、锡等上游材料,拓展各类基础金属新型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特种型材,结合新兴石化产业发展提供的有机材料,逐步向下游装备制造、汽车、纺织、服装、家电等终端产品制造延伸,推动以基础材料制造、新材料制造、装备及加工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为重点的大制造加快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大制造业销售收入达1.8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4500亿元左右。2013年,我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76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70.66亿元,增长12.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528.14亿元,增长7.4%;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42.53亿元,增长16.3%。烟草制品业增加值107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6%,汽车类增长13.9%,家具类增长31.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7.1%。
未来,随着大制造产业的提出和逐步推进,我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也必然会逐步加快,产业效益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对GDP的贡献也会与日俱增,整个制造业必将不再重蹈春花自行车、兰花冰箱、山茶电视机、白玫洗衣机、茶花汽车这云南工业“五朵金花”的覆辙。
大服务产业
大服务产业是传统服务业范围的扩大、内容的拓展和程度的加深。未来我省将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为重点的大服务产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现代网络、科技、软件和信息服务提升大制造和大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云南大服务业销售收入达1.2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4900亿元左右。
在2013年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政府就提出了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6800亿元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以上的目标。同时,《意见》还指出今后将努力建设100个重点聚集区、全力推进100项重点项目、大力培育100户重点企业、着力打造100个重点品牌。
今后,政府将着力推动云南“大服务”突破创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产业配套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业服务业等,推进与工业发展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顺应了世界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推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及优势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的打造;延续了我省多年产业发展形成的思路和特色,既强调了产业的传承和延伸,又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切合了我省许多产品规模不优但特色鲜明的特征,有利于通过整体谋划和推动,最终积“少”成“多”、聚“小”成“大”。这是推动我省产业发展思路大转变、资源大整合、路径大创新、政策大突破的重大举措。在未来,5个万亿元“大产业”必将使得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腾飞、新跨越。
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云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表示,“大产业”打破传统产业固化的边界,强调产业包容、产业融合、产业传承和产业延伸,内涵是意义大、动力大、市场大、效能大、关联度大、包容度大;核心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特征是产业融合、前景广阔、节能环保、综合高效。
大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将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基础扎实、资源丰厚、前景广阔、技术雄厚等诸多优势,加快发展以生物农业、生物烟草、生物种业、生物林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等为重点的大生物产业,加快形成从农业到工业加工制造、到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条。力争到2020年,我省大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达1.5万亿元,增加值达9500亿元。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物种,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香料王国”“花卉之乡”“药物宝库”和“生物资源基因库”等美称。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有1.7万种,占60%以上。2011年,云南森林面积为1560万公顷,居全国第3位。云南动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
经过多年发展,生物产业已发展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早在2011年,生物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达到34%,烟、糖、茶、胶等12类优势生物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2300多亿元,占全省生物产业总产值的84%。
大能源产业
能源产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省最有希望在全国占一席之地的优势产业,整体呈现出质优、量大、门类全的良好态势。未来我省将加快发展以能源生产、能源应用、能源装备制造和能源服务为重点的大能源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大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1.3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4100亿元左右。
云南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尤以水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开发条件优越;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云南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3位;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3位;可开发装机容量居全国第2位。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煤种齐全,全省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9位。云南被称为“有色金属王国”。截至2010年,已发现各类矿产15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锌、石墨、锡、镉、铟、铊和青石棉。
借着大能源产业的东风,云南今后将着力进行能源科技探索,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努力把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产业与市场结合起来,做强招商引资,用大招商带进大项目,大项目带进大发展。
大旅游产业
建设大旅游产业是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云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握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产业融合化的大趋势,加快我省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大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需求为基点,旅游消费为主线,产业间要素整合为途径,行业间供需关系为纽带,最终形成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包括旅游要素产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加工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产业在内,涵盖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综合产业体系。其核心是要充分利用旅游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外向度高、影响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性,以强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为突破口,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培育产业群,通过质量、数量、规模、效益的扩张,有效实现集聚化、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为云南旅游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随着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我省传统旅游已经向大旅游演变,旅游范围已经向民族文化、生态产业建设拓展,层次向信息、金融等高端现代服务业融合渗透,形成了集旅游、生态、文化、现代服务业四位一体的大旅游综合产业生态链。未来,我省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等优势,加快以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商品加工制造业、康体休闲与健康服务业等为重点的大旅游产业。力争到2020年,云南大旅游产业销售收入达1.1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4000亿元左右。
大制造产业
发展大制造产业既是对我省传统基础原材料产业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我省要按照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思路,充分依托铜、铅、锌、铝、锡等上游材料,拓展各类基础金属新型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特种型材,结合新兴石化产业发展提供的有机材料,逐步向下游装备制造、汽车、纺织、服装、家电等终端产品制造延伸,推动以基础材料制造、新材料制造、装备及加工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为重点的大制造加快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大制造业销售收入达1.8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4500亿元左右。2013年,我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76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70.66亿元,增长12.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528.14亿元,增长7.4%;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42.53亿元,增长16.3%。烟草制品业增加值107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6%,汽车类增长13.9%,家具类增长31.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7.1%。
未来,随着大制造产业的提出和逐步推进,我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也必然会逐步加快,产业效益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对GDP的贡献也会与日俱增,整个制造业必将不再重蹈春花自行车、兰花冰箱、山茶电视机、白玫洗衣机、茶花汽车这云南工业“五朵金花”的覆辙。
大服务产业
大服务产业是传统服务业范围的扩大、内容的拓展和程度的加深。未来我省将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为重点的大服务产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现代网络、科技、软件和信息服务提升大制造和大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云南大服务业销售收入达1.2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4900亿元左右。
在2013年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政府就提出了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6800亿元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以上的目标。同时,《意见》还指出今后将努力建设100个重点聚集区、全力推进100项重点项目、大力培育100户重点企业、着力打造100个重点品牌。
今后,政府将着力推动云南“大服务”突破创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产业配套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业服务业等,推进与工业发展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顺应了世界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推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及优势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的打造;延续了我省多年产业发展形成的思路和特色,既强调了产业的传承和延伸,又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切合了我省许多产品规模不优但特色鲜明的特征,有利于通过整体谋划和推动,最终积“少”成“多”、聚“小”成“大”。这是推动我省产业发展思路大转变、资源大整合、路径大创新、政策大突破的重大举措。在未来,5个万亿元“大产业”必将使得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腾飞、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