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地方只听说过一次,就深深地记住了,在脑海中扎根发芽,最后筑成心底里始终留恋的风景。
有的地方只在画报、电影里匆匆一瞥,就让人心驰神往了,神秘地发出诱人的气息,召唤着人们到这匍匐于圣地。
洞里萨湖和洱海,我之前从未在脑海里将这两个处于不同国家,周围居住着不同民族,拥抱着不同海拔的美丽淡水湖相联系,尽管有澜沧江—湄公河将它们温柔地牵在一起。
而行走过洞里萨湖和洱海,感受这两个性格迥异的湖带来的扑面而来的体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或震撼或平实。在游船上颠簸出生命的底蕴和质感,能感受到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天然、真实和饱满。然后水花飞溅中突然明白,在城市的喧嚣纷扰之外,还有宁静温雅的角落存在。那是净土,是生命真正得以栖息之地,是一种远古诗意的深情召唤。
时间在沉睡 古城开出花朵朵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冲出“三江并流”的峡谷之后,汇入了一条重要的支流黑惠江,这条婉转的“东方多瑙河”与那个有文化的湖——洱海诞生了一段十分温暖的相遇。
黑惠江由沘江、漾濞江和洱海流出的西洱河水汇流组成,奔腾的水流经巍山、南涧县境后在云县马街附近注入澜沧江。汹涌澎湃的江水一泻千里,然而苍山脚下的洱海却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卧在大理坝子之间,在洱海边驻足,仿佛时间在沉睡。
在洱海边,感受夕阳下湖面的波光粼粼,山风呼啸,渔家敲打船帮吆喝鱼鹰下水捕鱼的声音不时传来,那远去的南诏国与大理国的历史像海市蜃楼一样慢慢浮现,似乎有一个古老的声音幽幽在你耳边讲述着:公元8世纪,在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唐代,这里崛起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王朝——南诏……
南诏国和后来的大理国的国都都在洱海岸边,苍山之麓。漫步大理古城,闻名遐迩的三房一照壁典型民居是白族有灵魂的建筑,是他们与先祖另一种形式的沟通与传承,雕梁画栋和写有“清白世家”“苍洱毓秀”字样的照壁以及庭前院后精心栽植的花花草草,似乎穿越到几百年前,也如出一辙,古老的青瓦白墙,衬托上娇艳的茶花,一把躺椅斜院中,两杯清茶映乾坤。
当湄公河来到它的下游,进入柬埔寨的中部平原时,一条河将它与一个有数十个洱海大的湖泊维系在一起。每年的旱季,洞里萨湖的水静静流入湄公河,这时它的面积仅有2700至3000平方公里;到了雨季,湄公河携带的狂涛倒灌进湖里,湖的面积变成16000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汪洋。洞里萨意为“巨大的淡水湖”或“大湖”, 但又有一种说法:TonleSap是来自希腊文“海”的意思,而元朝人周达观到达这里时,将洞里萨湖叫做“淡洋”。
当湄公河携带上中游的所有养分进入洞里萨湖时,打造出一个东南亚最大的粮仓,也孕育出一个伟大的古国。公元802年,吴哥王朝崛起在洞里萨湖畔,雄踞于湄公河下游。相对于大理古城的世俗生活,吴哥只是一场梦。在唯一的见证人周达观之后数百年,吴哥都默默隐匿于丛林中,直到19世纪的发现。在那座由无数精美的石雕,由无数壮丽的寺院构成的吴哥城里,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一座不属于人间的城市,是湄公河千万年的精灵的魔幻世界凝聚在吴哥寺前的那朵睡莲上的一滴露珠。
千百年来洱海与洞里萨湖见证着古老的国度与王权的兴衰,经历过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或许还有政治腐败,也经历过强大王朝势力的渐渐衰弱。如今,它还在默默流动,继续注视着一切,而与它静谧相对的,是苍山脚下宏大的古城街市,是古老吴哥城里石制的精雕细琢的圣庙。
这儿就是我的天堂我每年都听见它的呼唤
一直以来,我有这样一个梦想,在大理寻一座老院,背山面海,在这老院里晒太阳、养花、发呆、过日子。就像许巍的歌那样温暖:“阳光总那么灿烂,天空是如此湛蓝,永远翠绿的苍山,我爱蓝色的洱海,散落着点点白帆,心随风缓慢的跳动,在金色夕阳下面,绿色的仙草丛里,你的笑容多温暖……”
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有人赞美它是:“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亦有人为之冠上了“银苍玉洱”、“高原明珠”等称号。自古及今,不知有多高人韵士写下了对其赞美不绝的诗文。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在其被收入《全唐诗》的一首诗作中描写它“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又称它“浩荡汪洋,烟波无际”。其实洱海最极致的美景莫属于“风花雪月”中的“洱海月”。明代诗人冯时可《滇西记略》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湖水相应在一起,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仿佛刚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这样如梦似幻的美景是几世修得的福分才能一见,造物主实在太厚待洱海边的居民。
突然顿悟: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茫茫人世,芸芸众生,在城市的喧嚣纷扰之外,原来,还有如洱海这样宁静温雅的角落存在。那是净土,是生命真正得以栖息之地,是一种远古诗意的深情召唤。
每年我都能听到洱海对我的呼唤,记忆中永不褪色却成就了一段美好难忘的时光。而我太多的时候,站在家乡的路口会感到茫然而恍惚,毫无防备地触摸着生活的枯燥和乏味。在忙碌和冷漠地过滤下,人更多的时候学会了习惯,忍耐安静地随着时间漂流,之后,眼睛会沉默,像蒙上了一层薄雾,美丽飘进来的时候,也再难感受到。其实,不妨从这样的生活里溜走吧,去和生活相异的地方走走,譬如洱海边。你会发现在从同一轮太阳下也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安宁与寂静,你能感受到真正发自肺腑的惬意与自得,生命其实可以很简单,就像洱海的水汇入澜沧江,你以为它经历了千回百转看透沿岸风景,其实它不过遵循自然法则,顺流而下……
围观洞里萨微笑高棉的特色风情
千百年来洞里萨这个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像一块巨大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为高棉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柬埔寨的生命之湖洞里萨在首都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然而,我初见洞里萨是在暹粒。
洱海的人民生活在岸上,而洞里萨湖的人民是生活在水上。水上村落的房子都是铁皮做的,矮矮的一层,里面基本没有家具,从门口经过,往里瞟一眼,能直直看到底。每家每户的房子边都栓着小船。这里没有电,当然就更没有彩电冰箱这样的电器,就连晚上开的电灯,用的也是电瓶。河流两岸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众多船屋,有些坚实整洁,吨位很大,有些很小且破败不堪,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所居之人的家境。但最气派的船屋还是法国人援建的教堂、医院与学校。村里的居民都划着窄而长的木船,你坐在游船上,远远地看见一条小船追过来,靠近你,用钩子把游艇钩住。然后,划船的小孩一个箭步窜上你的船,带着一篮饮料向你兜售;或者脖子上缠着碗口粗的蟒蛇,为你表演耍蛇。这种追船——靠船——上船的动作十分连贯娴熟,但此刻我已经被那条缠在脖子上的懒洋洋的蛇吓得浑身战栗了。小孩讪讪一笑,想拉过我的手摸一摸蛇身,用行动告诉我它很温柔的,但看我呆若木鸡的表情,只好躲远了。
导游告诉我们,水上村落的居民都是从越南来的,有的是越南南北战争时的难民,有的是解放战争后留下来的越南老兵。他们在柬埔寨没有合法的身份,也没有越南国籍,这些人山阴不管,会稽不收,就在洞里萨湖上自生自灭。他们没有土地和房屋,只能漂泊在洞里萨湖上,靠打渔为生,时间长了,就在湖面上安了家,成了现在的村落群。有的人家家门前还摆放了几盆花草,花开灿烂,让人觉得即使是再艰苦的生活也泯灭不了人们对美地追求。孩子们稍大一点,就像一群小鸭子,任其在洞里萨湖的风浪中出没。吃喝拉撒睡皆在水上,这种赤裸的、没有任何粉饰的生活,以一种生命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让人为之动容。突然想起那句话:“旅行是心灵与外界的不断撞击,将一种理想的人格之光照进现实的幽暗之中,何尝不是修行?”
太阳在不经意间就落山了,似火的晚霞映得湖面一片金光灿灿。坐在船头,湖风袭面,有种说不出的惬意。船工的儿子们从船上跳下湖去,在水里扑棱着,欢笑着,就连他们最小的弟弟,陆路上走路都还不稳当,却在湖里钻来钻去,灵活得不得了。
有人讲起了洞里萨湖的传说:相传洞里萨湖底有一条七头蛇神,有一天,蛇神的女儿即将嫁给印度王子,于是这蛇神便张开大嘴,把大部分湖水吸进肚里,很快就变出了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作为女儿的嫁妆。据说,因为有蛇神驻守,洞里萨湖的旱雨两季变化才会如此明显。其实传说反应的便是高棉先祖与湖水相依相守的故事。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洞里萨湖之水盈虚涨落的节奏而进行着,水退人进,水进人退,如同古埃及人与尼罗河的关系一样,高棉族的历史就是她与洞里萨湖之水相互纠缠的历史。
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绝无。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午后方下……人家濵水而居者,皆移入山。后十月至三月,点雨绝无,洋中仅可通小舟,深处不过三五尺。人家又复移下耕种者,指至何时稲熟。是时,水可渰至何处,随其地而播种之。”水涨之时,人们避居山中,水退的过程也是人们耕种的过程,退到哪里就种到哪里,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有的地方只在画报、电影里匆匆一瞥,就让人心驰神往了,神秘地发出诱人的气息,召唤着人们到这匍匐于圣地。
洞里萨湖和洱海,我之前从未在脑海里将这两个处于不同国家,周围居住着不同民族,拥抱着不同海拔的美丽淡水湖相联系,尽管有澜沧江—湄公河将它们温柔地牵在一起。
而行走过洞里萨湖和洱海,感受这两个性格迥异的湖带来的扑面而来的体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或震撼或平实。在游船上颠簸出生命的底蕴和质感,能感受到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天然、真实和饱满。然后水花飞溅中突然明白,在城市的喧嚣纷扰之外,还有宁静温雅的角落存在。那是净土,是生命真正得以栖息之地,是一种远古诗意的深情召唤。
时间在沉睡 古城开出花朵朵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冲出“三江并流”的峡谷之后,汇入了一条重要的支流黑惠江,这条婉转的“东方多瑙河”与那个有文化的湖——洱海诞生了一段十分温暖的相遇。
黑惠江由沘江、漾濞江和洱海流出的西洱河水汇流组成,奔腾的水流经巍山、南涧县境后在云县马街附近注入澜沧江。汹涌澎湃的江水一泻千里,然而苍山脚下的洱海却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卧在大理坝子之间,在洱海边驻足,仿佛时间在沉睡。
在洱海边,感受夕阳下湖面的波光粼粼,山风呼啸,渔家敲打船帮吆喝鱼鹰下水捕鱼的声音不时传来,那远去的南诏国与大理国的历史像海市蜃楼一样慢慢浮现,似乎有一个古老的声音幽幽在你耳边讲述着:公元8世纪,在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唐代,这里崛起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王朝——南诏……
南诏国和后来的大理国的国都都在洱海岸边,苍山之麓。漫步大理古城,闻名遐迩的三房一照壁典型民居是白族有灵魂的建筑,是他们与先祖另一种形式的沟通与传承,雕梁画栋和写有“清白世家”“苍洱毓秀”字样的照壁以及庭前院后精心栽植的花花草草,似乎穿越到几百年前,也如出一辙,古老的青瓦白墙,衬托上娇艳的茶花,一把躺椅斜院中,两杯清茶映乾坤。
当湄公河来到它的下游,进入柬埔寨的中部平原时,一条河将它与一个有数十个洱海大的湖泊维系在一起。每年的旱季,洞里萨湖的水静静流入湄公河,这时它的面积仅有2700至3000平方公里;到了雨季,湄公河携带的狂涛倒灌进湖里,湖的面积变成16000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汪洋。洞里萨意为“巨大的淡水湖”或“大湖”, 但又有一种说法:TonleSap是来自希腊文“海”的意思,而元朝人周达观到达这里时,将洞里萨湖叫做“淡洋”。
当湄公河携带上中游的所有养分进入洞里萨湖时,打造出一个东南亚最大的粮仓,也孕育出一个伟大的古国。公元802年,吴哥王朝崛起在洞里萨湖畔,雄踞于湄公河下游。相对于大理古城的世俗生活,吴哥只是一场梦。在唯一的见证人周达观之后数百年,吴哥都默默隐匿于丛林中,直到19世纪的发现。在那座由无数精美的石雕,由无数壮丽的寺院构成的吴哥城里,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一座不属于人间的城市,是湄公河千万年的精灵的魔幻世界凝聚在吴哥寺前的那朵睡莲上的一滴露珠。
千百年来洱海与洞里萨湖见证着古老的国度与王权的兴衰,经历过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或许还有政治腐败,也经历过强大王朝势力的渐渐衰弱。如今,它还在默默流动,继续注视着一切,而与它静谧相对的,是苍山脚下宏大的古城街市,是古老吴哥城里石制的精雕细琢的圣庙。
这儿就是我的天堂我每年都听见它的呼唤
一直以来,我有这样一个梦想,在大理寻一座老院,背山面海,在这老院里晒太阳、养花、发呆、过日子。就像许巍的歌那样温暖:“阳光总那么灿烂,天空是如此湛蓝,永远翠绿的苍山,我爱蓝色的洱海,散落着点点白帆,心随风缓慢的跳动,在金色夕阳下面,绿色的仙草丛里,你的笑容多温暖……”
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有人赞美它是:“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亦有人为之冠上了“银苍玉洱”、“高原明珠”等称号。自古及今,不知有多高人韵士写下了对其赞美不绝的诗文。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在其被收入《全唐诗》的一首诗作中描写它“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又称它“浩荡汪洋,烟波无际”。其实洱海最极致的美景莫属于“风花雪月”中的“洱海月”。明代诗人冯时可《滇西记略》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湖水相应在一起,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仿佛刚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这样如梦似幻的美景是几世修得的福分才能一见,造物主实在太厚待洱海边的居民。
突然顿悟: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茫茫人世,芸芸众生,在城市的喧嚣纷扰之外,原来,还有如洱海这样宁静温雅的角落存在。那是净土,是生命真正得以栖息之地,是一种远古诗意的深情召唤。
每年我都能听到洱海对我的呼唤,记忆中永不褪色却成就了一段美好难忘的时光。而我太多的时候,站在家乡的路口会感到茫然而恍惚,毫无防备地触摸着生活的枯燥和乏味。在忙碌和冷漠地过滤下,人更多的时候学会了习惯,忍耐安静地随着时间漂流,之后,眼睛会沉默,像蒙上了一层薄雾,美丽飘进来的时候,也再难感受到。其实,不妨从这样的生活里溜走吧,去和生活相异的地方走走,譬如洱海边。你会发现在从同一轮太阳下也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安宁与寂静,你能感受到真正发自肺腑的惬意与自得,生命其实可以很简单,就像洱海的水汇入澜沧江,你以为它经历了千回百转看透沿岸风景,其实它不过遵循自然法则,顺流而下……
围观洞里萨微笑高棉的特色风情
千百年来洞里萨这个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像一块巨大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为高棉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柬埔寨的生命之湖洞里萨在首都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然而,我初见洞里萨是在暹粒。
洱海的人民生活在岸上,而洞里萨湖的人民是生活在水上。水上村落的房子都是铁皮做的,矮矮的一层,里面基本没有家具,从门口经过,往里瞟一眼,能直直看到底。每家每户的房子边都栓着小船。这里没有电,当然就更没有彩电冰箱这样的电器,就连晚上开的电灯,用的也是电瓶。河流两岸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众多船屋,有些坚实整洁,吨位很大,有些很小且破败不堪,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所居之人的家境。但最气派的船屋还是法国人援建的教堂、医院与学校。村里的居民都划着窄而长的木船,你坐在游船上,远远地看见一条小船追过来,靠近你,用钩子把游艇钩住。然后,划船的小孩一个箭步窜上你的船,带着一篮饮料向你兜售;或者脖子上缠着碗口粗的蟒蛇,为你表演耍蛇。这种追船——靠船——上船的动作十分连贯娴熟,但此刻我已经被那条缠在脖子上的懒洋洋的蛇吓得浑身战栗了。小孩讪讪一笑,想拉过我的手摸一摸蛇身,用行动告诉我它很温柔的,但看我呆若木鸡的表情,只好躲远了。
导游告诉我们,水上村落的居民都是从越南来的,有的是越南南北战争时的难民,有的是解放战争后留下来的越南老兵。他们在柬埔寨没有合法的身份,也没有越南国籍,这些人山阴不管,会稽不收,就在洞里萨湖上自生自灭。他们没有土地和房屋,只能漂泊在洞里萨湖上,靠打渔为生,时间长了,就在湖面上安了家,成了现在的村落群。有的人家家门前还摆放了几盆花草,花开灿烂,让人觉得即使是再艰苦的生活也泯灭不了人们对美地追求。孩子们稍大一点,就像一群小鸭子,任其在洞里萨湖的风浪中出没。吃喝拉撒睡皆在水上,这种赤裸的、没有任何粉饰的生活,以一种生命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让人为之动容。突然想起那句话:“旅行是心灵与外界的不断撞击,将一种理想的人格之光照进现实的幽暗之中,何尝不是修行?”
太阳在不经意间就落山了,似火的晚霞映得湖面一片金光灿灿。坐在船头,湖风袭面,有种说不出的惬意。船工的儿子们从船上跳下湖去,在水里扑棱着,欢笑着,就连他们最小的弟弟,陆路上走路都还不稳当,却在湖里钻来钻去,灵活得不得了。
有人讲起了洞里萨湖的传说:相传洞里萨湖底有一条七头蛇神,有一天,蛇神的女儿即将嫁给印度王子,于是这蛇神便张开大嘴,把大部分湖水吸进肚里,很快就变出了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作为女儿的嫁妆。据说,因为有蛇神驻守,洞里萨湖的旱雨两季变化才会如此明显。其实传说反应的便是高棉先祖与湖水相依相守的故事。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洞里萨湖之水盈虚涨落的节奏而进行着,水退人进,水进人退,如同古埃及人与尼罗河的关系一样,高棉族的历史就是她与洞里萨湖之水相互纠缠的历史。
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绝无。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午后方下……人家濵水而居者,皆移入山。后十月至三月,点雨绝无,洋中仅可通小舟,深处不过三五尺。人家又复移下耕种者,指至何时稲熟。是时,水可渰至何处,随其地而播种之。”水涨之时,人们避居山中,水退的过程也是人们耕种的过程,退到哪里就种到哪里,年复一年,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