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普遍存在内向、腼腆、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特点,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卑心理。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文章针对农村小学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农村小学;贫困户子女;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格外重视,并开设了相关心理课程。据有关心理学家研究,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是受到家庭环境影响,有些来源于学习压力,而有些是因为同学的歧视和嘲笑。这些都会使小学生心理发生变化,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心理出现扭曲、阴影等情况。农村贫困户子女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会有自卑感,由于从小物质生活不如其他孩子优越,所以贫困户子女通常性格较为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我国有一档纪实节目《变形计》,主要讲述的就是城市中的孩子与贫困山区的孩子互换生活条件后孩子的表现及变化。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这档节目。节目中,城市中的孩子来到农村,能够感受到农村孩子的艰辛与不易,但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到了城市中多会有自卑、胆怯等心理变化。这实际上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也间接显露出了贫困户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偏激,本应该阳光灿烂的年纪,却总有一种自卑感。贫困户子女错误地认为自身的家庭条件和经济基础是自身层次的决定因素,所以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落差感。对此,有关心理教师应当对小学生给予正确的疏导。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很大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接触少,与家长沟通少,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小学教育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对于贫困户家庭来说,能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上得起学就已经非常好了,他们并不奢望给孩子更优越的生活。还有很多贫困家庭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甚至东拼西凑为孩子筹学费。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一种负担感,认为自己上学是家中的负担,心理压力非常大,再加上父母没有及时疏导孩子,会使孩子从小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心理,认为家里穷,自己比别人差,不如别人,所以会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1]。
如今大部分农村小学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私自占用心理健康课。有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对学生心理、思想了解甚少,尤其是对贫困户子女心理的了解更为匮乏,平日里上心理健康课只是应付了事。教师总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来上课,并没有采取个性化、针对性的措施,也没有针对农村小学贫困户子女实际问题开设心理课堂。这些都是如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所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意义,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观,也不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贫富之间的差异[2]。
三、农村小学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解决现有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師可以为学生播放励志片,让学生明白贫富只是个人经济条件的象征,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每一个孩子起步都是相同的,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去看待问题。要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明白自己虽然经济条件不比其他人好,但是依然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这就是最难得的。心理健康教师要让孩子认识到幸福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教师不要将目光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小学教师要多关注农村贫困户子女,因为这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教师不及时为其疏导,必定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3]。
(二)设置家校联动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家校联动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贫困户子女树立健康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家访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去了解这些贫困户日常生活状况,更好地制订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贫困户对子女教育并不关注,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让父母意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中对其影响较大的人。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农村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甚少,不能准确分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时候教师要懂得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异常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等,共同寻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家长与教师的引导下,小学生能够逐渐走出心理误区,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很多贫困户子女在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下有了更多的信心。除此之外,家长和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鼓励其发展特长,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小学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对于内向、胆怯、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疏导,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农村小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注和重视,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家庭联动式教学,让家长参与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董新民,张寅杰,王翰.当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杂志(教育教学刊),2018(09):109-112.
[2]韩同勇,李佳芸.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J].时代教育,2018(03):109-117.
[3]刘建平.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中旬),2018(03):121-128.
[4]王克东.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03):108-117.
【关键词】农村小学;贫困户子女;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格外重视,并开设了相关心理课程。据有关心理学家研究,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是受到家庭环境影响,有些来源于学习压力,而有些是因为同学的歧视和嘲笑。这些都会使小学生心理发生变化,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心理出现扭曲、阴影等情况。农村贫困户子女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会有自卑感,由于从小物质生活不如其他孩子优越,所以贫困户子女通常性格较为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我国有一档纪实节目《变形计》,主要讲述的就是城市中的孩子与贫困山区的孩子互换生活条件后孩子的表现及变化。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这档节目。节目中,城市中的孩子来到农村,能够感受到农村孩子的艰辛与不易,但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到了城市中多会有自卑、胆怯等心理变化。这实际上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也间接显露出了贫困户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偏激,本应该阳光灿烂的年纪,却总有一种自卑感。贫困户子女错误地认为自身的家庭条件和经济基础是自身层次的决定因素,所以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落差感。对此,有关心理教师应当对小学生给予正确的疏导。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很大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接触少,与家长沟通少,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小学教育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对于贫困户家庭来说,能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上得起学就已经非常好了,他们并不奢望给孩子更优越的生活。还有很多贫困家庭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甚至东拼西凑为孩子筹学费。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一种负担感,认为自己上学是家中的负担,心理压力非常大,再加上父母没有及时疏导孩子,会使孩子从小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心理,认为家里穷,自己比别人差,不如别人,所以会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1]。
如今大部分农村小学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私自占用心理健康课。有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对学生心理、思想了解甚少,尤其是对贫困户子女心理的了解更为匮乏,平日里上心理健康课只是应付了事。教师总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来上课,并没有采取个性化、针对性的措施,也没有针对农村小学贫困户子女实际问题开设心理课堂。这些都是如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所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意义,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观,也不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贫富之间的差异[2]。
三、农村小学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解决现有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師可以为学生播放励志片,让学生明白贫富只是个人经济条件的象征,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每一个孩子起步都是相同的,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去看待问题。要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明白自己虽然经济条件不比其他人好,但是依然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这就是最难得的。心理健康教师要让孩子认识到幸福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教师不要将目光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小学教师要多关注农村贫困户子女,因为这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教师不及时为其疏导,必定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3]。
(二)设置家校联动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家校联动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贫困户子女树立健康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家访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去了解这些贫困户日常生活状况,更好地制订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贫困户对子女教育并不关注,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让父母意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中对其影响较大的人。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农村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甚少,不能准确分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时候教师要懂得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异常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等,共同寻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家长与教师的引导下,小学生能够逐渐走出心理误区,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很多贫困户子女在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下有了更多的信心。除此之外,家长和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鼓励其发展特长,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小学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对于内向、胆怯、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疏导,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农村小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注和重视,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家庭联动式教学,让家长参与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董新民,张寅杰,王翰.当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杂志(教育教学刊),2018(09):109-112.
[2]韩同勇,李佳芸.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J].时代教育,2018(03):109-117.
[3]刘建平.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中旬),2018(03):121-128.
[4]王克东.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03):1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