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很多教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导致阅读课成为写作辅导课。固然,阅读与写作相互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也确实是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但阅读教学有着相当的独立性,我们必须还阅读教学应有的地位。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理解与写作为学习国文的两大目标,一般人日常生活上阅读的时间多于写作的时间,故理解可以说比写作更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
一、要注重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变成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张扬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于阅读文本中得到融合。
二、应考虑生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也远离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宗璞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状况。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源自生活的。总的说来,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须重视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要区分略读和精读
夏丏尊认为语文的阅读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了解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标准。
五、要注重质疑阅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的情景,比如开展小组质疑活动,个人针对文本的质疑竞赛,比比质疑的广度、深度,这无疑也提升了阅读教学的层次。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和技巧,如组合比较法、探究比较法、旧事物新看法等。如《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语,教参均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一学生对此不赞同:“源人已与外界隔绝,他们又怎知秦已迷惘,早以改朝换代了呢?他们应该问现在是秦几世了。”的确,这样的理解更好。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应该说质疑不是终结,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创新潜能才会不断挖掘、发挥。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增加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一、要注重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变成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张扬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于阅读文本中得到融合。
二、应考虑生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也远离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宗璞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状况。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源自生活的。总的说来,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须重视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要区分略读和精读
夏丏尊认为语文的阅读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了解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标准。
五、要注重质疑阅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的情景,比如开展小组质疑活动,个人针对文本的质疑竞赛,比比质疑的广度、深度,这无疑也提升了阅读教学的层次。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和技巧,如组合比较法、探究比较法、旧事物新看法等。如《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语,教参均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一学生对此不赞同:“源人已与外界隔绝,他们又怎知秦已迷惘,早以改朝换代了呢?他们应该问现在是秦几世了。”的确,这样的理解更好。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应该说质疑不是终结,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创新潜能才会不断挖掘、发挥。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增加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