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想象的融合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诗歌的地理上,平顶山诗群以其整齐的实力,正日益为诗坛所瞩目。张永伟作为其中较为活跃的一员,正以他特有的诗学风格渐渐地步人优秀诗人的行列。我最初为他的作品所吸引,是在我刚上网小久的诗生活网站上。他的诗,以极其细致的观察和干净简洁的语言,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而细品之后,更是意味绵长,令人回味。而令人称奇的是,他的诗在温和、质朴的外表下,更有一种小损坏清新感的成熟。
  现代诗歌确实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夹缝中。很多诗人提议要重视中国诗歌的“中国性”。事实上,有的诗人在提“中国性”的时候,完全将其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诗歌层面上完全等同于“中国古典诗歌”,而完全无视当代新诗有别于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和创作理念。确实,当下的诗人,立足的正是一个传统已经失去,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日益渗透,而真正属于当代中国的思想体系并未确立的混乱语境下。具体到诗歌上,我们把传统诗歌的方法机械地应用到当下诗歌的创作中,显然行小通(确实有一些人仍在做这种徒而无功的事),而将西方的诗歌方法照搬照抄地挪进当代诗歌中也会㈩现相应的问题。在我的印象中,较好地将古典诗歌的一些因素运用到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有四川的柏桦(柏桦强调的是一种古典的“意韵”)和哑石(哑石的某些诗作中,将一些古典的用词挪用到现代的语境中,产生了意想小到的效果),香港的廖伟棠,另外还有台湾的诗人洛夫,是做得较好的。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地引进西方模式的当下,哪怕只是部分地复活古典诗歌的意境也是极其艰难的。
  我花费如此多的文字,谈论了“中国性”这个字眼,确实是为了回应张永伟诗歌带给我的一种思索。不知是什么原因,平顶山诗群(如张杰、张永伟、高春林等,甚至還有森子的某些作品)的诗歌中,我确实读到了一种柏桦提及的“古典诗歌的意韵”之类的东西。这种“意韵”是作为背景存在的,他们的语言一点也小显得古板,思维也具有相当的“现代性”,而在他们的语言背后,又确实浸透了一种真正的“古典意韵”。当然,这种“意韵”是改造了的,是与当代语境相适应的。请看下面这首《在颛顼陵前》:
  天高路小。
  浮云颓白。
  风雨过后,沙土。树木。
  鸟雀。荒草。牲畜。昆虫。
  不高不低。
  一群游人,半信半疑。
  古道今途,愈走愈远。
  读到这样的作品,我很自然地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川、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类的古典诗词,那意境的洗练、开阔和清淡,有着异曲同丁之妙。但永伟并非要复活那古典的意趣,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加丁”,他选取的不是极富古典气韵的“枯藤/老树”之类的东西,而是现代语境下的一些寻常、卑微、枯燥的东西,如“沙土/荒草”还有“牲畜”之类的,这与这个“去魅”后的现代社会症候中的冷漠、混乱、犹疑相一致,我们读到的恰恰是“现代性”。而这首诗的背后,却又对那消逝了的“古典性”表示了缅怀。当然,这并非永伟最富有特征性的作品。我只是举这个小小的例子,说明永伟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的。
  如果说永伟巧妙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保证了作品的品格和深度,那么他处理细节的能力和精确人微的刻画,则保证了他作品的“人气指数”和“受关注的程度”。他与我一样,特别重视视觉经验,并希望让自己的幻觉徜徉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他是一个写自己生活经验的诗人,他强调客观地反映物质世界,也就是说他关注存在更甚于关注语言与技巧,虽然他的语言-和技巧也是那样的出色。当然,他小单纯是一个客观主义者,他的作品含蓄、蕴藉,在客观的外表下,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只是这种主观性是通过沉默与暗示来完成的。首先,我想谈谈他描述事物的客观性时的精确和细致-请看下面这节诗:
  我擦窗框上的
  灰时,麻雀来了。
  它们谷壳儿般
  不起眼,落在树枝上。
  ——《小事物》
  短短四行,写出了作者的状态、麻雀(包括大小、形态)、树枝,整个的画面一目了然,且简洁至极,就像一幅古代的静物画。
  永伟并不是一味地直陈事物的外观,而是在对事物外观的刻画中,糅进了个人的情感和想象。只是由于这种情感是经过冷处理的情感,且通过想象的加工而使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形,或者说“超现实化了”。他在《苹果树》中这样写道:
  看着它,听见了自己的
  呼吸和心跳。我没有完全明白的
  字,忽然俯身于我耳畔:
  傻瓜,你再看看。再看看。
  当我领悟,它们一个个
  跃出窗口,高于星月。
  这里,他先是凝视苹果,但看着看着,苹果不见了,飞上了天空。这是生命里的一个出神的时刻,被他准确地捕捉而成为一幅使人心动的、美丽的童话(永伟的许多作品中呈现了童话般的奔放和天真)。又比如:
  冬日的阳光,暖和地照着,
  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我在想,柳树大爷是否已变成了
  一条鱼,在麦地下游着。偶尔
  像个孩子,吐上来几个水泡,
  ——《给柳树大爷写首诗》
  这节诗完全是白描,但描写的并不是现实,而是“想象的现实”,或者说“伪叙述”,这是一种想象的直解,是一种幻化了的倾诉,比那种直截了当式的倾诉要形象得多。
  张永伟在处理具体事物时,既有史蒂文森式的“印象主义”,又有弗洛斯特式的“自然主义”和詹姆士,赖特式的“超现实主义”。这是以西方诗歌为参照系,进行横向的比较而言。史蒂文森式的“印象主义”的作品,在永伟的作品中是很多的,这里就小列举了。
  将感受进行深层的意象处理后再进行编码的写作方式(这是詹姆士·赖特和罗伯特,勃莱的“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方法),在永伟近来的写作中也初具端倪,如近作《梅花城堡中》:
  黑色的灯,比太阳还耀眼。
  大家走着,在没有路的路上,偶尔
  停下来,听一听,穿过铁丝网的风。
  你躺在深夜的树下,听梅花,
  和冬天开片的声音。月亮像一个倒空的鱼篓,
  悬挂在乌有的城上。
  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见苏轼、王维等诗人的影子。当然,这种简单的对比,有使永伟诗歌简单化的嫌疑,但有时我也想,那种西方诗学的批评方式,对解说带有传统风韵的作品时,确实有明显的失语之感。
  在当下诗歌日益平面化的“潮流”中,永伟是少数的、没有消解“深度”的写作者,他的写作正日益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细致而小琐碎、浑厚而小艰涩、亲切而小随意。他近期的作品,正朝着更加开阔和更加自南的方向迈进,既超越传统和现代、现实与想象,也超越当下的“知识”与“口语”之争。他所作的努力,不仅对他自己,也对整个当下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周一晚上八点五十五分,第六教学楼零层的下课铃准时打响,从教室传来的讨论声立刻增加了好几个分贝。  如果在这时走进零层东南侧那排经过重新改造的房间,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它们与普通教室或阶梯教室的差别:排列整齐的长方形桌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圆桌,一小群同学正围绕着桌子站成圈,继续进行着热烈辩论。  在此之前的90分钟里,这里进行了清华大学2018-2019学年全新开设的文化素质核心课:写作与沟通。
姓王名三娃,七十三岁,陕北榆林人  薅一把白云包在头上  就可以在蓝天下自由行走  腰间的烟杆船篙一样  撑过黄河的激流  羊皮袄,大裆裤,白褂子,红裹肚  穿的不是旧时光  脚下的千层底  才能踩出生活的大秧歌  父辈留下的三弦  随手一拨都是黄土的高腔  一根弹九曲黄河第一湾  一根弾黄土高坡信天游  最后一根只弹  血液里的走西口  花白的胡须是黄河的曲目  粗粗的手指总能抠出无数乐章  白
身边的人,如这一湾水  激蕩回旋之后,仍在生活里起起伏伏  关于远方的人  这么多年,出发的消息越过水面后  都不辞而别  捞出它们的湖中倒影,尚有余温  在水边  秋风失去围栏,陷入更大的困境  不妨作一下想象  身背囚笼,偌大的湖面也难于承受小镜子的重量  又或,人各持一面  都无法确认对方  其实是自己  街边拉二胡的人  那片月光,被拉了多少年  还是那么圆,也没有  磨损  长了六十多年
一场雪  下的恰到好处,我在心底轻声欢呼  像一只小鸟  扑腾着双翅,抖落尘埃。  雪下了一夜,终于停了下来。  它们安静地待在每个角落  像一個个娴静温婉的小女子  用明亮的眼睛,打量美好的事物。  站在雪地上,我能想象  昨夜,它们不管不顾  奔赴低处的样子,似乎是我昨日的模样。  我蹲下来。想让自己尽量缩小  缩成一片雪花,混迹于雪里面。  安安静静地  等待枝头的鸟鸣,把我唤醒。  夜里。
半生之后,我要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  守着江北的石镜,守着我最后的地址  燕子和夜色敲门的地方  陪着月光、麦苗、浆果,领着江南游过来  空落落的云。向积雪学习消融  向枝头学习发芽,向流星学习隐匿  即便孤独像钉子弯在心脏  即便老得只能让风代替出行  我也要守着海螺山,把春天让给望春花  我要指给你看,阳光下的花蕊  轻轻捧起露水,山岗微微的晃动  接力的蚂蚁,爬上花枝,取走花语的慢  慢到天
时光朝前奔,从不顾忌人的感受,如梭岁月里,一不留神就成了半百老头。读书之余得闲之时,喜欢写些零碎文字。当靠在沙发上来个舒适的葛优躺之后,埋伏在那年那月的人与事,就从旧时光里跑出来,跟我搭讪。忍不住起身打开电脑,手和键盘一番亲密接触之后,那些带着青春记忆的文字,就在屏幕上明眸善睐了。  我于1990年底退伍,次年春天开始在《诗歌报月刊》工作,一干就是四五年。年纪轻轻,自然从最小的事情开始做起,扫地拖
就在十年前,我还觉得小写诗会死,现在看来荒谬了。把写作等同于生命,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诗歌对生命的建树——大到让世界有所改观,小到让个体灵魂小同于众生的质地,但它不是生命本身。不过要承认,只要你是一个诗人,命运就开始把你推向一种境地——出神、焦灼、介入、悲伤。因为诗人必备的前瞻性、悲剧性和建构新世界的愿望,诗人永远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失败者。  有一种情况令人尴尬,关于生活和诗歌的关系。当生活处于尖锐和小
在飘落的树叶声中感受秋的乡愁  一片片落叶随着风飞舞  我眼里的画面  开始有泪光模糊  我站在这大地之上  感受一片叶的情衷  乡愁这个字眼  便化为了故乡的麦地  犁耙,黃牛和镰刀  父亲手下的虎虎生风  一茬茬身后的麦秆  像怀着敬仰  注视一个男人的姿势  驮着西天的夕阳  驮着一片金黄  这人生的铠甲啊  感动着大地  几十年对父亲的温柔  一片叶子的飘落  我相信  它有太多的话  排
子衿  青色的衣领  被越来越啰嗦的想法漂白  既然已经回不到蓝色  就等一阵风来吧  等风看望过失水的草叶  然后送我的城阀给你  或者送我的三月  抵达你云遮雾罩的谎言  尘世间没有被目光召回的流水  当然也不会有被声音放牧的佩玉  如果说我的每一次眺望  都拽不住飘飞的雁翎  就让天空留下白云的回声  留下颈脖间耳鬓厮磨的呢喃  蒹葭  镜子里,满头芦苇举一丝丝白色冷笑  收不住缰绳的野马 
人们如同一座座冷山  或是挨得很近很近  或是离得很远很远  远的沉默着想心事  不说一句话  近的互相提防着  偶尔一抬头的撞击  就会爆发出火山的熔岩  春天来了独自欢迎  鲜花枯了独自祭奠  瞬间  一只吱喳的喜鹊刚从树上飞走  又有一群乌鸦鸣叫着飞来  草地上几片蒲公英花随风飘零  近旁的几株芍药含苞欲放  河水里那个神秘的漩涡才消失  身后便涌起一排更大的波浪  上午还是太阳照着我和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