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与死的阴影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洛顿,在电影《爱德华·蒙克》里,有一个镜头是:一家人围着妹妹的病床,妹妹一阵咳嗽,被扶起身口中吐出鲜红的血。蒙克家庭中相继因肺病死去的亲人,使蒙克的家庭笼罩在疾病和死亡的阴影当中。
蒙克的母亲劳拉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后小蒙克由父亲克里斯蒂安·蒙克单独抚养。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他们, 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外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体弱多病。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后数月也死了。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当年蒙克的心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伴随我一生。”多年以后,蒙克这样说道。
不快乐的画家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开始显示出法国画家的影响。
1890年,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以“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1893年他开始了这系列作品里的扛鼎之作《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蒙克名画《呐喊》为何能如此让人过目难忘?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一定注意到了,答案就在于那张脸。
《呐喊》被媒体评论为代表了现代人的广泛焦虑。
这种画面的状态后来也延续到了画家的生活之中。在1892年至1908年间,蒙克的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和柏林度过,尽管享誉一时,甚至跻身于当时最顶尖的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包括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蒙克为易卜生的几个剧本设计了布景)之列,但蒙克的心弦似乎一直都是绷紧的。
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深刻并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人们甚至感觉不到《呐喊》会出自这个晚年心态平和的老人之手。
甚至在纳粹统治期间,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艺术”的标签,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撤了下来。这对(反纳粹主义的)蒙克来说是很伤心的,因为他把德国看作为他的第二祖国。 1944年1月23日,蒙克在他80岁生日后一个月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与世长辞。直到后来,挪威的1000克朗钱币上,仍保留着蒙克的笑容。
多次被盗的名作
《呐喊》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的版本、藏于国家美术馆的版本、藏于蒙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作于1910年,以蛋彩和油彩绘于木板上)和作于1895年被彼得·奥尔森收藏的版本。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品以大量复制,使社会大众认知其图像。
蒙克的《呐喊》曾被盗过两次。1994年,两名窃贼潜入挪威国家美术馆偷走了1893年版的《呐喊》(一年后被完好地追回)。另一次是在2004年,蒙面的持枪歹徒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抢走了1910年版的《呐喊》(两年后被追回)。
1994年2月12日,也就是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幕的那一天,挪威国家美术馆将《呐喊》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展厅,以供展出。不过,挪威方面可能太急于向全世界展出名画,竟一时忘了加强它的安保措施。这天,4名劫匪用锤子砸破了挪威国家美术馆的玻璃,直奔《呐喊》。美术馆的警报器顿时铃声大作——不过这并没有得到美术馆警卫的重视。劫匪剪断悬挂《呐喊》的金属线,将名画运走。
猖狂的劫匪甚至留下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感谢简陋的安保工作”(的确,当时在现场没有什么红外线、压力警报,只有一根金属线),而整个偷盗过程也仅仅持续了不过60秒。
随后劫匪向博物馆索要100万美元的赎金,但挪威警方拒绝了这一要求。在英国警方和盖蒂博物馆的帮助下,于1995年5月7号找回了被盗的画作。
10年后的2004年夏天(这一天是8月22日,和《蒙娜丽莎》的失窃日期相同),一伙儿蒙面持枪者进入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并在众目睽睽之下盗走了《呐喊》和《圣母》两幅名画。幸运的是,当抢匪携带这两幅画逃离博物馆的时候,被一位旁观者照了下来。
2005年4月8日,挪威警方逮捕了一名有密切联系的嫌疑人,但是却没有找到被盗的两件艺术品,甚至有消息称,盗贼为了毁掉证据,烧毁了这两件艺术珍品。奥斯陆市政府曾悬赏200万克朗寻找这两幅画的下落。
2006年8月31日,经过挪威警方艰苦的搜寻,找回了两幅被盗的名画,但是他们没有透露找回这两幅名画过程中详细的信息。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洛顿,在电影《爱德华·蒙克》里,有一个镜头是:一家人围着妹妹的病床,妹妹一阵咳嗽,被扶起身口中吐出鲜红的血。蒙克家庭中相继因肺病死去的亲人,使蒙克的家庭笼罩在疾病和死亡的阴影当中。
蒙克的母亲劳拉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后小蒙克由父亲克里斯蒂安·蒙克单独抚养。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他们, 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外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体弱多病。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后数月也死了。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当年蒙克的心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伴随我一生。”多年以后,蒙克这样说道。
不快乐的画家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开始显示出法国画家的影响。
1890年,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以“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1893年他开始了这系列作品里的扛鼎之作《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蒙克名画《呐喊》为何能如此让人过目难忘?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一定注意到了,答案就在于那张脸。
《呐喊》被媒体评论为代表了现代人的广泛焦虑。
这种画面的状态后来也延续到了画家的生活之中。在1892年至1908年间,蒙克的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和柏林度过,尽管享誉一时,甚至跻身于当时最顶尖的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包括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蒙克为易卜生的几个剧本设计了布景)之列,但蒙克的心弦似乎一直都是绷紧的。
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深刻并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人们甚至感觉不到《呐喊》会出自这个晚年心态平和的老人之手。
甚至在纳粹统治期间,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艺术”的标签,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撤了下来。这对(反纳粹主义的)蒙克来说是很伤心的,因为他把德国看作为他的第二祖国。 1944年1月23日,蒙克在他80岁生日后一个月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与世长辞。直到后来,挪威的1000克朗钱币上,仍保留着蒙克的笑容。
多次被盗的名作
《呐喊》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的版本、藏于国家美术馆的版本、藏于蒙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作于1910年,以蛋彩和油彩绘于木板上)和作于1895年被彼得·奥尔森收藏的版本。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品以大量复制,使社会大众认知其图像。
蒙克的《呐喊》曾被盗过两次。1994年,两名窃贼潜入挪威国家美术馆偷走了1893年版的《呐喊》(一年后被完好地追回)。另一次是在2004年,蒙面的持枪歹徒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抢走了1910年版的《呐喊》(两年后被追回)。
1994年2月12日,也就是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幕的那一天,挪威国家美术馆将《呐喊》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展厅,以供展出。不过,挪威方面可能太急于向全世界展出名画,竟一时忘了加强它的安保措施。这天,4名劫匪用锤子砸破了挪威国家美术馆的玻璃,直奔《呐喊》。美术馆的警报器顿时铃声大作——不过这并没有得到美术馆警卫的重视。劫匪剪断悬挂《呐喊》的金属线,将名画运走。
猖狂的劫匪甚至留下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感谢简陋的安保工作”(的确,当时在现场没有什么红外线、压力警报,只有一根金属线),而整个偷盗过程也仅仅持续了不过60秒。
随后劫匪向博物馆索要100万美元的赎金,但挪威警方拒绝了这一要求。在英国警方和盖蒂博物馆的帮助下,于1995年5月7号找回了被盗的画作。
10年后的2004年夏天(这一天是8月22日,和《蒙娜丽莎》的失窃日期相同),一伙儿蒙面持枪者进入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并在众目睽睽之下盗走了《呐喊》和《圣母》两幅名画。幸运的是,当抢匪携带这两幅画逃离博物馆的时候,被一位旁观者照了下来。
2005年4月8日,挪威警方逮捕了一名有密切联系的嫌疑人,但是却没有找到被盗的两件艺术品,甚至有消息称,盗贼为了毁掉证据,烧毁了这两件艺术珍品。奥斯陆市政府曾悬赏200万克朗寻找这两幅画的下落。
2006年8月31日,经过挪威警方艰苦的搜寻,找回了两幅被盗的名画,但是他们没有透露找回这两幅名画过程中详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