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专业体系;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布局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文就以重庆市应用技术大学联盟6所试点高校之一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探索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在推进学校专业体系建设与地方产业布局对接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专业与产业对接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问题
(一)高校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高校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高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同时具有区域性,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基本职责。可以说,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动力不在教育内部,而源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人才需求。只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
(二)高校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
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更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是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学校应该在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咨询指导下,顺应企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时调整专业,从而形成学校主体专业的独特格局,主动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
有特色才有生存。从学校内部分析,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以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以此形成专业之间的有力支撑,从而打造专业集群的整体实力。专业开发能力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所以,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在第一层面上则需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重点专业群体,从而形成以国家级专业为龙头,省级品牌、特色为主干,校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布局,不断提升专业开发能力。
二、关于目前高校专业设置自身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专业设置趋同
十一五期间,地方院校发展的同质化,导致了专业培养质量的下降,甚至已经造成高校发展障碍的主要瓶颈,而专业设置的趋同化是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同质化的主要原因。大量设置同类专业,从而造成师资力量的短缺,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二)热门专业布点过多
地方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忽视了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结构布局的合理配置 ,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味求大求全 ,盲目跟风, 争相设置热门专业, 造成了热门专业人才培养过剩, 致使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一些艺术类专业等。一方面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就业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企业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 造成人才培养的产销脱节。
(三)专业布局应变能力差
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尚未良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未能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优势充分结合起来, 专业结构调整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与预见, 上不上专业仍然取决于理论推测, 或根据招生状况、热门专业来确定, 没有充分分析社会的真正需求。
三、关于高校专业体系与产业布局对接的方法问题
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专业与产业对接,就是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接:
(一)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
地方本科院校要研究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认真梳理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寻获相应的专业链,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可使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荣,体现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比如,汽车产业现在成为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链包括汽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维修以及其带动的上下游相关行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就应该思考开设汽车技术及汽车检修专业,汽车技术服务及汽车营销专业,建立相关的专业链,为地方产业链服务。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
专业强则学校盛。高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地区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改造。改造传统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更新改造那些知识面、适应面过窄的专业,设置弹性强、后劲足、上手快、适应面宽的专业。二、合并。合并相近专业,体现一门进、多门出的思路。三、创新。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设新专业。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成长道路才会越走越畅。
(三)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一方面,学校要通过专业数据的采集、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招生状况的分析、用人单位意见来全面审视学校的专业现状;另一方面,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的新要求,反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我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具体做法
(一)结合学校办学优势,打造六个优势专业群 1.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核心,结合工程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建设服务汽车制造业的优势专业群。
2.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结合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建设学前教育优势专业群。
3.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新闻学专业为核心,结合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建设服务文化产业的优势专业群。
4.以环境设计专业为核心,结合视觉传达设计、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建设服务城镇化建设的优势专业群。
5.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核心,结合英语、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辅以国际学院力量,建设汉语国际推广的优势专业群。
6.以会计学专业为核心,结合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建设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的优势专业群。
(二)以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为契机,从部分专业试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旅游管理专业与重庆中保旅行社合作,学生参与并承担了旅行社的相关组织活动,如我校学生连续3年承担了潼南菜花节项目的部分组织活动。
2.酒店管理专业与重庆恒大酒店对接,学校与恒大酒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近一年我校累计派出40余名学生在恒大酒店开展顶岗实践,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进入酒店实习,部分专业课程也在酒店进行,并将酒店的员工培训内容,纳入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3.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等专业与重庆笛女阿瑞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对接,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并获得重庆市2012年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立项。学校在校内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室,教师和学生承担了该公司的部分具体项目。
4.法学专业与重庆仲裁委、北碚区法院、合川区人民法院对接,主要开展了学生实习实训、教师挂职锻炼、教材编写等项目合作,特别是与合川区人民法院合作建立法律援助中心等。
5.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主要与北碚、合川区20余所中小学开展合作,长期安排学生到这些学校进行支教、顶岗实习、教学实习等活动。
6.以会计学专业为试点,结合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与合川区地税局开展合作,主要在学生实践、地税局组织的税务系统工作人员培训、学生考取技能证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关键词】专业体系;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布局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文就以重庆市应用技术大学联盟6所试点高校之一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探索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在推进学校专业体系建设与地方产业布局对接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专业与产业对接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问题
(一)高校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高校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高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同时具有区域性,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基本职责。可以说,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动力不在教育内部,而源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人才需求。只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
(二)高校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
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更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是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学校应该在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咨询指导下,顺应企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时调整专业,从而形成学校主体专业的独特格局,主动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
有特色才有生存。从学校内部分析,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以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以此形成专业之间的有力支撑,从而打造专业集群的整体实力。专业开发能力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所以,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在第一层面上则需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重点专业群体,从而形成以国家级专业为龙头,省级品牌、特色为主干,校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布局,不断提升专业开发能力。
二、关于目前高校专业设置自身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专业设置趋同
十一五期间,地方院校发展的同质化,导致了专业培养质量的下降,甚至已经造成高校发展障碍的主要瓶颈,而专业设置的趋同化是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同质化的主要原因。大量设置同类专业,从而造成师资力量的短缺,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二)热门专业布点过多
地方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忽视了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结构布局的合理配置 ,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味求大求全 ,盲目跟风, 争相设置热门专业, 造成了热门专业人才培养过剩, 致使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一些艺术类专业等。一方面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就业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企业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 造成人才培养的产销脱节。
(三)专业布局应变能力差
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尚未良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未能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优势充分结合起来, 专业结构调整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与预见, 上不上专业仍然取决于理论推测, 或根据招生状况、热门专业来确定, 没有充分分析社会的真正需求。
三、关于高校专业体系与产业布局对接的方法问题
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专业与产业对接,就是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接:
(一)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
地方本科院校要研究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认真梳理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寻获相应的专业链,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可使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荣,体现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比如,汽车产业现在成为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链包括汽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维修以及其带动的上下游相关行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就应该思考开设汽车技术及汽车检修专业,汽车技术服务及汽车营销专业,建立相关的专业链,为地方产业链服务。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
专业强则学校盛。高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地区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改造。改造传统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更新改造那些知识面、适应面过窄的专业,设置弹性强、后劲足、上手快、适应面宽的专业。二、合并。合并相近专业,体现一门进、多门出的思路。三、创新。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设新专业。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成长道路才会越走越畅。
(三)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一方面,学校要通过专业数据的采集、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招生状况的分析、用人单位意见来全面审视学校的专业现状;另一方面,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的新要求,反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我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具体做法
(一)结合学校办学优势,打造六个优势专业群 1.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核心,结合工程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建设服务汽车制造业的优势专业群。
2.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结合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建设学前教育优势专业群。
3.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新闻学专业为核心,结合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建设服务文化产业的优势专业群。
4.以环境设计专业为核心,结合视觉传达设计、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建设服务城镇化建设的优势专业群。
5.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核心,结合英语、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辅以国际学院力量,建设汉语国际推广的优势专业群。
6.以会计学专业为核心,结合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建设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的优势专业群。
(二)以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为契机,从部分专业试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旅游管理专业与重庆中保旅行社合作,学生参与并承担了旅行社的相关组织活动,如我校学生连续3年承担了潼南菜花节项目的部分组织活动。
2.酒店管理专业与重庆恒大酒店对接,学校与恒大酒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近一年我校累计派出40余名学生在恒大酒店开展顶岗实践,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进入酒店实习,部分专业课程也在酒店进行,并将酒店的员工培训内容,纳入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3.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等专业与重庆笛女阿瑞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对接,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并获得重庆市2012年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立项。学校在校内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室,教师和学生承担了该公司的部分具体项目。
4.法学专业与重庆仲裁委、北碚区法院、合川区人民法院对接,主要开展了学生实习实训、教师挂职锻炼、教材编写等项目合作,特别是与合川区人民法院合作建立法律援助中心等。
5.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主要与北碚、合川区20余所中小学开展合作,长期安排学生到这些学校进行支教、顶岗实习、教学实习等活动。
6.以会计学专业为试点,结合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与合川区地税局开展合作,主要在学生实践、地税局组织的税务系统工作人员培训、学生考取技能证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