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怀谨阐释庄子与别不同,它一则将庄子飘洒的神髓呈现读者面前,一则于儒道禅之间作“逍遥游”
《庄子諵譁》是南怀瑾先生的新书,此书虽是先生20多年前在台北十方书院的旧讲记,然而在近期整理出版,却不无深意。
南先生一直把儒家比作“粮店”,把佛家比作“百货店”,而将道家比作“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论语别裁》)。也许是因为南先生一向身体健康,无病无痛,所以,在他出版的著作中,关于道家的著述只占了一小部分,且篇幅都较精练。
这次20万言的《庄子諵譁》结集出版,在南氏“以述为作”的系列中有很重的分量。此书名曰“諵譁”,足见老人家的谦逊,表示这不过是“喃喃自语”而已,但又巧妙地嵌入了《庄子》的别名《南华经》。
南先生的话语风格是非常洒落飘逸的,用来阐释庄子最合适不过。全书以“生命存在与意识流注”的讨论贯穿始终,实在可以看作是先生给这个时代开出的一服良药。现代生活匆遽而喧嚣,人们的种种心理疾患因之变得愈发严重。庄子虽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之遥,但生活环境却和现代人不无相似——在“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战国,社会结构剧烈转型,礼崩乐坏,尘世纷扰。庄子却宠辱偕忘,处变不惊,贫贱终生,不改快乐逍遥。“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恰似庄子的心灵写照。
《庄子》被金圣叹称为“第一才子书”,它如同七宝妙树的丛林,炫人眼目。庄子最喜欢在文字里捉迷藏,文风虚虚实实,扑朔迷离,“方不可方可,方可方不可”;他极喜欢提出一连串问题,却很少给出明确答案,笔触稍纵即逝,思路轻灵跳跃,可谓满纸“荒唐言”,幻作“迷魂阵”。
有些讲解《庄子》的学者,只能从书中截取某些零碎材料,把《庄子》解读成了充满小寓言小故事的励志书。这也许会激起当代读者的一些共鸣,却也无法避免买椟还珠的遗憾——读者熟悉了讲故事的学者,错过的却是庄子本人。
南先生的《諵譁》,与坊间流行的此类通俗讲解不同,它把庄子飘逸潇洒的神髓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又围绕主题进行丰富的引证,于儒道禅之间作“逍遥游”,凸显出东方生命哲学的妙谛。
南先生的书之所以能使人感到明澈,一是因为南先生的讲述完全取材于《庄子》的“内七篇”,这七篇作品一般认为是庄子自作,理解了这一部分,就把握住了《庄子》全书的骨干。
二是因为南先生在讲解时确立了明确的纲领。南先生认为,《庄子》的内七篇是由“见道”(《逍遥游》)、“明理”(《齐物论》)、“内养”(《养生主》)、“入世”(《人间世》)、“用世”(《德充符》)、“超凡入圣”(《大宗师》)、“浑然一体” (《应帝王》)七个阶段组成的完整的修学次第。这并非南先生的独特发现,但以此为纲贯穿全书,却令读者如入桃源,豁然开朗。
三是因为南先生具有长期的禅修经验。他善于利用禅宗思想、心性儒学和中医气脉学来疏解庄子,从庄子中发掘出一套调整身心的方法。南先生认为,历代对于庄子的各种注解,只注重它无拘无束、逍遥解脱的一面,却忽视了“自己作主”,主宰生命的另一面。
南先生把佛教禅定、儒家养气、道家丹道熔于一炉,阐释《庄子》里的上古真人之境,心斋坐忘之道。经史子集,被南先生信手拈来,相互印证,议论风生,言无剩义,真可谓舌灿莲花,口含宝月。
可贵的是,南先生并不执著于特殊的灵修体验,却一再强调打坐修证是要回复到朴实无华的境界。
在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上胜过南先生的当代学者不乏其人,专家们亦大可指出南先生在细节方面的不少纰漏。然而,很少有人能“会通”儒释道三家的大旨,结合切己体验,以生动自然的语言接引后学,在这些方面,南先生的讲解是无可代替的。
不可否认,庄子学说多少有些明哲保身、避世自全的气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固然是一种极高明的境界,然而却容易使人无所担当。庄子的思维路径,注定了他的社会哲学至多只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延续,难以给出建设性的主张。
尽管南先生在《諵譁》中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庄子学说在政治、外交方面的“无用之用”,认为庄子思想代表了杨朱和墨家之间的“中道”,并阐述了先秦时“儒道不分”的见解,但无论如何,这些补偏救弊的说法显得过于勉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庄子哲学的“游戏人间”、“无是无非”的弱点。
但我们应当理解,南先生毕竟是在讲解庄子的思想,不能也不可以随意地发挥。故而,我们必须参读南先生讲述的《论语别裁》、《大学微言》等书,才能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大意。
《庄子諵譁孟(下)》,南怀瑾讲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参见《财经》2007年第18期“本刊9月荐书”。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
《庄子諵譁》是南怀瑾先生的新书,此书虽是先生20多年前在台北十方书院的旧讲记,然而在近期整理出版,却不无深意。
南先生一直把儒家比作“粮店”,把佛家比作“百货店”,而将道家比作“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论语别裁》)。也许是因为南先生一向身体健康,无病无痛,所以,在他出版的著作中,关于道家的著述只占了一小部分,且篇幅都较精练。
这次20万言的《庄子諵譁》结集出版,在南氏“以述为作”的系列中有很重的分量。此书名曰“諵譁”,足见老人家的谦逊,表示这不过是“喃喃自语”而已,但又巧妙地嵌入了《庄子》的别名《南华经》。
南先生的话语风格是非常洒落飘逸的,用来阐释庄子最合适不过。全书以“生命存在与意识流注”的讨论贯穿始终,实在可以看作是先生给这个时代开出的一服良药。现代生活匆遽而喧嚣,人们的种种心理疾患因之变得愈发严重。庄子虽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之遥,但生活环境却和现代人不无相似——在“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战国,社会结构剧烈转型,礼崩乐坏,尘世纷扰。庄子却宠辱偕忘,处变不惊,贫贱终生,不改快乐逍遥。“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恰似庄子的心灵写照。
《庄子》被金圣叹称为“第一才子书”,它如同七宝妙树的丛林,炫人眼目。庄子最喜欢在文字里捉迷藏,文风虚虚实实,扑朔迷离,“方不可方可,方可方不可”;他极喜欢提出一连串问题,却很少给出明确答案,笔触稍纵即逝,思路轻灵跳跃,可谓满纸“荒唐言”,幻作“迷魂阵”。
有些讲解《庄子》的学者,只能从书中截取某些零碎材料,把《庄子》解读成了充满小寓言小故事的励志书。这也许会激起当代读者的一些共鸣,却也无法避免买椟还珠的遗憾——读者熟悉了讲故事的学者,错过的却是庄子本人。
南先生的《諵譁》,与坊间流行的此类通俗讲解不同,它把庄子飘逸潇洒的神髓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又围绕主题进行丰富的引证,于儒道禅之间作“逍遥游”,凸显出东方生命哲学的妙谛。
南先生的书之所以能使人感到明澈,一是因为南先生的讲述完全取材于《庄子》的“内七篇”,这七篇作品一般认为是庄子自作,理解了这一部分,就把握住了《庄子》全书的骨干。
二是因为南先生在讲解时确立了明确的纲领。南先生认为,《庄子》的内七篇是由“见道”(《逍遥游》)、“明理”(《齐物论》)、“内养”(《养生主》)、“入世”(《人间世》)、“用世”(《德充符》)、“超凡入圣”(《大宗师》)、“浑然一体” (《应帝王》)七个阶段组成的完整的修学次第。这并非南先生的独特发现,但以此为纲贯穿全书,却令读者如入桃源,豁然开朗。
三是因为南先生具有长期的禅修经验。他善于利用禅宗思想、心性儒学和中医气脉学来疏解庄子,从庄子中发掘出一套调整身心的方法。南先生认为,历代对于庄子的各种注解,只注重它无拘无束、逍遥解脱的一面,却忽视了“自己作主”,主宰生命的另一面。
南先生把佛教禅定、儒家养气、道家丹道熔于一炉,阐释《庄子》里的上古真人之境,心斋坐忘之道。经史子集,被南先生信手拈来,相互印证,议论风生,言无剩义,真可谓舌灿莲花,口含宝月。
可贵的是,南先生并不执著于特殊的灵修体验,却一再强调打坐修证是要回复到朴实无华的境界。
在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上胜过南先生的当代学者不乏其人,专家们亦大可指出南先生在细节方面的不少纰漏。然而,很少有人能“会通”儒释道三家的大旨,结合切己体验,以生动自然的语言接引后学,在这些方面,南先生的讲解是无可代替的。
不可否认,庄子学说多少有些明哲保身、避世自全的气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固然是一种极高明的境界,然而却容易使人无所担当。庄子的思维路径,注定了他的社会哲学至多只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延续,难以给出建设性的主张。
尽管南先生在《諵譁》中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庄子学说在政治、外交方面的“无用之用”,认为庄子思想代表了杨朱和墨家之间的“中道”,并阐述了先秦时“儒道不分”的见解,但无论如何,这些补偏救弊的说法显得过于勉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庄子哲学的“游戏人间”、“无是无非”的弱点。
但我们应当理解,南先生毕竟是在讲解庄子的思想,不能也不可以随意地发挥。故而,我们必须参读南先生讲述的《论语别裁》、《大学微言》等书,才能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大意。
《庄子諵譁孟(下)》,南怀瑾讲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参见《财经》2007年第18期“本刊9月荐书”。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