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一堂政治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师生互动频繁,并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是每一位政治教师期盼的境界,下面就此话题结合本人多年教学感悟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第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催化剂
首先,是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其次,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还有,生动形象的比喻也可以激发兴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第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润滑剂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于能否活跃课堂气氛,能否使双方都有良好的情绪,最终归结到能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至关重要。由于个性差异,差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碰到学生违纪事件,这样,教师处理的方式和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教师课堂控制能力的反映,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师的接受程度甚至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教师,通常会以宽厚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差生,体现他扬美抑丑的自信和魅力。对有骄傲情绪的学生,善意委婉的幽默可使他心有灵犀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一些“调皮捣蛋”不守纪律的学生,温和满怀慈爱之心的幽默比别的批评更易感染学生,使他奋起直追。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一种独特的成熟的心态,一种教师特有的气定神闲,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有老师微笑的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度过。教师用微笑来肯定学生们的表现。学生们情绪就稳定,心情就舒畅,对知识技能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地学习,从而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如上课时教师情绪低落或一脸严肃甚至严厉,就会让学生们产生胆怯,惶恐,不安紧张的情绪,上课如临大敌,心绪不宁,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都会疲惫不堪。教学效果就自然大打折扣。为了更好营造良好的政治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在工作实践中可以不断提醒自己要试着忘记教师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过去,做个宽容,讲民主的人;试着忘记自己的权威,做个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种种意外,做个公正无私的人;并能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听学生说,学会同学生说,学会替学生想,学会欣赏学生。
第三、求新的教学理念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兴奋剂
政治课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揭示道德观点,讲明做人的道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并要求逐步转化为行为。所以讲清道理,让学生明确观点,应该成为政治课的主轴。教学设计时不但要重视教师教的设计,还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力求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勤思,爱学,乐学的求知欲望,达到教得生动,学得主动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明理,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放手自学。到了高年级,教材中的观点,大都寓理于故事中,且有一定的规律,不外乎理解三个问题: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应该怎么做?学生喜欢读故事,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开放课堂。关键是如何指导,使学生自学更有效。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
2、讨论交流。有的问题让学生议一议,交流交流,互相补充,答案才完整。
3、适当点拨。自学中解决不了的、议论没有弄懂的问题,教师非帮助解惑不可。教学时,教师要讲道理,摆事实,让学生明理。
4、锻炼写小论文。常常要求学生动手写一些政论性的小论文,是加深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理解、转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写作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融会贯通。特别是对学生归纳综合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明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旨,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实现学生生动、主动、自主学习,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决不暗示”,这样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学习,使之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第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催化剂
首先,是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其次,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还有,生动形象的比喻也可以激发兴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第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润滑剂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于能否活跃课堂气氛,能否使双方都有良好的情绪,最终归结到能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至关重要。由于个性差异,差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碰到学生违纪事件,这样,教师处理的方式和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教师课堂控制能力的反映,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师的接受程度甚至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教师,通常会以宽厚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差生,体现他扬美抑丑的自信和魅力。对有骄傲情绪的学生,善意委婉的幽默可使他心有灵犀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一些“调皮捣蛋”不守纪律的学生,温和满怀慈爱之心的幽默比别的批评更易感染学生,使他奋起直追。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一种独特的成熟的心态,一种教师特有的气定神闲,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有老师微笑的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度过。教师用微笑来肯定学生们的表现。学生们情绪就稳定,心情就舒畅,对知识技能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地学习,从而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如上课时教师情绪低落或一脸严肃甚至严厉,就会让学生们产生胆怯,惶恐,不安紧张的情绪,上课如临大敌,心绪不宁,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都会疲惫不堪。教学效果就自然大打折扣。为了更好营造良好的政治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在工作实践中可以不断提醒自己要试着忘记教师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过去,做个宽容,讲民主的人;试着忘记自己的权威,做个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种种意外,做个公正无私的人;并能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听学生说,学会同学生说,学会替学生想,学会欣赏学生。
第三、求新的教学理念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兴奋剂
政治课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揭示道德观点,讲明做人的道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并要求逐步转化为行为。所以讲清道理,让学生明确观点,应该成为政治课的主轴。教学设计时不但要重视教师教的设计,还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力求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勤思,爱学,乐学的求知欲望,达到教得生动,学得主动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明理,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放手自学。到了高年级,教材中的观点,大都寓理于故事中,且有一定的规律,不外乎理解三个问题: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应该怎么做?学生喜欢读故事,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开放课堂。关键是如何指导,使学生自学更有效。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
2、讨论交流。有的问题让学生议一议,交流交流,互相补充,答案才完整。
3、适当点拨。自学中解决不了的、议论没有弄懂的问题,教师非帮助解惑不可。教学时,教师要讲道理,摆事实,让学生明理。
4、锻炼写小论文。常常要求学生动手写一些政论性的小论文,是加深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理解、转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写作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融会贯通。特别是对学生归纳综合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明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旨,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实现学生生动、主动、自主学习,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决不暗示”,这样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学习,使之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