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科学的策略,捕捉灵动的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的智慧课堂,是每个教师都值得研究的命题。
一吃透教材,才会精彩“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话题的展开、课堂节奏的把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进行必要的预设。如果对教材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如果对教材缺乏独到的个性解读,如果对学生缺乏细腻的观察了解,往往就发现不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现不了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课堂。以“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9:The English Club为例,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精心预设了以下几个文本生长点以达成课堂的生成。
①在情境中生成。课前播放介绍国外各种俱乐部的纪录片以及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俱乐部的理解、认识,再凭借一组关于国外“生活与俱乐部”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所见所闻说一说对club的新认识、新感受。
②在意义中生成。围绕本单元的新授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采用画面展示、手势交流、相互问答等多种教学途径,让学生亲身感悟,多维体验,深刻领会该句型的汉语意思。
③在品读中生成。以文中“visitor”怀特先生的介绍“I’m from the UK.I’m British.”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引领学生学习其他国家和国籍的正确表达,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角色,解读文本,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三维互动,催生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沟通。
④在想象中生成。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英语俱乐部来了个visitor,你作为俱乐部中的一员,除了可以用文中所学句型与他交流以外,还可以和这个visitor说些什么。学生便开始新的模拟情境对话,在想象中作智慧碰撞、语言激辩、思维交锋,从而更好地升华情感。
二整合资源,才会促进“生成”
除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外,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和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如果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思考孩子的所想,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平等对话,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绪,就能与其真情对白、真心交流,从而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例如,笔者在一节英语课上遇到了以下情景:教师正在与某学生进行日常会话,此时班上一名学生打了好几个喷嚏,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该举动打断了笔者的教学进程。笔者没有批评那个学生,而是轻轻走到他身旁,与他进行了友好交流:
T:Hello,JL.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S:I’ve got a bad cold.
T:Would you like a piece of paper?
S:Sure.Thank you.
T:Here you are.
S:Thank you very much.
……
T:I hope you get better soon.
在上面的对话中,学生感冒本来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巧妙地谈论到季节、天气、活动等多种话题,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更多地关注生成,尊重孩子的个体行为和理性思考,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观察世界,用心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才会使课堂流淌着生命节奏和动人旋律。
三正确引导,才会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新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上课时要努力摆脱课前教学预设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用心倾听,细心分辨,针对各种资源的实际状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反应——或欣赏肯定,或点拨疏导,或聚焦深化,或归纳整理,努力促进更高质量资源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它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就像一面镜子,以此可知教学之得失,由此不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课堂交流中生成的种种错误,教师要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四厚积底蕴,才会智慧“生成”
教师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决定着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是不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有没有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能不能有效调控和组织教学的过程,都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课堂资源开发的价值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丰富的、具有开发性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钮家小学)
责任编辑:一觉
一吃透教材,才会精彩“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话题的展开、课堂节奏的把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进行必要的预设。如果对教材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如果对教材缺乏独到的个性解读,如果对学生缺乏细腻的观察了解,往往就发现不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现不了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课堂。以“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9:The English Club为例,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精心预设了以下几个文本生长点以达成课堂的生成。
①在情境中生成。课前播放介绍国外各种俱乐部的纪录片以及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俱乐部的理解、认识,再凭借一组关于国外“生活与俱乐部”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所见所闻说一说对club的新认识、新感受。
②在意义中生成。围绕本单元的新授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采用画面展示、手势交流、相互问答等多种教学途径,让学生亲身感悟,多维体验,深刻领会该句型的汉语意思。
③在品读中生成。以文中“visitor”怀特先生的介绍“I’m from the UK.I’m British.”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引领学生学习其他国家和国籍的正确表达,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角色,解读文本,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三维互动,催生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沟通。
④在想象中生成。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英语俱乐部来了个visitor,你作为俱乐部中的一员,除了可以用文中所学句型与他交流以外,还可以和这个visitor说些什么。学生便开始新的模拟情境对话,在想象中作智慧碰撞、语言激辩、思维交锋,从而更好地升华情感。
二整合资源,才会促进“生成”
除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外,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和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如果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思考孩子的所想,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平等对话,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绪,就能与其真情对白、真心交流,从而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例如,笔者在一节英语课上遇到了以下情景:教师正在与某学生进行日常会话,此时班上一名学生打了好几个喷嚏,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该举动打断了笔者的教学进程。笔者没有批评那个学生,而是轻轻走到他身旁,与他进行了友好交流:
T:Hello,JL.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S:I’ve got a bad cold.
T:Would you like a piece of paper?
S:Sure.Thank you.
T:Here you are.
S:Thank you very much.
……
T:I hope you get better soon.
在上面的对话中,学生感冒本来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巧妙地谈论到季节、天气、活动等多种话题,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更多地关注生成,尊重孩子的个体行为和理性思考,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观察世界,用心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才会使课堂流淌着生命节奏和动人旋律。
三正确引导,才会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新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上课时要努力摆脱课前教学预设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用心倾听,细心分辨,针对各种资源的实际状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反应——或欣赏肯定,或点拨疏导,或聚焦深化,或归纳整理,努力促进更高质量资源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它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就像一面镜子,以此可知教学之得失,由此不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课堂交流中生成的种种错误,教师要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四厚积底蕴,才会智慧“生成”
教师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决定着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是不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有没有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能不能有效调控和组织教学的过程,都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课堂资源开发的价值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丰富的、具有开发性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钮家小学)
责任编辑: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