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新课改活动,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新课改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学科的教学由原来的“供销社”走向现代的“自由超市”, 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充分突出学生“学”的主导地位。在高中美术新课程中,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相融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教学内容,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性和内涵,使学生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满足学生发展要求,深刻理解祖国的优秀艺术。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 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课在学校整体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教学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的特殊任务。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塑造学生完美的品格,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原有的美术教育如同“走马观花”,快速的看,感受、体验和了解,但难以形成真正的技能。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設置如 “下马观花”,当然不是所有的“花”都需要下马观之,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下马而观。原有的高中美术欣赏课,只是让学生泛泛的欣赏各美术种类,蜻蜓点水般地学习很难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尤其是终身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往往是建立在对美术活动较深入的学习之上的,只有较深地进入一个学习内容,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生在绘画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大大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在绘画表现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反过来可以提高作品欣赏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体会和理解,这要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效果好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兴趣中体会美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同学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和兴趣的过程。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抛弃过去的那种满堂灌,使学生真正体会艺术的美是其他所不能取代的。让学生们真正溶进艺术美的氛围中来,欣赏作品的情感和意趣,畅谈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同门类美术作品给他们带来不同美的享受。如在欣赏《米洛的阿芙罗狄特》时,让学生们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复原美神的双臂。学生们只要是对生活的感受,只要是感情真挚的流露,都应给予肯定。对一些独自标新立异,有离奇想法的表现形式,不管他们想得多怪异,更是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学生在思考、愉悦、欢快中接受知识。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感到美术欣赏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二、主体人格中探究美
新课程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因此,要在课堂上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全过程,能大胆“想”,充分“说”,快乐“动”,充分交流,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如上《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时,先让学生上网查阅各地方民间美术, 收集材料、图片,观察形状、风格、特征等,让他们讨论,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欣赏课本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创作,创作完后在教室展出,大家互相参观、议论。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人格。
三、实践中创造美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为此,美术教学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如我上《运动》课时,先展示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运动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接着让他们欣赏《掷铁饼者》,并讨论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启发他们尝试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我还把学生熟悉的写生对象倒置、斜置,让学生做写生练习,做连环画接龙练习……通过不断选择学生觉得充满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训练,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不断尝试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表现中,发现不同的材料运用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每一种新的发现,学生都会体验出一种创作的快感,都会产生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地创作,除了探索水彩、蜡笔、油画棒等常用的表现方法外,还可尝试运用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尝试单种和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作表现。如用碎蛋壳、旧挂历、吹塑纸等制作剪贴画,立体工艺品,精美的小书签等。由于学生在创作中力求有新发现,因而作品便充满着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风格。
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实践,使学生不再置身于美术学科的“真空”中,而是实现了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综合学习,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提高了艺术修养,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98页
[2]尹少淳,走进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 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课在学校整体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教学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的特殊任务。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塑造学生完美的品格,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原有的美术教育如同“走马观花”,快速的看,感受、体验和了解,但难以形成真正的技能。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設置如 “下马观花”,当然不是所有的“花”都需要下马观之,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下马而观。原有的高中美术欣赏课,只是让学生泛泛的欣赏各美术种类,蜻蜓点水般地学习很难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尤其是终身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往往是建立在对美术活动较深入的学习之上的,只有较深地进入一个学习内容,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生在绘画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大大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在绘画表现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反过来可以提高作品欣赏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体会和理解,这要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效果好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兴趣中体会美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同学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和兴趣的过程。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抛弃过去的那种满堂灌,使学生真正体会艺术的美是其他所不能取代的。让学生们真正溶进艺术美的氛围中来,欣赏作品的情感和意趣,畅谈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同门类美术作品给他们带来不同美的享受。如在欣赏《米洛的阿芙罗狄特》时,让学生们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复原美神的双臂。学生们只要是对生活的感受,只要是感情真挚的流露,都应给予肯定。对一些独自标新立异,有离奇想法的表现形式,不管他们想得多怪异,更是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学生在思考、愉悦、欢快中接受知识。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感到美术欣赏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二、主体人格中探究美
新课程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因此,要在课堂上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全过程,能大胆“想”,充分“说”,快乐“动”,充分交流,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如上《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时,先让学生上网查阅各地方民间美术, 收集材料、图片,观察形状、风格、特征等,让他们讨论,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欣赏课本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创作,创作完后在教室展出,大家互相参观、议论。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人格。
三、实践中创造美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为此,美术教学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如我上《运动》课时,先展示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运动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接着让他们欣赏《掷铁饼者》,并讨论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启发他们尝试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我还把学生熟悉的写生对象倒置、斜置,让学生做写生练习,做连环画接龙练习……通过不断选择学生觉得充满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训练,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不断尝试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表现中,发现不同的材料运用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每一种新的发现,学生都会体验出一种创作的快感,都会产生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地创作,除了探索水彩、蜡笔、油画棒等常用的表现方法外,还可尝试运用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尝试单种和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作表现。如用碎蛋壳、旧挂历、吹塑纸等制作剪贴画,立体工艺品,精美的小书签等。由于学生在创作中力求有新发现,因而作品便充满着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风格。
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实践,使学生不再置身于美术学科的“真空”中,而是实现了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综合学习,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提高了艺术修养,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98页
[2]尹少淳,走进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高中美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