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zhanyu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高职学生要立于社会激烈竞争的不败之地,不但要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还要具备健康的人格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术人才为目的,当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思想道德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陈旧、学生的情绪体验欠佳等弊端,导致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知的规律,审视音乐教育的功能,我们会从中发现: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容易被音乐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感染,音乐既是美育,也是修养的教育、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它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相互渗透于人的心理和素质塑造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审美和认识功能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资源、深入探索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灵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美的心灵的塑造功能,是我们高职院校进行德育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在德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这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雷默教授提山的核心观点,音乐以它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而具体。它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生动丰富直观形象的感染力常常可以唤起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热情,激励和吸引人们为美好理想而奋斗。一部音乐文明史,就是一幅充分显示人的审美理想的宏伟画卷,如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气势宏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望美好、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马赛曲》,把巴黎人的斗争意志凝聚成攻无不克的力量,激励人们万众一心去推翻路易十六王朝;《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唤起了多少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学生在学唱或欣赏这些作品时,往往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的体验便会漱起学生们去追求美、创造美,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思想情操受到美的陶冶,心灵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净化,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所以,音乐教育就是凭借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内容来进行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以美辐射,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其他教育中去。因此,我们不应把音乐教育仅仅看成是一门课程,而更应该作为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开设音乐欣赏课,制造校园音乐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美育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对高职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二、音乐的认识功能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的认识功能主要是指音乐教育者在引导受教育者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和把握的功效。优秀的音乐作品能让人认识不同时代,社会、民族的具体生活情景,文化模式、艺术风格,心理性格等,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历史与现实,认识真善美与假恶丑,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浩如烟海、绚丽多彩,音乐作品题材之广内容之多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就是一部特殊的历史,一本特殊的思想品德教材,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等优秀艺术家,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音乐作品却渊远流长,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优美的旋律时,不但能缓解紧张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从中领悟到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哲理思想,充分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艺术风格。例如:我们在赏析俄罗斯芭蕾舞剧《脖子上的安娜》时,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俄罗斯芭蕾的独特魅力,而且能深刻感悟到作品本身的思想意义,从而增强大学生在思考某一特定类型问题时,运用宏观与微观,系统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方法,去发掘问题中更深一层的关系;同时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塑造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完善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所以音乐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形式,更是内涵。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熟知音乐作品的相关材料,把握德育的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认识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感情融入作品中,让学生们在高雅的艺术氛围中,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从而使高职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作文撑去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音乐教育对塑造高职学生高尚品格的激励作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传承文明的基本手段。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审美和议识功能得以实现的,音乐家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生活、生命存在等方面的见解和价值判断,我们在引领学生欣赏或学唱歌曲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内容,音乐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去感受和理解歌曲的情感美,从而感知到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价值判断、伦理态度等。其次,作为音乐教师要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意蕴,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就要告诉学生,这美的声音不光抒发了一种情感,更重要是通过情感抒发和逻辑发展来表达一种“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哲理思想,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想象,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思想上受到启迪,道德品性得以升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或寄托出一个美丽梦幻,或展现一片炙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出美的种子。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在欣赏高雅艺术的时候容易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效。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是美育教育的核心,是实施德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使人产生一种灵魂的洗涤和道德的升华,因此,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通过春风化雨的潜入过程来孕育和滋润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这是高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用高雅的音乐文化造就高品位的职业技术人才,这是高职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握的核心和不懈探索的主题。
  
  (责任编辑:李之宣)
其他文献
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爱之链》一文叙写的是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它以真切的语言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这爱如同链条一样,形成了一个整体。怎样使这篇文章中的真爱传递
本文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新课改的理念作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调整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体验,丰富学生学
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阅读,不仅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起到巩固记忆、扩大联想和加深理解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多种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的兴趣,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利用网络资源,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    “情”包涵在课文内容中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很多以前很少出现的细菌都萌生出来,在果树种植业中,苹果树腐烂现象近年来表现的越来越严重。正因如此,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苹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等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就能使 “教”与 “学”和谐合拍,产生“共振”。工作中,我尝试依此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如何加深感知印象、增强理解能力、提高记忆效率等方面进行探索,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所教班的学生在东莞市2007年中考中,语文成绩平均分达109.8分,居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能培养学生建立模型、归纳总结、抽象、逻辑分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始终倍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在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中数学一直处于重要位置。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却存在一些偏差,作为一线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总结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