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多、本土市场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等优势。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备受世人瞩目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成为博鳌亚洲论坛(BFA)2017年年会讨论的热点之一。
新工业革命下机会平等
2017年3月中国两会期间,《纽约时报》和中国欧盟商会都表示出同样的担忧,认为“中国制造2025”这项耗资3000亿美元的计划,将为十大行业提供来自政府的巨大补贴,这会把国外企业挤出中国市场。事实果真如此吗?
同样是在3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和咨询公司科尔尼联合发布了《塑造制造业未来白皮书》。该白皮书通过对来自25个国家的多个行业、领先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调查显示,物联网、人工智能、高级机器人学、可穿戴设备和3D打印这五种重要技术将加速价值创造,而制造业从全球、地区、国家及本地各个层面上影响着经济结构和就业水平,并且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报告还称,不少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了制造业对其工业的重要性,并启动了将上述技术部署到国内制造行业的计划。代表性的战略有美国“工业互联网”、欧盟“未来工厂”计划、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其中,“中国制造2025”将在先进制造业投资30多亿美元,而欧盟的“未来工厂”项目,会投入70亿欧元。
“中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领先的技术浪潮如此接近。”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曾撰文如是说。
最近十几年,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在高铁、建筑工程设备、通信、无人机等方面,中国不仅毫无疑问跨入了全球第一阵营,甚至在第一阵营里取得了领先地位。未来5-10年,中国还有望在军用、民用飞机发动机以及大客机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中国汽车、高铁、输变电、发电等市场的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这些巨大的市场为中国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优势。因为有了巨大的市场,就可以制定中国标准,而标准制定者往往在技术突破和工业化中占据重要优势;同时,巨大的市场也会孕育出大型的公司。
如果简要回顾下前三次工业革命就会发现,无论是始于1775年瓦特改造蒸汽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始于19世纪末的电气化革命,都让中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尴尬局面;虽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中国很早就觉醒,但也只搭上了列车的后半节。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多、本土市场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等优势。“中国制造2025”这项10年行动计划,就旨在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并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无疑给中国制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全球发展的共同机遇与挑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像过去的工业革命一样,在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丰富的同时,也给个人以及整体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在交通领域,如果给“第四次工业革命”命名,沃尔沃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古天成(Niklas Gustafsson)称之为:“绿色革命”;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洪称之为:“人工智能革命”。
新工业革命下,由于智能制造、智能技术低碳发展的庞大需求,将会给生产和组织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资源要素将重新整合,产业链将重新洗牌,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将引导新的全球产业布局。
古天成告诉记者:“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要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帮助下,让人类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比如以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式创新解决交通堵塞等问题的挑战。”
“传统制造业正面临智能制造的大好发展时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运用于智能汽车驾驶技术,也会带来传统产业的消亡、信息网络安全和人机智能比拼等伦理问题。”曾庆洪指出,“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是就业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都实现人工智能化、自动化了,未来5年可能会有700万岗位消失,这是很大的挑战。”
说到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古天成指出:“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技术研发呢?我理解就是要互通互联,而社会的主角是人,机器和机器人应该是支持人、连接人的,未来要把经济、环境、社會和人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连接起来,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本身。无论未来技术多么发达,我们始终都不能忘记,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如何打造一个创新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提供快速灵活的解决方案来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机遇和挑战。
合作创新机遇将大于挑战
诚然,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正在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向中高端,中国的企业走向全球、走向国际市场,这是一个必然。但历史发展到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分享格局是谁也不可能改变的。未来发展也不可能是“我来,你走”,而应该是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创新。
2015年12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的批复文件。作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合作的重要载体,中德产业园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平台。
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坐落于东北装备制造业密集区沈阳铁西区,这里规模以上企业482家,跨国公司超100家、世界500强企业超50家。德国在沈阳投资的宝马、巴斯夫等22家企业都在此集中落户。宝马将全球技术最先进的整车工厂、发动机工厂以及本土之外唯一的研发中心都设在了这里。“中国制造2025”的代表性企业沈阳机床等也集中于此。作为国家战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将担负起承接中德两国制造业深度合作、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示范区的使命,并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各类项目35个,重点推进项目74个,其中智能制造项目10个,先进机械制造项目14个,汽车制造项目30个,工业服务项目14个。
智能制造是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中的一个亮点,通过智能模拟和传感让企业更有指向性地从事个性化生产,而且智能制造绝不仅仅是工业化和自动化这么简单,智能制造是要给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
德国思爱普公司制造行业首席专家郭戈兰(Golan Kwok)表示,中德企业大可利用工业4.0的到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沈阳机床集团欧洲集群总裁张天君也表示,传统制造在技术上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新的工业革命,是智能化升级的重要阶段。
正如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所指出的,中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中国开放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而且随着发展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外商投资准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发债,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享受《中国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备受世人瞩目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成为博鳌亚洲论坛(BFA)2017年年会讨论的热点之一。
新工业革命下机会平等
2017年3月中国两会期间,《纽约时报》和中国欧盟商会都表示出同样的担忧,认为“中国制造2025”这项耗资3000亿美元的计划,将为十大行业提供来自政府的巨大补贴,这会把国外企业挤出中国市场。事实果真如此吗?
同样是在3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和咨询公司科尔尼联合发布了《塑造制造业未来白皮书》。该白皮书通过对来自25个国家的多个行业、领先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调查显示,物联网、人工智能、高级机器人学、可穿戴设备和3D打印这五种重要技术将加速价值创造,而制造业从全球、地区、国家及本地各个层面上影响着经济结构和就业水平,并且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报告还称,不少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了制造业对其工业的重要性,并启动了将上述技术部署到国内制造行业的计划。代表性的战略有美国“工业互联网”、欧盟“未来工厂”计划、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其中,“中国制造2025”将在先进制造业投资30多亿美元,而欧盟的“未来工厂”项目,会投入70亿欧元。
“中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领先的技术浪潮如此接近。”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曾撰文如是说。
最近十几年,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在高铁、建筑工程设备、通信、无人机等方面,中国不仅毫无疑问跨入了全球第一阵营,甚至在第一阵营里取得了领先地位。未来5-10年,中国还有望在军用、民用飞机发动机以及大客机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中国汽车、高铁、输变电、发电等市场的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这些巨大的市场为中国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优势。因为有了巨大的市场,就可以制定中国标准,而标准制定者往往在技术突破和工业化中占据重要优势;同时,巨大的市场也会孕育出大型的公司。
如果简要回顾下前三次工业革命就会发现,无论是始于1775年瓦特改造蒸汽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始于19世纪末的电气化革命,都让中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尴尬局面;虽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中国很早就觉醒,但也只搭上了列车的后半节。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多、本土市场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等优势。“中国制造2025”这项10年行动计划,就旨在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并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无疑给中国制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全球发展的共同机遇与挑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像过去的工业革命一样,在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丰富的同时,也给个人以及整体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在交通领域,如果给“第四次工业革命”命名,沃尔沃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古天成(Niklas Gustafsson)称之为:“绿色革命”;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洪称之为:“人工智能革命”。
新工业革命下,由于智能制造、智能技术低碳发展的庞大需求,将会给生产和组织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资源要素将重新整合,产业链将重新洗牌,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将引导新的全球产业布局。
古天成告诉记者:“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要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帮助下,让人类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比如以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式创新解决交通堵塞等问题的挑战。”
“传统制造业正面临智能制造的大好发展时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运用于智能汽车驾驶技术,也会带来传统产业的消亡、信息网络安全和人机智能比拼等伦理问题。”曾庆洪指出,“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是就业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都实现人工智能化、自动化了,未来5年可能会有700万岗位消失,这是很大的挑战。”
说到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古天成指出:“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技术研发呢?我理解就是要互通互联,而社会的主角是人,机器和机器人应该是支持人、连接人的,未来要把经济、环境、社會和人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连接起来,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本身。无论未来技术多么发达,我们始终都不能忘记,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如何打造一个创新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提供快速灵活的解决方案来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机遇和挑战。
合作创新机遇将大于挑战
诚然,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正在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向中高端,中国的企业走向全球、走向国际市场,这是一个必然。但历史发展到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分享格局是谁也不可能改变的。未来发展也不可能是“我来,你走”,而应该是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创新。
2015年12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的批复文件。作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合作的重要载体,中德产业园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平台。
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坐落于东北装备制造业密集区沈阳铁西区,这里规模以上企业482家,跨国公司超100家、世界500强企业超50家。德国在沈阳投资的宝马、巴斯夫等22家企业都在此集中落户。宝马将全球技术最先进的整车工厂、发动机工厂以及本土之外唯一的研发中心都设在了这里。“中国制造2025”的代表性企业沈阳机床等也集中于此。作为国家战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将担负起承接中德两国制造业深度合作、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示范区的使命,并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各类项目35个,重点推进项目74个,其中智能制造项目10个,先进机械制造项目14个,汽车制造项目30个,工业服务项目14个。
智能制造是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中的一个亮点,通过智能模拟和传感让企业更有指向性地从事个性化生产,而且智能制造绝不仅仅是工业化和自动化这么简单,智能制造是要给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
德国思爱普公司制造行业首席专家郭戈兰(Golan Kwok)表示,中德企业大可利用工业4.0的到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沈阳机床集团欧洲集群总裁张天君也表示,传统制造在技术上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新的工业革命,是智能化升级的重要阶段。
正如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所指出的,中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中国开放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而且随着发展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外商投资准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发债,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享受《中国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