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台湾电影金马奖的角逐,以《刺客聂隐娘》荣获导演、剧情、摄影等6项大奖而终于落幕。红毯上,一袭轻纱的舒淇,却与最佳女主角擦肩而过。她淡淡的蓝色裙摆,回旋于周遭的喧嚣热闹之中,像薄暮里轻烟渐渐飘散,让人想起银幕上那个寂寞的身影。对于该片,舒淇在其微博中有过一句感慨:“其实是爱情故事加上一点点打架,一个很孤单的女子,如此而已……”
影片中的聂隐娘无声无息,只有面前飘拂扬卷的纱帘,让人感觉到空气的丝丝流动。她凝视着十三年前的爱人怀拥娇宠的胡姬,絮絮私语窈七对六郎的往日情意。夜色中一片宁静,导演的镜头牵引着观众的视线,追随田季安对少年时光的回忆,而让人容易轻忽眼前这并没有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一幕。这,对于纱幔后沉默的聂隐娘来说,实在是很残忍。轻烟一般的薄幕,举手便可撩起,却像无法穿透的光阴,横亘在二者之间……
这当然不是唐代传奇里的本事,不过剧中的其他人物倒并非向壁虚构。故事发生地魏博,在唐人笔记中就有描述——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跋扈,狠傲无礼,朝中郭子仪曾经遣使到魏州,田承嗣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此膝不屈于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这一献出膝盖的细节,大概可以作为电影中田氏父子形象的历史解读——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电影中的聂隐娘眼前的田季安髭须乌黑,面目张扬,随扈群从,美人在侧,早已为人夫、为人父,成了独霸一方的藩主,哪里还有她少年同伴的影子?在无可逆转的时光之行中,伊人已远,唯有记忆留存——而抱守着那点影子的她,纵然记忆千回百转,也终将无处可去,不过是“孤鸾舞镜”而已。玉玦昭示着对往昔的告别,聂隐娘静伺胡姬的寝处所欲了断的,是自己记忆中曾经奔涌却无可遣发的情意,仿佛从高高荡起的秋千一跃而入杏花深处,风止树静,从此杳无踪迹。
所谓“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旧之间的徘徊,往往可以见出传统文化中女性被取舍被左右的命运。“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已将女性这种纠葛的处境与纵横交错的丝织物联系在一起。面对往日的情感,她们思绪百转千回,内心也往往如丝绸般柔软。
不过,也有例外。五代词人孙光宪曾于宦游中博采众闻,聚书手抄,他所著的笔记《北梦琐言》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以家风著称的柳仲郢,曾官至节度使,他出镇剑南时,将家中的一个婢女在成都卖出,有西川大校盖巨源听了中介的话取其归家, 连同女红之具也都随身带去,“日夕赏其巧技”。不难想象,时当清风明月,女子擘线拈针,抛梭织锦,纤细的手指上下飞舞之间,团窠、双鹿等花样层出不穷,丝绸的光泽微微映在她神情专注的脸上,勾勒出娇俏的轮廓。对此场景,大概是一种美的享受吧。柳婢也因而颇得盖巨源的欢心,时常相伴左右。一日,盖公临窗观赏街景,见有卖绫罗者从窗下经过,便招呼进来,盖巨源在束缣中挑选、比较边幅的宽窄,揉卷搓捻,分辨织物的细密厚薄,掂量计算着价钱的高低……正忙着呢,旁边随侍的柳婢突然倒地不起,说不出话来,像是中风的样子。她示意将自己送回中介处,第二天却痊愈了。有人问是怎么回事,这位受宠的女子愤然回答:“某虽贱人,曾为柳家细婢,死则死矣,安能事卖绢牙郎乎?!”原来这是一出柳婢自导自演的诈病戏……
故事的末尾,蜀都人感叹:清族之家的礼数,岂是暴富的盖巨源辈所能知晓,难怪会落得个被柳家细婢嘲讽的境地!看来,男主人手持缣素,与小贩的那一通讨价还价,落在婢女的眼中,令她如此愤愤,俨然是旧家主人的熏陶所致。曾经出入于门风谨严的柳家,应该是那个丫头值得骄傲的资本。历史上的柳仲郢,累居要职,而尤以藏书知礼著称,他与其父柳公绰、其叔柳公权并称一门三杰。柳家重礼崇文,据柳仲郢的儿子柳玭整理过的家训,其中有“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等语。孙光宪在读过《柳氏训序》后,赞叹道:“其家法整肃,乃士流之最也。”
以婢女身份之卑微,与主人身份之悬殊,来反衬非清家贵族出身者的粗俗,此种鄙视,是孙光宪《北梦琐言》这一故事的画外音。历史上的盖巨源,恐怕并没有如此不堪。据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盖巨源墓志铭,盖氏的曾祖为骁卫大将军,他本人“职虽列于军戎,道每亲于儒墨”,可以說是艺业双茂,书剑齐声。所谓“攻笔札而八体是精,就典坟而五行俱下,故名儒之辞藻刊在贞石者,多请公之能事”,可见这位军中大校并非一介莽夫,他的书法精到,因此当时不少碑刻都请他书写,墓志中提及的数通碑文,据说皆系盖之书迹。这样的描述,很难与《北梦琐言》中那个锱铢必较的俗侩形象联系在一起。
关于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流传有另外的版本。宋人马永卿的笔记《懒真子》收录了这一则传闻,说的却是柳氏婢被卖至宿卫韩金吾家,买卖尚在进行中,她从窗隙瞥见:主翁在厅事上买绫时不但把绫拿到手中仔细查看,还和贩子议价,于是同样来了这出诈病戏……这故事中的男主人为宿卫韩金吾,应当是一京城警卫。虽然男主的身份改变,细节略有不同,但女子的心性举动却是一仍其旧。作者感叹说:“唐世士大夫崇尚家法,柳氏为冠,公绰唱之,仲郢和之,其余名士,亦各修整。”正因为柳家家法清高不为尘垢卑贱,所以即使是一婢女,也能因而感化如此,“虽今士大夫妻有此见识者少矣,哀哉!”此类感喟皆从婢女的举止言说世家的门风家法,转而引申批评当时士大夫妻的见识高下,慨叹的是世易时移今昔之变。
而元人陈世隆所撰的《北轩笔记》,也有这一“韩金吾”版本的故事。陈世隆家富藏书,祖辈在宋末即以书贾而能诗驰名儒林。他引用宋人笔记《懒真子》版本的故事,然后加上自己的一句感叹:“柳婢妾亦知雅俗,陶谷妾浅斟低唱,与雪水烹茶趣味自别。谁谓习俗不能移人乎?”这里提到的陶谷是五代宋初人,他的姬妾原本侍奉党太尉,后归陶。一日大雪,陶让妾取雪水烹茶,自觉风雅,得意地问:“党家有此景否?”其妾回答:“彼粗人,安识此景?但能于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羹美酒耳!”她的回答以党太尉家的羊羹美酒,衬托了士人雪水烹茶之雅趣。陈世隆此处引用陶谷妾的典故,与柳婢事相呼应,强调所谓雅俗之间的不同,连家中的仆妾也受此影响。
影片中的聂隐娘无声无息,只有面前飘拂扬卷的纱帘,让人感觉到空气的丝丝流动。她凝视着十三年前的爱人怀拥娇宠的胡姬,絮絮私语窈七对六郎的往日情意。夜色中一片宁静,导演的镜头牵引着观众的视线,追随田季安对少年时光的回忆,而让人容易轻忽眼前这并没有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一幕。这,对于纱幔后沉默的聂隐娘来说,实在是很残忍。轻烟一般的薄幕,举手便可撩起,却像无法穿透的光阴,横亘在二者之间……
这当然不是唐代传奇里的本事,不过剧中的其他人物倒并非向壁虚构。故事发生地魏博,在唐人笔记中就有描述——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跋扈,狠傲无礼,朝中郭子仪曾经遣使到魏州,田承嗣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此膝不屈于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这一献出膝盖的细节,大概可以作为电影中田氏父子形象的历史解读——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电影中的聂隐娘眼前的田季安髭须乌黑,面目张扬,随扈群从,美人在侧,早已为人夫、为人父,成了独霸一方的藩主,哪里还有她少年同伴的影子?在无可逆转的时光之行中,伊人已远,唯有记忆留存——而抱守着那点影子的她,纵然记忆千回百转,也终将无处可去,不过是“孤鸾舞镜”而已。玉玦昭示着对往昔的告别,聂隐娘静伺胡姬的寝处所欲了断的,是自己记忆中曾经奔涌却无可遣发的情意,仿佛从高高荡起的秋千一跃而入杏花深处,风止树静,从此杳无踪迹。
所谓“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旧之间的徘徊,往往可以见出传统文化中女性被取舍被左右的命运。“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已将女性这种纠葛的处境与纵横交错的丝织物联系在一起。面对往日的情感,她们思绪百转千回,内心也往往如丝绸般柔软。
不过,也有例外。五代词人孙光宪曾于宦游中博采众闻,聚书手抄,他所著的笔记《北梦琐言》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以家风著称的柳仲郢,曾官至节度使,他出镇剑南时,将家中的一个婢女在成都卖出,有西川大校盖巨源听了中介的话取其归家, 连同女红之具也都随身带去,“日夕赏其巧技”。不难想象,时当清风明月,女子擘线拈针,抛梭织锦,纤细的手指上下飞舞之间,团窠、双鹿等花样层出不穷,丝绸的光泽微微映在她神情专注的脸上,勾勒出娇俏的轮廓。对此场景,大概是一种美的享受吧。柳婢也因而颇得盖巨源的欢心,时常相伴左右。一日,盖公临窗观赏街景,见有卖绫罗者从窗下经过,便招呼进来,盖巨源在束缣中挑选、比较边幅的宽窄,揉卷搓捻,分辨织物的细密厚薄,掂量计算着价钱的高低……正忙着呢,旁边随侍的柳婢突然倒地不起,说不出话来,像是中风的样子。她示意将自己送回中介处,第二天却痊愈了。有人问是怎么回事,这位受宠的女子愤然回答:“某虽贱人,曾为柳家细婢,死则死矣,安能事卖绢牙郎乎?!”原来这是一出柳婢自导自演的诈病戏……
故事的末尾,蜀都人感叹:清族之家的礼数,岂是暴富的盖巨源辈所能知晓,难怪会落得个被柳家细婢嘲讽的境地!看来,男主人手持缣素,与小贩的那一通讨价还价,落在婢女的眼中,令她如此愤愤,俨然是旧家主人的熏陶所致。曾经出入于门风谨严的柳家,应该是那个丫头值得骄傲的资本。历史上的柳仲郢,累居要职,而尤以藏书知礼著称,他与其父柳公绰、其叔柳公权并称一门三杰。柳家重礼崇文,据柳仲郢的儿子柳玭整理过的家训,其中有“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等语。孙光宪在读过《柳氏训序》后,赞叹道:“其家法整肃,乃士流之最也。”
以婢女身份之卑微,与主人身份之悬殊,来反衬非清家贵族出身者的粗俗,此种鄙视,是孙光宪《北梦琐言》这一故事的画外音。历史上的盖巨源,恐怕并没有如此不堪。据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盖巨源墓志铭,盖氏的曾祖为骁卫大将军,他本人“职虽列于军戎,道每亲于儒墨”,可以說是艺业双茂,书剑齐声。所谓“攻笔札而八体是精,就典坟而五行俱下,故名儒之辞藻刊在贞石者,多请公之能事”,可见这位军中大校并非一介莽夫,他的书法精到,因此当时不少碑刻都请他书写,墓志中提及的数通碑文,据说皆系盖之书迹。这样的描述,很难与《北梦琐言》中那个锱铢必较的俗侩形象联系在一起。
关于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流传有另外的版本。宋人马永卿的笔记《懒真子》收录了这一则传闻,说的却是柳氏婢被卖至宿卫韩金吾家,买卖尚在进行中,她从窗隙瞥见:主翁在厅事上买绫时不但把绫拿到手中仔细查看,还和贩子议价,于是同样来了这出诈病戏……这故事中的男主人为宿卫韩金吾,应当是一京城警卫。虽然男主的身份改变,细节略有不同,但女子的心性举动却是一仍其旧。作者感叹说:“唐世士大夫崇尚家法,柳氏为冠,公绰唱之,仲郢和之,其余名士,亦各修整。”正因为柳家家法清高不为尘垢卑贱,所以即使是一婢女,也能因而感化如此,“虽今士大夫妻有此见识者少矣,哀哉!”此类感喟皆从婢女的举止言说世家的门风家法,转而引申批评当时士大夫妻的见识高下,慨叹的是世易时移今昔之变。
而元人陈世隆所撰的《北轩笔记》,也有这一“韩金吾”版本的故事。陈世隆家富藏书,祖辈在宋末即以书贾而能诗驰名儒林。他引用宋人笔记《懒真子》版本的故事,然后加上自己的一句感叹:“柳婢妾亦知雅俗,陶谷妾浅斟低唱,与雪水烹茶趣味自别。谁谓习俗不能移人乎?”这里提到的陶谷是五代宋初人,他的姬妾原本侍奉党太尉,后归陶。一日大雪,陶让妾取雪水烹茶,自觉风雅,得意地问:“党家有此景否?”其妾回答:“彼粗人,安识此景?但能于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羹美酒耳!”她的回答以党太尉家的羊羹美酒,衬托了士人雪水烹茶之雅趣。陈世隆此处引用陶谷妾的典故,与柳婢事相呼应,强调所谓雅俗之间的不同,连家中的仆妾也受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