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时代,科技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一系列变革,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因此,课堂教学要顺应教育的发展形势,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契机,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语文教学新局面,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助推器。笔者现对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简要论述如下。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最为活跃、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欢天喜地地将学习当做一件礼物来接受,就会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就会产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强烈的主观意愿,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多种手段来传递教学信息,这与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的四个一式教学更具吸引力,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以图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与视频等来综合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形式更具形象性、动态性与趣味性,更符合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鲜艳色彩的特点,将静止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优美情境,更能够顺利地将学生带入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更利于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更利于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思维的活跃状态,从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涵盖诸多领域,与历史、人文、自然、数学等学科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新课改提倡要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条件与教学观念的限制,各科教师往往是各自为政,只讲解本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完全是教材上的内容,即使是课外与本学科有关的材料也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出来,这使得学生的视野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教材上。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首先,互联网有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囊括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到任何想要的资料来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来拓宽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次,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综合分析功能,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资料立体动态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教室内就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各种信息。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是知识互动、情感互动的过程。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化解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享受美,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透过文本来陶冶情感。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使语文教学过程更完美。
1.化解教学重难点。文字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在语文学科中尤其是一些科技文、说明文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采用阅读加讲解的方法缺乏直观性与形象性,很难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以及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描述清楚,此时采用多媒体便可以将一些现实中少见的实物、景物,瞬间发生的场景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人物等再现于课堂,直观的画面、动态的效果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2.渗透美育。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效果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鲜活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等,将无形的美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美,以怡情静心,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加强情感体验。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作者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是运用文字来表达,但这些并不是文章的直接附属品,而是隐含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进行阅读,同时也离不开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氛围,从而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处其中,从而深刻体会到文章所描绘的情感,这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文字转化为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与直观的画面,这些都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使学生从这些直观形象的事物来获取更多具体可感的感性材料,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使学生充分想象与联系,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运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图片、图像、音乐等材料的适度性,要为学生的思考与思维预留空间。要知道如果将一篇文章用图文声像的形式详细地展现出来,没有为学生预留一点空间,让学生一览无余,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与思维,就通过课件看到完整的情节与意境,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还会限制学生的想象与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材料的适度与适时性,要为学生留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参与的空间。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现代教育论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地位,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来编来演,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将各个知识点分析非常详细,学生不需费任何工夫,只需要接收现成的知识就可以。这样的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我们要归还学生的学习权,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的场所,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可以自由地操作计算机,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在学习新知前我总是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题目,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相关的资料,来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课前都积极准备资料,解决问题。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这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自然也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责编 张翼翔)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最为活跃、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欢天喜地地将学习当做一件礼物来接受,就会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就会产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强烈的主观意愿,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多种手段来传递教学信息,这与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的四个一式教学更具吸引力,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以图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与视频等来综合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形式更具形象性、动态性与趣味性,更符合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鲜艳色彩的特点,将静止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优美情境,更能够顺利地将学生带入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更利于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更利于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思维的活跃状态,从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涵盖诸多领域,与历史、人文、自然、数学等学科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新课改提倡要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条件与教学观念的限制,各科教师往往是各自为政,只讲解本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完全是教材上的内容,即使是课外与本学科有关的材料也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出来,这使得学生的视野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教材上。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首先,互联网有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囊括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到任何想要的资料来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来拓宽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次,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综合分析功能,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资料立体动态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教室内就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各种信息。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是知识互动、情感互动的过程。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化解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享受美,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透过文本来陶冶情感。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使语文教学过程更完美。
1.化解教学重难点。文字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在语文学科中尤其是一些科技文、说明文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采用阅读加讲解的方法缺乏直观性与形象性,很难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以及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描述清楚,此时采用多媒体便可以将一些现实中少见的实物、景物,瞬间发生的场景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人物等再现于课堂,直观的画面、动态的效果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2.渗透美育。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效果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鲜活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等,将无形的美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美,以怡情静心,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加强情感体验。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作者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是运用文字来表达,但这些并不是文章的直接附属品,而是隐含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进行阅读,同时也离不开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氛围,从而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处其中,从而深刻体会到文章所描绘的情感,这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文字转化为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与直观的画面,这些都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使学生从这些直观形象的事物来获取更多具体可感的感性材料,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使学生充分想象与联系,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运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图片、图像、音乐等材料的适度性,要为学生的思考与思维预留空间。要知道如果将一篇文章用图文声像的形式详细地展现出来,没有为学生预留一点空间,让学生一览无余,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与思维,就通过课件看到完整的情节与意境,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还会限制学生的想象与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材料的适度与适时性,要为学生留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参与的空间。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现代教育论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地位,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来编来演,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将各个知识点分析非常详细,学生不需费任何工夫,只需要接收现成的知识就可以。这样的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我们要归还学生的学习权,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的场所,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可以自由地操作计算机,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在学习新知前我总是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题目,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相关的资料,来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课前都积极准备资料,解决问题。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这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自然也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