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学院式的改革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有这么一个方向:黎锦装饰与服装设计。它的培养目标是要学生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能够通晓黎族文化、必须熟练掌握黎锦的设计制作、编织工艺及商业开发能力。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梦介绍,学院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保护:一是在理论上,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实物的研究深挖该民族的技艺与文化;二是在技术上,结合现代技术改良生产工具,加大产能改善产品。改良不能改变其本质,依旧要保持其手工制作的特色。三是创新与发展,黎族五个方言区的图腾符号几百年来也就积累了100个左右,后人应该通过对黎族文化研究开发出新符号:或组合、或挖掘、或创新。如此,我们才是真正的发展民族文化。
据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韩显中介绍:黎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的民间传统艺术,美术学院为了缩短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的距离,建立了“校内的理论课堂、实验室课堂、民间组织课堂、企业生产课堂”四类课堂。从理论研究到实验室设计元素、符号,再到民间采风验证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最后的到工厂转化成产品,从而实现“循环研习+创产联动”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模式在2009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基于黎锦文化传承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教育的角度,让现代年轻人直接参与其中,再由年轻人传承到下一代。
一个技校走进山洼
盘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再爬上长长的山坡,便到了五指山的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这个学校里有一个黎族织锦技艺学历班,是由五指山市文化馆和海南民族技工学校签订合同联合创办的。技艺班除了面对初高中毕业生,从09年开始,还在农村开设办学点,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什保、应示等村镇轮流开办学习培训,面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青年,学制3年,包括民族历史文化,织锦设备、单反面织技艺、图案设计等相关课程。学完所有课程,成绩、操作合格者,获得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毕业证书。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黄校长介绍,学校相比于传承人更具影响力:一个传承人,两至三年带十个人,传授的非常慢;很多传承人只知道这项技艺很重要,不知道为什么重要。而学校除了教授技艺,还要从文化角度,系统的讲述黎族历史与知识以及黎锦在民族中的历史作用,形成更为系统、深度的传达。通过办学点增强当地农村文化的培养,通过一门技艺的掌握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实现家门口就业,即维护了当地的稳定,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了。
一个景区的深度表达
在甘什岭的小山谷里,一排槟榔树林中露出两个牛角。写着“槟榔谷”几个大字。顺着景区主线往里走,检票口挂着一幅大型壁画,是黎锦精品龙被。一个博物馆隔着村里与村外,村外的槟榔树下藏着阿妹的布隆闺,不时传出几声山歌,露出几抹艳丽的筒裙;村内,一排排干栏式建筑出现在眼前,挂着几束山兰稻,几捆玉米。哦,是囤放谷物放养牲畜的黎家囤;旁边茅草搭建的船型屋外的草席上坐着几个带着纹身绣面的黎族老阿婆,木刀挑着腰肢机上的经线,拉来卷在木棍上的线索形成纬线,一拉一扯间,编织出或蛙龙或鸟兽的图案,形成一段段灿若云霞的黎锦。一阵风来,带来一股山兰酒香,催促你快抬脚步去看看黎人酿酒的现场,好客的黎家妹在一声“be long”后,送上一杯黎家的“biang酒”。
一声山洪声开始了黎族历史演绎,从民族的灾难到丰收、从外族侵犯到凯胜归来、从布隆闺到十里相送、从纹身绣面到纺染织绣、从狩猎到打柴舞……竹木乐器、树叶鼻啸、山歌舞蹈、纺染织绣、打柴猎兽,黎族的民俗风情与技艺才华竟全融入了这场舞台剧。
这个被誉为海南省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的槟榔谷景区,数年来都在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海南岛少数民族文化努力。据说,在海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个项目中,槟榔谷景区就展示了其中的10项。
景区馆内收藏的龙被、供养的一批带着纹身的老阿婆、村寨格局的布置、组织的舞台剧在表达着一幅鲜活的黎族风情图。
一个黎村妇女的黎锦纺
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的福建村,有一间小院,里面两栋小楼房相对而立,一栋是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织锦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陈列馆),主持人是黎锦国家级传承人刘香兰;一栋是五指山黎族织锦文化发展中心,主持人是黄慧琼。一个院子里两套人马,跟着刘香兰的有60人,跟着黄慧琼的有14人。
在发展中心,黄慧琼说,这里的房子原来是福建村的阅览室,几年前她召集村里的姐妹成立了五指山番茅黎锦坊并借用此地。传承所、发展中心的生产活动已经不是纯粹为了盈利。正如黄慧琼的发展中心还成了省民族技工学校“黎族织锦技艺学历班”的教学点,主动担当起传承技艺的责任,培养了村里年轻一代的兴趣,传授传统织锦的工艺。目前发展中心最小的学徒只有四岁,小朋友已学会了简单的织锦图案。黄惠琼还把在外打工的女儿拉回来,加入织女的行列,教导女儿说: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你现在有机会要抓紧学。
一个生产黎锦的锦绣织贝公司
在海南一家以发展和发掘黎锦文化的企业“黎锦坊”可谓家喻户晓,公司集黎锦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于一体。在海南五指山市、琼中市、东方市等建立了黎锦培训、生产和研发基地,在海口市,琼海市,三亚市,琼中市等地建设了黎锦展览馆和销售部。同时,为了挖掘黎族妇女运用植物染料染色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2008年又在琼中建立了黎锦植物种植基地。同年,在海南省图书馆内成立黎锦坊文化艺术展厅。
“锦绣织贝”董事长郭凯博士在一次会议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合力,这个合力就是官、产、研、学、群。“官”是政府要有政策支持;“产”就是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研”就是要有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参与研发;“学”就是培训传承人;“群”就是老百姓参与。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有这么一个方向:黎锦装饰与服装设计。它的培养目标是要学生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能够通晓黎族文化、必须熟练掌握黎锦的设计制作、编织工艺及商业开发能力。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梦介绍,学院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保护:一是在理论上,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实物的研究深挖该民族的技艺与文化;二是在技术上,结合现代技术改良生产工具,加大产能改善产品。改良不能改变其本质,依旧要保持其手工制作的特色。三是创新与发展,黎族五个方言区的图腾符号几百年来也就积累了100个左右,后人应该通过对黎族文化研究开发出新符号:或组合、或挖掘、或创新。如此,我们才是真正的发展民族文化。
据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韩显中介绍:黎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的民间传统艺术,美术学院为了缩短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的距离,建立了“校内的理论课堂、实验室课堂、民间组织课堂、企业生产课堂”四类课堂。从理论研究到实验室设计元素、符号,再到民间采风验证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最后的到工厂转化成产品,从而实现“循环研习+创产联动”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模式在2009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基于黎锦文化传承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教育的角度,让现代年轻人直接参与其中,再由年轻人传承到下一代。
一个技校走进山洼
盘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再爬上长长的山坡,便到了五指山的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这个学校里有一个黎族织锦技艺学历班,是由五指山市文化馆和海南民族技工学校签订合同联合创办的。技艺班除了面对初高中毕业生,从09年开始,还在农村开设办学点,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什保、应示等村镇轮流开办学习培训,面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青年,学制3年,包括民族历史文化,织锦设备、单反面织技艺、图案设计等相关课程。学完所有课程,成绩、操作合格者,获得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毕业证书。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黄校长介绍,学校相比于传承人更具影响力:一个传承人,两至三年带十个人,传授的非常慢;很多传承人只知道这项技艺很重要,不知道为什么重要。而学校除了教授技艺,还要从文化角度,系统的讲述黎族历史与知识以及黎锦在民族中的历史作用,形成更为系统、深度的传达。通过办学点增强当地农村文化的培养,通过一门技艺的掌握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实现家门口就业,即维护了当地的稳定,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了。
一个景区的深度表达
在甘什岭的小山谷里,一排槟榔树林中露出两个牛角。写着“槟榔谷”几个大字。顺着景区主线往里走,检票口挂着一幅大型壁画,是黎锦精品龙被。一个博物馆隔着村里与村外,村外的槟榔树下藏着阿妹的布隆闺,不时传出几声山歌,露出几抹艳丽的筒裙;村内,一排排干栏式建筑出现在眼前,挂着几束山兰稻,几捆玉米。哦,是囤放谷物放养牲畜的黎家囤;旁边茅草搭建的船型屋外的草席上坐着几个带着纹身绣面的黎族老阿婆,木刀挑着腰肢机上的经线,拉来卷在木棍上的线索形成纬线,一拉一扯间,编织出或蛙龙或鸟兽的图案,形成一段段灿若云霞的黎锦。一阵风来,带来一股山兰酒香,催促你快抬脚步去看看黎人酿酒的现场,好客的黎家妹在一声“be long”后,送上一杯黎家的“biang酒”。
一声山洪声开始了黎族历史演绎,从民族的灾难到丰收、从外族侵犯到凯胜归来、从布隆闺到十里相送、从纹身绣面到纺染织绣、从狩猎到打柴舞……竹木乐器、树叶鼻啸、山歌舞蹈、纺染织绣、打柴猎兽,黎族的民俗风情与技艺才华竟全融入了这场舞台剧。
这个被誉为海南省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的槟榔谷景区,数年来都在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海南岛少数民族文化努力。据说,在海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个项目中,槟榔谷景区就展示了其中的10项。
景区馆内收藏的龙被、供养的一批带着纹身的老阿婆、村寨格局的布置、组织的舞台剧在表达着一幅鲜活的黎族风情图。
一个黎村妇女的黎锦纺
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的福建村,有一间小院,里面两栋小楼房相对而立,一栋是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织锦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陈列馆),主持人是黎锦国家级传承人刘香兰;一栋是五指山黎族织锦文化发展中心,主持人是黄慧琼。一个院子里两套人马,跟着刘香兰的有60人,跟着黄慧琼的有14人。
在发展中心,黄慧琼说,这里的房子原来是福建村的阅览室,几年前她召集村里的姐妹成立了五指山番茅黎锦坊并借用此地。传承所、发展中心的生产活动已经不是纯粹为了盈利。正如黄慧琼的发展中心还成了省民族技工学校“黎族织锦技艺学历班”的教学点,主动担当起传承技艺的责任,培养了村里年轻一代的兴趣,传授传统织锦的工艺。目前发展中心最小的学徒只有四岁,小朋友已学会了简单的织锦图案。黄惠琼还把在外打工的女儿拉回来,加入织女的行列,教导女儿说: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你现在有机会要抓紧学。
一个生产黎锦的锦绣织贝公司
在海南一家以发展和发掘黎锦文化的企业“黎锦坊”可谓家喻户晓,公司集黎锦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于一体。在海南五指山市、琼中市、东方市等建立了黎锦培训、生产和研发基地,在海口市,琼海市,三亚市,琼中市等地建设了黎锦展览馆和销售部。同时,为了挖掘黎族妇女运用植物染料染色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2008年又在琼中建立了黎锦植物种植基地。同年,在海南省图书馆内成立黎锦坊文化艺术展厅。
“锦绣织贝”董事长郭凯博士在一次会议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合力,这个合力就是官、产、研、学、群。“官”是政府要有政策支持;“产”就是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研”就是要有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参与研发;“学”就是培训传承人;“群”就是老百姓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