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顾名思义,老师的职责应该是向其学生传授道理,解决困惑。现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定义如下是这样的,即受社会委托,以在学校中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为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因此又根据不同的传授内容对教师作具体划分,如:武术教师、英语教师、体育教师等。而今,我们会经常提到教师,老师,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教师”是一类传授知识技能的人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职业;“老师”则是具体的人,从事教育的人,教师的具体个体。
【关键词】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29-02
今天,我想谈论的主题并不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什么是教师啊,教师的职责啊,教师对人类发展的进步意义啊,我真正想说的是当今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影响,具体包括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
作为一名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数学教师,我对于教育存在一些浅显的看法。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更应该给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教育而非仅仅是教会学生诸如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公式转化,求导数之类的问题,如若只做出后者所述的行为,那么毫无疑问其教出来的学生几乎一个个都只是把头埋在书里的“机械人才”,就算是学习了数学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也敢说学生离开了课本,离开了练习题,在生活中根本不会运用到他们这么多年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样,即使学生次次数学拿高分又能怎样,又能对他们的成长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帮助呢?当然,我在这里仅是针对我所教授的数学领域发表看法,我相信学生在其他的学习领域也是一样,如果一味的接收信息不思考,不与老师交流沟通,同时老师也不发挥其应该发挥的功能作用,这样一反一复下来,老师所传授的东西实用价值不高,学生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学到什么实用的东西。我之所以说这么多,都是在论述一件事,这就是当今中国大多数教育采用的手段——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不言而喻,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老师本着每节课45分钟讲完应该讲的内容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讲授课程,而学生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地奋笔疾书,记下老师所讲述的每一个细节,我所说的自然是针对一些学习态度好上进认真的学生。这些学生记完笔记后最多在考试前加以复习,平时大多不看,更不要说去思考去提问了,这也就是中国式教育所落后的地方,也就是与英美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所不能相提并论之处。在这里我援引一下美国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问题: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很多所高中,一个班有45个学生左右,每节课也是只有一个老师,但与我们一般看来不同的地方是,那里的老师通常一节课只上20分钟到25分钟,剩下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行思考,更令人讶异的是,在那儿老师不用点到,检查作业,平时测验等方式考核学生,也不采取一些强制手段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划定最后期限,与一些惩罚措施相比更多的采取奖励措施。比如会对于一些提出深度问题,进行创新项目研究的学生加以嘉奖激励,不过什么都不做不完成作业也不会致使考试不及格或是请家长的状况,这在中国简直是十分罕见的事。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那里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十分高,他们的问题很多想法也很多,同样也敢于质疑老师所说的内容,他们可以称作是有思想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不愿意了解为何所以然的中国传统学生,当然在此我也不排除的确存在一些积极探索追求真知的学生们,我所提到的只是一个大体的教育状况。
在这样一种单向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缺乏自己的想法,没有过多的追求,只追求分数,在他们的认知里认真听讲好好背书就能考高分,考了高分就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就有光明的前途。其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不知道是孩子们过于单纯还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太狭小。其实真的认真听讲好好背书就可以考高分了吗?那为什么不是所有这样做的人都能够读的了清华北大呢?如果上了好大学就真的可以有好的前途吗?那为什么从北大出来的所谓高材生也有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做搬运工呢?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眼光如此狭隘,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很多事凭借时间精力的消耗就有好的结果,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方法。这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词语,但是它所包含的却是无穷的智慧。关于这种方法的具体问题我待会儿再详谈。既然说到这种应试教育,我还想提一下的是在中国不同的省份也是存在差异的。大家都知道河北有所了不得的高中也就是衡水中学,那是一所传奇的学校,学生每天五点多起床十二点强制睡觉,课业负担十分沉重,假期也十分短暂,可谓是封闭式教育的“典范”。的确,这样的结果是每年一百多人上清华北大,全班一本,这与我所在的高中那寥寥无几的人数确实相差甚远,但是我们长远一点的想,带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想,那一百多人是否今后都有大出息呢?肯定不是这样的,要不然我国各个领域杰出的人才都是河北的了。我没有任何贬损衡水这种教育的意思,反而觉得自身实在无法与之相比,只是我们应该寻求更加有效更加正确的方法来培养真正的社会人才非学习机器。
有问题就要有方法解决啊,对于这样的在我眼中并不那么好的应试教育来说,我希望它能有所改变,因此我也就我的想法给出如下建议:首先,作为传授知识的老师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应该一改往常只顾传输知识不管学生具体问题的方式,多提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余地。还要在学习之余,加强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给与学生生活上的指导与帮助,提供一些对他们未来发展有利的建议;其次,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学生,也要改变传统的只顾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的状况,要多加提问多加探索,培养开阔的视野与求知的思维,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也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敢于挑战权威突破权威,我相信不管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知识的完善更新都是有很大益处的;最后,作为提供教育环境的主体代言者——学校,应该多多开展承办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经验帮助,也为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进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等。
不过,我不得不给自己泼一盆冷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铁杵成针,也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支持,最重要的作为应试教育下的我们——一个如此庞大的教师与学生群體,要有一种改变的意识,要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状态,学习欧美,发展自身,我们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是为了为国家培养人才有所建树,我们是为了为社会贡献力量发展进步,我们是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关键词】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29-02
今天,我想谈论的主题并不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什么是教师啊,教师的职责啊,教师对人类发展的进步意义啊,我真正想说的是当今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影响,具体包括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
作为一名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数学教师,我对于教育存在一些浅显的看法。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更应该给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教育而非仅仅是教会学生诸如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公式转化,求导数之类的问题,如若只做出后者所述的行为,那么毫无疑问其教出来的学生几乎一个个都只是把头埋在书里的“机械人才”,就算是学习了数学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也敢说学生离开了课本,离开了练习题,在生活中根本不会运用到他们这么多年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样,即使学生次次数学拿高分又能怎样,又能对他们的成长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帮助呢?当然,我在这里仅是针对我所教授的数学领域发表看法,我相信学生在其他的学习领域也是一样,如果一味的接收信息不思考,不与老师交流沟通,同时老师也不发挥其应该发挥的功能作用,这样一反一复下来,老师所传授的东西实用价值不高,学生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学到什么实用的东西。我之所以说这么多,都是在论述一件事,这就是当今中国大多数教育采用的手段——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不言而喻,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老师本着每节课45分钟讲完应该讲的内容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讲授课程,而学生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地奋笔疾书,记下老师所讲述的每一个细节,我所说的自然是针对一些学习态度好上进认真的学生。这些学生记完笔记后最多在考试前加以复习,平时大多不看,更不要说去思考去提问了,这也就是中国式教育所落后的地方,也就是与英美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所不能相提并论之处。在这里我援引一下美国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问题: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很多所高中,一个班有45个学生左右,每节课也是只有一个老师,但与我们一般看来不同的地方是,那里的老师通常一节课只上20分钟到25分钟,剩下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行思考,更令人讶异的是,在那儿老师不用点到,检查作业,平时测验等方式考核学生,也不采取一些强制手段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划定最后期限,与一些惩罚措施相比更多的采取奖励措施。比如会对于一些提出深度问题,进行创新项目研究的学生加以嘉奖激励,不过什么都不做不完成作业也不会致使考试不及格或是请家长的状况,这在中国简直是十分罕见的事。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那里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十分高,他们的问题很多想法也很多,同样也敢于质疑老师所说的内容,他们可以称作是有思想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不愿意了解为何所以然的中国传统学生,当然在此我也不排除的确存在一些积极探索追求真知的学生们,我所提到的只是一个大体的教育状况。
在这样一种单向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缺乏自己的想法,没有过多的追求,只追求分数,在他们的认知里认真听讲好好背书就能考高分,考了高分就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就有光明的前途。其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不知道是孩子们过于单纯还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太狭小。其实真的认真听讲好好背书就可以考高分了吗?那为什么不是所有这样做的人都能够读的了清华北大呢?如果上了好大学就真的可以有好的前途吗?那为什么从北大出来的所谓高材生也有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做搬运工呢?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眼光如此狭隘,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很多事凭借时间精力的消耗就有好的结果,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方法。这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词语,但是它所包含的却是无穷的智慧。关于这种方法的具体问题我待会儿再详谈。既然说到这种应试教育,我还想提一下的是在中国不同的省份也是存在差异的。大家都知道河北有所了不得的高中也就是衡水中学,那是一所传奇的学校,学生每天五点多起床十二点强制睡觉,课业负担十分沉重,假期也十分短暂,可谓是封闭式教育的“典范”。的确,这样的结果是每年一百多人上清华北大,全班一本,这与我所在的高中那寥寥无几的人数确实相差甚远,但是我们长远一点的想,带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想,那一百多人是否今后都有大出息呢?肯定不是这样的,要不然我国各个领域杰出的人才都是河北的了。我没有任何贬损衡水这种教育的意思,反而觉得自身实在无法与之相比,只是我们应该寻求更加有效更加正确的方法来培养真正的社会人才非学习机器。
有问题就要有方法解决啊,对于这样的在我眼中并不那么好的应试教育来说,我希望它能有所改变,因此我也就我的想法给出如下建议:首先,作为传授知识的老师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应该一改往常只顾传输知识不管学生具体问题的方式,多提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余地。还要在学习之余,加强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给与学生生活上的指导与帮助,提供一些对他们未来发展有利的建议;其次,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学生,也要改变传统的只顾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的状况,要多加提问多加探索,培养开阔的视野与求知的思维,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也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敢于挑战权威突破权威,我相信不管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知识的完善更新都是有很大益处的;最后,作为提供教育环境的主体代言者——学校,应该多多开展承办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经验帮助,也为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进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等。
不过,我不得不给自己泼一盆冷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铁杵成针,也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支持,最重要的作为应试教育下的我们——一个如此庞大的教师与学生群體,要有一种改变的意识,要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状态,学习欧美,发展自身,我们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是为了为国家培养人才有所建树,我们是为了为社会贡献力量发展进步,我们是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