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从本质上看是以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维的内在活动。教师要从教材上挖掘情感因素,认真设计情感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人格熏陶,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学要充分协调师生情感活动,让情感教育更好地渗透进语文教育,相辅相成,将语文情感活动推进到“春风化雨”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活动;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从“情”出发,能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情感教育从“趣”出发,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持久的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处理好情感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沟通学生情感和教材情感,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启发诱导,创设情境,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
初读课文时,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也就无法体味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然后渗入诱导,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讲解分析皆讲究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创设情境,目的是煽情。设境之法颇多:如介绍背景、看课文插图、讲述有关课文内容的故事、欣赏有关课文内容的影视作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启发学生联想等,尤其是要重视朗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可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必须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例如,讲解《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二、 营造师生互动的活跃气氛,展示教师风采,感染熏陶学生
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学生实际,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总是严肃、高高站在讲台上,应多与学生交流,善于亲近学生,使他们感觉你和蔼可亲、可敬可信。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会给课堂带来和谐的音符,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为人师表,能够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转化为学生终身行为的动力源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还会增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动力,成为积极学习、勤奋向上的推动力。
三、 挖掘课文深层内涵,出情入理讲解,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其中蕴涵了作者丰富而热烈的情感。著文者“情动辞发,為情造文,以文载情”。教师就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以情激情激趣,以情教文育人。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首先抓住本文的情感个性,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作者、走进课文,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共鸣。
四、 运用多种教辅手段,促使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必然会表现出木然、无反应,对学习内容和老师的讲授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特别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可借助音乐、图片、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证明,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开展情感教育能使学生具有健康乐观的情感,从而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语文教育做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世界观、价值观”的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广州市第十八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活动;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从“情”出发,能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情感教育从“趣”出发,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持久的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处理好情感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沟通学生情感和教材情感,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启发诱导,创设情境,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
初读课文时,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也就无法体味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然后渗入诱导,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讲解分析皆讲究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创设情境,目的是煽情。设境之法颇多:如介绍背景、看课文插图、讲述有关课文内容的故事、欣赏有关课文内容的影视作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启发学生联想等,尤其是要重视朗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可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必须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例如,讲解《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二、 营造师生互动的活跃气氛,展示教师风采,感染熏陶学生
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学生实际,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总是严肃、高高站在讲台上,应多与学生交流,善于亲近学生,使他们感觉你和蔼可亲、可敬可信。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会给课堂带来和谐的音符,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为人师表,能够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转化为学生终身行为的动力源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还会增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动力,成为积极学习、勤奋向上的推动力。
三、 挖掘课文深层内涵,出情入理讲解,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其中蕴涵了作者丰富而热烈的情感。著文者“情动辞发,為情造文,以文载情”。教师就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以情激情激趣,以情教文育人。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首先抓住本文的情感个性,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作者、走进课文,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共鸣。
四、 运用多种教辅手段,促使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必然会表现出木然、无反应,对学习内容和老师的讲授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特别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可借助音乐、图片、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证明,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开展情感教育能使学生具有健康乐观的情感,从而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语文教育做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世界观、价值观”的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广州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