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6年8月13日,新世纪“三晋新锐”作家群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承办。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出席会议并讲话。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李悦娥,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平出席会议。来自北京与山西的有关专家对山西新近涌现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了研讨。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关负责人及山西的部分作家、评论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主持。
时间:2016年8月13日
地点: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
主办:中国作家协会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
主持人: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铁凝(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详见本期第4页。)
杜学文(山西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尊敬的铁凝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这么多领导、专家,朋友们聚集在现代文学馆,就新世纪“三晋新锐”作家群的创作进行研讨,很受感动。这是文学的感动。特别是刚才铁凝主席的讲话,那么了解山西,了解山西作家的创作,充满了感情,充满了激励。在此,我代表山西省作家协会,代表山西广大文学工作者向所有到会的领导、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我也要特别解释一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对会议的筹备作了具体的指示。今天,因公不能到会。但是省委特别派省政协副主席李悦娥同志参加会议。由此也可见省委对山西文学的关怀与重视。
新世纪以来,山西出现了一批更年轻的作家,以60后为主,包括70后、80后、90后的作家,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三晋新锐“的作家群。其中,刘慈欣获得了世界科幻文学“雨果奖”,吕新、葛水平、李骏虎先后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张锐锋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还有更多的人获得了其他重要的文学奖项。从创作风格来看,其中有继续关注农村题材,比较突出地显现出赵树理等老一辈作家的精神的作家,还有吸收了外来创作元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先锋性的创作。除小说之外,这批作家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及评论等方面也都比较活跃的,在网络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总而言之,“三晋新锐”作家群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创作涉及各个领域,不再是小说一枝独秀;二是在年龄构成上有合理的梯次结构;三是他们的影响逐步扩大。这批作家表现出极强的个性。他们接受了传统的审美精神,对中国文化进行不自觉的传承,特别是受到了赵树理创怍精神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普通民众表现出强烈的关爱。同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善于吸收外来表现方式中与我有益的元素,具有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性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舌中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世纪以来,“三晋新锐”作家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也相信,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特别是这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将要进行严肃的研讨,发表重要的意见。这些都会对大家的创作产生积极的推动,相信大家会更加努力,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最后,我要向中国作家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你们,使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温暖,增添了文学的力量和前行的动力。我也要再次向各位专家表示感谢。每当我们提到你们,似乎在说一个个熟悉的家人。你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要特别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因为你们的工作,才能使文学能够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你们的工作放大了文学的魅力。我还要感谢山西省委宣传部,感谢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因为有了你们,我们才有了做好工作的主心骨。最后要感谢现代文学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各位领导、朋友们,山西历史悠久,景色壮丽,四季分明,欢迎大家到山西考察、采风、旅游,指导工作。祝大家万事如意,事业腾达!祝中国文学繁荣兴盛,再创辉煌!谢谢。
张平(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铁凝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朋友,首先感谢中国作协的领导能够出席今天这个会。这是对山西作协最高规格的支持,也是对山西作家,特别是山西文学创作一个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铁凝主席对我们山西作家的关心和支持是一贯的。她多次去山西,每次都给我们留下珍贵的记忆。铁主席去过大同,也去过煤矿。每次去山西她都会走访老作家,比如胡正,并且跟我们在座的很多作家有过很多交流,山西作家深深地被感动着。
特别感谢各位评论家。雷达老师,梁鸿鹰主编,施战军、胡平、白烨等等,给予山西一代一代作家强烈的关注,对于我们山西的年轻作家少走弯路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还要特别感谢在座的山西作家,总是不断地给中国文坛带来很多的惊喜。过去的那一批作家给中国那个时代留下了记录,把山西的文学创作带入一个新的景象。但是没有多久,我们的作家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古代,有王维、白居易、罗贯中等,当代有以赵树理、马烽为主的“山药蛋”派作家,接着有1980年代的“晋军崛起”。现在,我们既有像张锐锋、刘慈欣这样的作家,全才、怪才、奇才,还有葛水平、李骏虎、蒋殊、手指等这样很有活力的作家。山西作家的创作,不仅有“山药蛋”,还有“过油肉”,甚至生猛海鲜。正是山西这一块土地养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家,反过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家把山西这块土地放大开来。年轻作家是山西的财富,也是中国文坛的荣耀。
最后,我要感谢新一届山西作协班子。现在,大家都在埋头创作,获大奖。今天这样的研讨会能够在北京举办,我也对山西作协的班子表示敬意。希望大家把好的势头发展下去。相信山西的创作一定会为中国文坛带来新气象。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大家的创作,为大家的创作鼓掌喝彩。谢谢大家。
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我是山西文学界的老朋友,也曾是《汾水》杂志的作者,几代山西作家我都很熟悉。这次“三晋新锐”作家群研讨会,既有展示的意思,但还是要探讨现代转型中山西文学的发展情况。山西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不可小看的。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重要的是革命文学的传承,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文学的发祥地。 在现代转型冲突的状况下,山西文学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还有新锐作家的培育和成长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下有待解决的问题。对赵树理的传承,离开他不可能,恪守他也不可能。赵树理是民族化和通俗化的代表。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土地,贴近时代,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我觉得赵树理小说的优势,今天依然还是非常鲜明的。
新时期以来,山西文学出现了很多人物。比如说在座的张平。近年来出现的山西文学新锐更是不得了。比如说刘慈欣的好作品,不止是《三体》,他还写过很多中短篇小说。还有葛水平,我认为她的长篇很不错,散文也好。但是葛水平对文学最大的贡献还是中篇小说。再就是李骏虎。我这次阅读的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他的《母系世家》。这本书我看了很欣喜,有大手笔的特点,语言功力和叙事功力都很好。小说主要写了晋南农村的大家庭,一个麻雀就可以打开一个世界,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升华。
另外,讲一讲我印象深刻的作家王保忠的小说。他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选材写法,有自己特别的地域文化气韵,也有自己的调子,像听山西民歌一样。他的小说读起来很平易,让生活自然展开,被生活厚厚地包裹着,落脚点是对中国农民胸怀的维护和认可。山西作家陈亚珍的作品也不错。她的《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讲述了死后20年灵魂重返人问,反思了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我有一个感觉非常奇妙,作者把山西老根据地寡妇村的使用非常地到位。
最后,要说一下孙频的作品。她的作品是被看好的,这几年引起了很大反响。她的作品比较寒冷,甚至比较意外。有人说她不像80后的女作家,她像一个男人,甚至像一个中老年的男人的写作。我不同意。我觉得她的作品女性意识很强,但是她的女性意识不是简单呼喊和维护,对于人性的弱点敢于抨击,甚至一层一层拷问灵魂。比如她写的《色身》,看了以后有强烈的冲击力。谢谢。
段崇轩(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社会和文学正经历着一场剧烈而深刻的转型,其标志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与文化向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和城市文化的蜕变,从作为主潮的乡村文学向现代城市文学的演变。但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文学转型,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清醒、自觉,我们的应对还不够有力、到位。据观察,乡村题材文学呈现衰退趋向,城市题材文学呈现繁荣态势,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文体上都是如此。譬如每年公开发表的三四千篇短篇小说,乡村题材的比例占不到三分之一,城市题材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这些现象足以说明,中国社会、文化、文学的转型,正在走向深广,加速推进。
在这场文学转型中,乡村题材与城市题材之间的此消彼长、对峙交融,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外在形态。因为题材只是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和文学的一种载体。但它实际上折射了、蕴含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人生的丰富内容。特别是反映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和文化向现代城市文明和文化的剧烈演进。当然,这一文学转型是复杂的、艰难的、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乡村题材并不会消亡,它还会继续探索、变革,汲取城市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在表现农业文明和文化衰落过程中谱写出杰出的乃至伟大的作品。而城市题材则会不断成长壮大,克服自身的局限和问题,借鉴乡村文学的传统和经验,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学精神和风格。
在全国文学格局中,山西文学有自己的独特位置和风格。从“山药蛋派”到“晋军崛起”,以至“晋军”之后的第四代作家,都是以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为主的,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产生了大批优秀作品乃至经典作品。而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之后,全国范围内城市文学强势兴起,乡村文学出现衰微,山西文学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面临着艰难甚至是痛苦的转型。这种文学处境,想来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文学界也是感同身受的。为什么当年的“晋军”作家现在大多转向了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创作?为什么山西第四代作家有的创作上止步不前、有的干脆罢笔?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难以适应今天的文学转型。幸运的是,山西文化和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厚重、开放、包容的品格和特征,山西的第三、第四代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多样化的创作路子,这些都为山西的新锐作家——第五代作家的崛起和创新铺平了道路。
对山西文学来说,第五代新锐作家,既是承传、发展的一代,又是叛逆、创新的一代。他们中的部分作家继承了生生不息的乡村小说创作传统,坚持了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对山西乃至全国的乡村题材创作做出了贡献。在这个方面,葛水平、王保忠是具有代表性的。同时,这一代作家中的许多位,已把创作重心转向了城市和城市人,转向了城乡交融地带,转向了更多样的题材领域,推动山西文学走向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尽管他们的创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他们会推动乡村题材创作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山西青年作家的作品读起来特别有亲和的感觉,我也写过好多评论文章,觉得他们的创作都有自己的独特领域,写出了乡村故土,非常有特点。李骏虎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喜欢写自己的生活和家乡,写在那里辛劳和智慧的人们,把村庄的历史变成自己小说的灵感,真正把自己经历的生活和作品融合在了一起。读李骏虎的几部小说,感觉到他头脑里面全是乡村的东西,一打开故事就往外飞,完全不需要编织或虚构。
还有那些人生活的细节,他们的行为习惯都能在他笔下自由流淌,描写人物的情感关系非常紧密,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审美。他在《母系氏家》中说,村子里面的女人很朴素,一看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她们生活在烟火气当中,没有被任何的政治概念和外在的东西影响,没有被别人的那种宣传,或者强加给她们的东西所阻挡,这是非常可贵的。这些女性是自己历史的创作者,经历并见证了乡村的变化,她们虽然生活得艰苦,但是面对生活的勇气并未受挫,是非常勇敢的。
李骏虎去年新出的作品《共赴国难》,跟他以往的创作有很大区别,由虚构直接变成了虚构和非虚构结合的文体尝试。作品的时间跨度虽然不大,但是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问题上走向联合的过程,描绘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各种生死较量。这部作品非常扎实,能看得出他有很强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他把这些重要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博古,包括阎锡山等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东西,特别是他们跟山西的关系,挖掘表现得非常到位。我觉得是对抗战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上的描写,但是在评论方面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谢谢大家。 傅书华(太原师范学院教授):我想谈谈对小岸及陈年小说创作的看法。
小岸小说的突出之处是写超越了现实之爱的神性之爱,她的小说常常讲男女情爱或者亲情友情的悲剧,但造成这悲剧的,你又不能将其归结为具体的人物的善恶品行,或者将其归结为我们所习惯的社会问题,而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人的生存结构,是一种存在性的无奈。面对这种无奈,小说中的主人公,作者的叙事立场,是用爱来面对。这种爱,虽然不能实际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却构成了对现实世界的价值性超越,用西方神学家温德尔曼的话说,是在无奈中更为强壮的表现。由于中国强大的文化传统是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世俗生活的基础上的,所以,一向重视产生于或者作用于现实实际人生利益的现实之爱,譬如阶级之爱,人伦之爱,而神性之爱一向十分稀薄,甚至会被指责为对残酷斗争的逃避。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冰心、沈从文、孙犁、茹志鹃构成了这样一条发展线索,虽然这条线索总是被包裹在儿童文学、乡村情怀、战争、革命的外衣下,被误读。这样的一种神性之爱,在今天这样一个戾气盛行的时代,不论从继承新文学某一种价值路向的发展线索上,还是从对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上,都值得我们给以重视。
陈年的小说创作有别于一般的工农叙事,对继承左翼文学的底层叙事提供了新的价值资源,可以引发我们对现实主义的新的理解。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量,对下层人在商业经济冲击下的呻吟的反映,对社会各阶层从原有壁垒中走出时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的揭示,是当下中国文坛大为缺失的。陈年的小说大多写的是社会下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但又不同于过去的阶级压迫话语,而是社会结构性冲突的结果,她的小说贴近读者迫切感受到的现实的人生经验,构成了对现实的批判力量,值得称道。
就人物塑造来说,我们过去总是从观念出发去塑造人物,或者是阶级观念,或者是文化观念、家族观念,或者是西方某一种人生哲学观念。看似不同,但其实创作人物的范型不变,都是各种各样类型化中的“这一个”,不是独特的“这一个”。陈年小说中的人物,是活生生的,是感性的,不能用既定的观念去概括它,好像不够典型,但形象更饱满、更鲜活。
近年来的许多小说创作,重视主题、情节,重视细节的隐喻、象征,但不重视细节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性。陈年的小说生动的细节很多,这些生动的细节充满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所以,也值得特别提出。谢谢。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西文学在现代时期、抗战时期和当代时期都代表了当时文学很高的水平,所体现的文学精神已经成为现当代文学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树理精神已经成为山西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精神元素与文化积淀,谈山西不谈赵树理是不行的,赵树理对山西文学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潜移默化的。无论是从张平还是张锐锋,你都能看到赵树理的影响,看到他们在此基础上的与时俱进。赵树理的影响不止是在题材上,更重要的是在文学趣味上的文学化。这可能是赵树理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在现在很多山西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比如说像刘慈欣,我看了他的《三体》很吃惊,是关于科技的想象力、艺术的想象力的一种结合。整个作品充满了非常的内容,恰恰是具有人文内涵的一种情感,敢于把中国元素大量运用,并且从中国文化基础上去写,表现了文化自省的理念。这一点是突破和创新的。再比如陈年,她的小说写得很特别,写出了底层人之问的温暖、关爱与扶持,有非常好的一种品质。
另外一个作家是李燕蓉,她的作品我看了差不多十年了。她的作品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小人物、小情绪、小波澜、小悲观,以小博大。2015年,她在《中国作家》第十期发了一个长篇《出口》,可概括为微观叙事。作品中穿插了很多人的故事,讲了很多人的心事,看起来是写了一个爱情的世界,但是通过事情把当下人的情感疲惫,精神上的一种迷茫状态写得非常真实,所以我看了之后觉得真是以小博大,把看似很小的东西写得非常好。我觉得这种写法有突破性,带有某种后现代性,在山西青年作家当中是很醒目的。谢谢。
王春林(山西大学教授):我想重点谈一下吕新。我认为,就最近一个时期转型之后吕新的创作状况来说,他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位“落地的先锋”。一方面,对于吕新超乎寻常的写作天赋赞赏不已,但在另一方面却又为他长时间的某种停滞不前而倍感遗憾。这种带有自我矛盾色彩的批评立场所折射出的,其实是我内心中一种渴盼吕新的小说写作能够早日臻于一流思想艺术境界的强烈焦虑。然而,在读过吕新近一个时期相继发表的中篇小说《白杨木的春天》《雨下了七八天》与长篇小说《掩面》《下弦月》之后,我却不无惊讶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吕新已然发生着某种绝对称得上是脱胎换骨的思想艺术蜕变,那种我期待已久的“可以被称之为精神哲学的弥漫于全篇的形而上思考”终于登场现身了。假若说吕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位特别迷恋于于艺术形式实验的先锋作家,他的小说写作带有突出的炫技色彩的话,那么,到了近期的小说创作中,这种炫技的成分几乎荡然无存了。不是说吕新小说技术上那些天然的优势不复存在,而是说吕新终于认识到小说既有技术性的一面,更有精神性白一面。他终于体会到,仅仅只是满足于叙事上的技术实验,并不可能成就真正优秀的小说作品。吕新一方面依然保持着其一贯的天才语言意识和先锋艺术品格,另一方面他以一种不无执着的理性姿态沉潜到了历史的纵深处,在体察发现历史的复杂与吊诡的同时,吕新更是对于人的命运沉浮有了一种存在层面上的谛视与感悟。惟其如此,我们方才可以认定,他最近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不仅在他自己的小说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毫无疑问应该被看做是新世纪文学的重要收获。尤其《白杨木的春天》,更是可以被看作是新世纪以来并不多见的具有经典意味的一部中篇小说。
再一个,我要谈一下对李燕蓉小说创作的理解与认识。如果说吕新是“落地的先锋”,那么李燕蓉无疑就是一位“内敛的先锋”。她出道时间不是很长,先是以短篇小说《那与那之间》荣登中国小说学会的年度排行榜,然后又以中短篇小说集《那与那之间》人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但相比较而言,令人倍感惊艳的是白烨老师刚刚谈到的她的长篇小说《出口》。毫无疑问,《出口》是一部具有明显精神叙事特征的长篇小说。所谓“精神叙事”,意即作家远离重大题材的宏大叙事,只是专心致志地挖一口深井,以深刻地探究表现当下时代带有普遍性的精神病症。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完全可以说,小说中所有的出场者都在出口的寻找过程中,甚至作者也在这部《出口》中寻找着自己的“出口”。李燕蓉表达的是一种对现实和历史的精神迷茫的感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精神困惑。一方面她固然是在表达个人的精神迷茫,但在另一方面,这种精神迷茫又是属于现代人的。她以某种非常内敛的形式为自己也为每一个现代人寻找着可能的精神出口。谢谢大家。 彭学明(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我在创研部待了多年,对山西文学有很多的理解。山西的作家声名显赫,我认为不仅是山西文学的排头兵,也是中国文学的排头兵,在整个中国文学里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第一个特色,他们的作品都非常接地气,具有三晋大地的泥土气息,也有世俗味,体现着山西文学的色彩。他们给读者端上的不是原材料,而是过滤和提纯的生活,他们笔下的生活真实纯粹,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生活。第二个特色,他们的作品都有现实情怀,无论乡村叙事,还是城市表达,都是当下城乡的人和事。大时代和小时代,大日子和小日子,悲悯是他们的主基调。第三个特色,他们作品的人物都有故事,都是通过人物命运和人性抒写的,展示的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特别是刘慈欣,他的《三体》科幻小说不是简单的科幻,而是把现实和科幻巧妙地融为一体,以一种现实的情怀表现出来,让人身临其境。谢谢。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我大概说三个方面,一是山西文学生态合理,二是山西文学功力了得,三是山西文学是中国文坛的缩影。
第一个方面,生态合理表现在诸多地方。刚才铁凝主席说得非常全面,正如张平主席的概括,“既有山药蛋,也有过油肉”,这个太有意思了。山西是生态合理的地方,什么好吃的都能长好,也能做好。我们看到,葛水平已经成为中国乡土文学中一个主要现象。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大家是以高标准的眼光来看她的创作的。再就是李骏虎的创作,每一个题材抓到手里都能够找到敏感点,在山西作家里面是一个最聪明的作家。我最近看到他除了《母系氏家》之外,还有《众生之路》这个小说,写乡村写得那样丰满,而且又那样沉痛,值得大家去重视。还有王保忠,他的《甘家湾风景》已经是名牌了。他有一篇小说被大家忽视了,这个小说叫《一百零八》,完全可以进入到写作教材中去,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用动。小说写一个老奶奶去世前的那种恍惚,对于后代等等一系列人的惦记,看得人心里特别疼,而且又充满了一种喜感。除了小说之外,山西非常重要的就是散文的写作。在座的像张锐锋,还有闫文盛,他们的散文非常有文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文化,跟山西老一辈作家那种文脉是相承的,既充盈又感觉非常厚实。这是非常珍贵的,非常期待着山西在散文随笔方面能够有新的贡献。山西诗歌创作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生态也非常合理,在全国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还有文学评论,像现在活跃的批评家春林,像其他更年轻的批评家们,真是激情四射。
第二个方面,我刚才介绍各位创作的时候,说到了功力了得。功力不仅仅是在主业上,在重要的文体上写得了得,在他们兴趣爱好方面也功力了得。山西作家很少有只写一种文体的,写评论的也写别的,往往不止于一种文体上。这方面非常值得去夸奖,由于他们功力非常了得,非常勤奋。
第三个方面,他们是中国文坛的缩影。山西这样的生态,在某种程度上说其他省份很难相比,尤其在中青年作家的创作。山西文学就是中国文坛一个非常好的缩影。谢谢。
刘芳坤(山西大学副教授):我主要谈谈山西“80后”写作的整体风貌。《人生》里有一首诗: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伯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的生存,/你就应该把那里当作你的家园……高加林无法给黄亚萍答案,不久之后即被打回原形,不是选择去适合他的土地,而是根本没有适合他的土地。三十年后,同样跋山涉水的山西大同217地质队青年张二棍,虽然没有高加林健美的身姿,但却用响亮的诗句回敬给了黄亚萍:因为拥有翅膀/鸟群高于大地/因为只有翅膀/白云高于群鸟/因为物我两忘/天空高于一切/因为苍天在上/我愿埋首人间。
高加林们已死,张二棍们充满自信。当然这样一个对比似乎有搞笑之嫌。但在我看来,张二棍诗歌里“高于群鸟,物我两忘”、“苍天在上,埋首人间”正是山西“80后”作家群体应有之风貌。城乡壁垒既已经突破,年轻诗人面对天空陷入自我沉思,甚至开始寻找飞翔的“反向”。问题是一代人在找到翅膀之后,如何飞翔?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的年轻诗人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与其彷徨无地,不如守住本真;与其跌落于远方,不如沉思于当下。在现代转型时期,赵树理传统在变异都市找到了其可以继承和发扬、创新的场域。
而在小说、散文等其他的文学体裁上,山西80后群体也表现出了难得的“苍天在上、埋首人间”姿态。在山西籍小说家当中,就有许多代表性的作品,例如笛安的《光辉岁月》、孙频的《我看过草叶葳蕤》、吕魁的《我们的女神》、手指《寻找建新》、陈克海的《清白生活迎面而来》、李禹东《失焦》等都是利用自身成长的经验思考时代的记忆问题的佳作。“80后”这代人独特的城市心路史正是时代历史的最好表征。在高加林洒泪黄土、死于城市突进的道路上之后,我的希望是:中国山西“80后”作家们并不止于洒泪都市,飞翔在自我的心路里程里,我们还是期待着一个更为坚定的、有力的、宏阔的外部方向。谢谢。
胡平(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谈谈李骏虎和葛水平。山西作家确实比较强。葛水平是天生的作家,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主要是她写的。我看了剧本,写得太好了。她的长篇是最发挥想象力的作品,又看了她的中篇《天下》和《小包袱》,一样代表了她现在小说创作的水平。小说写得非常结实,如果把它比喻成盖的一栋房子,用料非常讲究,全是上等材料。散文也是她的一大长项,散文集《心灵的行走》和《河水带走两岸》完全写出另外一个世界,让人感觉到艺术和心灵的贯通。
李骏虎非常聪明,悟性强,不断突破。18岁以前他一直生活在农村,一开始写都市小说,主要是长篇。但是他获奖主要是乡土题材。最近他又在写乡村。《众生之路》我觉得这个乡土长篇,比《母系氏家》又飞跃了一次。乡村的环境更逼近人的原始生存状态,人的群落状态和人性的自然状态呈现非常鲜明。对于李骏虎来说,他每一笔都能刻出文学的纹路,他抓住了乡村环境的状态,写出了人性在人群中的挣扎。李骏虎在《众生之路》写的那种死,是城市题材不可想象的,那种生命形式是令人震撼的。包括《共赴国难》这部作品,由表现走向呈现,是他艺术上一个相当大的转变。谢谢大家。 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保忠专著于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这是我对于他作品的一个印象。王保忠的作品表现了农村的另一种景观。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乡村的标地及乡村的破落。我们都会说,写乡村的理性的婚姻爱情和欲望,但是在他的作品里面你感到的是乡村太寂寞太孤独,很多女性不是说她们是风流种子,而是因为男人常年不在身边,常年在外奔波,给她们的命运,给她们的选择带来了新的变数。比如说《甘家洼风景》里边写的村长老甘。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小说里的村干部都很霸道,手里边有权,也有很多资源,在各个地方称王称霸。但是这个村长你看到的是非常辛酸,非常不容易。村子眼看日渐没落,也许还要撤销。但是他全力想把这个地方维持住,殚精竭虑,费尽心思。这一点讲起来,应该是特别独特的发现。谢谢。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想谈三位作家,浦歌、白琳和张暄。先说浦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针对他的长篇小说《一嘴泥土》谈一下感受,这个小说出来之后我读过一遍,经过修改出版之后又读过一遍。我读的时候非常惊讶,感觉这是一个既土气又洋气的作品。作品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写的就是主人公王大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和父母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故事,时间跨度也不长。但是他写得风声水起。他非常关注呈现细节,尤其是呈现那些看上去无足轻重,但是又非常丰富的细节,然后通过这些细节去揭示文化当中内在的矛盾。我的感觉是,现在的趋势是许多作家会叙事不会描写,会写对话不会写场景,会展开粗枝大叶的故事情节,但是不怎么会描写丰富多彩的心理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浦歌的写法很值得提倡。我很看好浦歌,觉得他是个会有大出息的作家。他写的是生活在城市边缘小人物的故事,但是他写出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我觉得浦歌已经在五千米的高度盘旋,我期待着他能够升到万里高空,能够写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来。
再说一下白琳。我最近想写一篇文章,看白琳如何“八卦”。去年冬天,她给我寄来一个散文集,我读了感到非常不得了。她的散文当中有一种“八卦”的精神,这种气质和精神让她的散文与众不同。在她的散文集里,她并不忌讳“八卦”这个说法,她用“八卦”这个词在说别人,也说自己,说的时候有那么一点调侃,或者自嘲。后来我觉得“八卦”的个性根本就是天生的。我想很多作家很少会写自己很爱“八卦”。那种表白像王朔那样,一下确定了自己写作的腔调,形成一种对抗。白琳通过她的故事,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现象。当严肃的东西越来越无法进入到话语系统,越来越无法很好地用言语表达,我们就只好“八卦”。我们的媒体到处是“八卦”记者的“八卦”新闻,网络上到处是网络“八卦”爆料,我们仿佛生活在快乐的海洋中。
张暄是我老家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警察。他写小说写得很有意思。他的小说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不知不觉就触摸到了这个时代的脉搏,和小时代形成了同构。小说的一些心理活动写得非常细,非常微妙。他虽然刚刚出道,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信心和希望的。他以后的写作还会有很大的起色。谢谢。
王干(《小说选刊》副主编):第一,山西文学、山西作家非常有特点。山西的作家代纪之间非常明显,很多省的作家出一茬下一茬就没了。山西作家在座的张平主席,直到80后的手指,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第二,山西文学的品种生态平衡。从长篇小说到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文学的体裁非常综合。第三,山西文学的题材非常丰富多样,从乡土到城市,从大题材到个人,从历史到现实都非常丰富。谢谢。
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一般都比较边缘化。但是山西的报告文学非常引人注目,这个群体壮观。一大批年轻作家在崛起,文学实力非常强劲。
先讲鲁顺民。他用纪实的手法来创作乡土文学,传承费孝通所开辟的社会学调查和发现这种报告文学写作方式。他笔下的农村现实社会,比如农村为什么贫困,以及对贫困现象的分析,都让我们过目难忘,具有很高研究性的价值,体现了对民间文化和民间习俗自觉的传承,是一个立足社会,接地气的写作。尤其是他的《380毫米降水线》,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因此,他是被我们小看了的一个作家。黄风是《黄河》杂志的主编。他的写作以《黄河岸边的歌王》为代表。写的都是普通人,刻画的都是小人物,都是山西的民间文化艺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些人物都是他非常生动而鲜活的创作资源。他特别注重写活人物,突出人物的命运感和个性。在他笔下,人物个个都能存活,能够让我们过目难忘,是一种非常贴近人物式的写作。再如《滇缅之列》,他的写作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对爱国、报国和守护边境安宁的弘扬,有很自觉的文化担当和社会担当。谢谢。
刘慈欣(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家好!从我自己来说,我在山西的作家里面也没有什么代表性,和山西的文学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山西文学目前最经典的当然是赵树理。我相信对赵树理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是我请大家注意一个很俗的问题,他作品的销量有多大,你们恐怕说不出数来,其实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如果他今天拿的是版税,他会在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列第一名。
山西文学要想继续获得生命力和辉煌,就必须回归大众。我作为一个科幻作者,前不久一个美国作家知道我的年龄后,他说你们是最幸运的一代人。为什么?因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代人像你们这样目睹周围的世界,目睹整个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大众视野里的文学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在这儿谈的文学,和大众视野里的文学差异很大。从历史上看,我认为文学和市场是不对立的。我曾经见过一个博士生,是研究出版方面的。他列出一百本目前公认的最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国内的有国外的。就销量而言,他发现接近百分之九十当时都是畅销的。所以我们认为市场和文学本身对立是一个错觉。从山西文学来说,山西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市场上是很成功的。像张平老师的《抉择》,在市场上销得很好。大众眼中的文学和我们现在谈论的文学差别在哪儿?经常有西方媒体采访的时候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中国的科幻小说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的?我跟他说,中国科幻小说对中国现实最深刻的反映恰恰在于他远离中国现实。这种日益远离中国现实,面向星空,面向太空,面向未来的小说,在中国获得认可,获得繁荣,恰恰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新一代人思维方式最深刻的转变。如果在一个面临着战乱,面临着到处是贫困的一个国家里,以想象力为基础的超现实主义文学是绝对不会如此的,只有在一个进行着快速工业化的进程,现代化进程发展起来繁荣起来的时刻,人们才有闲暇,人们的思想才能够开阔到那样的程度去面对未来。未来是有想象力的。 总的来说,我们山西的文学应该直面文学发生的变化,并且做出自己的改变。山西厚重的文化既能承载大地,也能够承载现实,更能够面对未来。我们厚重的文化传统,它如果能同我们新的文学视野结合起来,我相信它能够进发出神奇的力量。
李悦娥(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尊敬的铁凝主席,李敬泽副主席,各位专家、教授,各位作家,媒体界的朋友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新世纪“三晋新锐”作家群研讨会,铁凝主席和几位中国作协的领导,各位专家和同志们牺牲了周末的时间,或者是自己创作的时间来参加会议,在此,我向百忙之中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集中研究新世纪以来“三晋新锐”作家群的创作,目的就是进一步鞭策大家继续努力,推动山西文艺事业继续繁荣发展,为中国文坛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精神产品。
山西的文艺创作传承有序,不断创新,在新世纪以来表现出了新的特点。除了老一辈作家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活力外,以“60后”为主,“70后”“80后”“90后”相继步入文坛,并表现出比较活跃的态势,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同志还获得了国内外的各种奖项,成绩令人瞩目。他们的发展让人期待,可以说山西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举足轻重的文学新力量。我们把这一批作家称为“三晋新锐”作家群,把他们的特点概括为“三个传统,两个变化,一个主题”。所谓“三个传统”,就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新文化运动以来革命根据地文学的传统;新中国以来“山药蛋派”的文学传统。所谓“两个变化”,一是在题材选择方面,由过去注重农村题材向其他生活领域的拓展转变;二是在表现手法方面,由过去注重写实白描等向多元化拓展转变。所谓“一个主题”,就是坚持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愿望、理想和追求。
这批作家比较典型地接受了民族传统,文载载道、诗以言志、道法自然,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了赵树理等创造精神的影响,吸收了众多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使文学表现的空间大大拓展。他们脚踏实地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继承优良传统,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又不封闭不保守,结合时代精神探索创新,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再造中华审美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今天,我们对新世纪以来“三晋新锐”作家群的创作进行研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特别是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构建中华审美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刚才刘慈欣同志代表山西作家也做了很好的发言。他在肯定山西文艺工作贡献的基础上,指出了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也希望我们山西的作家找出自己的差距,充分认识到我们还存在许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努力。省作家协会要认真研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我省文艺创作持续繁荣。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大家要进一步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既要在艺术上追求卓越,更要在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要深入生活,向社会学习;认真读书,向书本学习;相互交流,向同行学习,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现实,反映现实,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学习新的优秀成果并融入到自己创作中去,努力做到从传统中发掘现代因素,积极探索风格、流派、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继承和创新的融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型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山西作家一向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深入下去走向生活,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增强对国情的了解,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主题,汲取灵感,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中国的发展进步,塑造充满魅力的中国人形象。
创作是作家的终身任务,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我们要脚踏实地,不求名利,把全部的心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努力用精品力作来证明自己的劳动价值。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在三晋这块古老而厚重的文化热土上,不仅有文学的高原,还将涌现出许许多多文学的高峰。
目前山西有这么一批颇具实力的新锐作家,基本形成了阵容齐整的创作群体。我们也相信山西的文艺工作者会更加努力,不断创新,续写文学事业的新辉煌,为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为民族复兴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主席。今天上午这个会起码对我来说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它让我强烈意识到山西这支如此庞大,又如此有特点,又这么鲜活的新锐作家队伍很有潜力,很有希望。除了今天到场的,刚才各位还谈到一些未到场的。我记得山西有个诗人叫张二棍,很有意思。山西确实有这么一大批新锐作家。我也能听到、感受到他们潜在的焦虑。就像烧开水一样,我们总是烧到了八十度、八十五度,还没有烧到100度,还没有开锅。这个焦虑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用着急。我想我们有这么多有才华的、优秀的青年作家,山西文学新一轮的、巨大的繁荣发展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我们今天的会,一方面是检视山西新锐作家群的成果,另一方面,探讨我们的作家在继承山西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如何探索自己新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再深入探讨的话题,比如刚才像刘慈欣提到的一些问题,其实可以深入地探讨。你可以想想多少代人,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见证了沧海桑田。
在这个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文学也正在发生着同样巨大的变化,这对我们现在的作家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在这个考验中我们也不必瞎乐观。我相信很多人是会被这个时代洗掉的。不要看我们现在还很热闹,也许一百年后看,五十年后看,我们已经被时代洗掉了。但是,同时这里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巨大的可能性为我们开辟一个无穷无尽的新的创造力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叫做新锐作家群。何以是新锐,何以能够说站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回应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回应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对文学巨大的新的考验,我觉得这真的是摆在我们所有新锐作家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山西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具有标本性、标志性意义的一个样本,我刚才跟杜书记说,开半天会远远不够,我们有很多很多话题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不仅对于山西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最后,我想我还可以代表北京的这些朋友们,也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祝愿山西文学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同时我想我们大家也都会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支持山西文学界的朋友们,支持山西这些具有创造力的作家。愿你们一切顺利!
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主持。
时间:2016年8月13日
地点: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
主办:中国作家协会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
主持人: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铁凝(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详见本期第4页。)
杜学文(山西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尊敬的铁凝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这么多领导、专家,朋友们聚集在现代文学馆,就新世纪“三晋新锐”作家群的创作进行研讨,很受感动。这是文学的感动。特别是刚才铁凝主席的讲话,那么了解山西,了解山西作家的创作,充满了感情,充满了激励。在此,我代表山西省作家协会,代表山西广大文学工作者向所有到会的领导、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我也要特别解释一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对会议的筹备作了具体的指示。今天,因公不能到会。但是省委特别派省政协副主席李悦娥同志参加会议。由此也可见省委对山西文学的关怀与重视。
新世纪以来,山西出现了一批更年轻的作家,以60后为主,包括70后、80后、90后的作家,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三晋新锐“的作家群。其中,刘慈欣获得了世界科幻文学“雨果奖”,吕新、葛水平、李骏虎先后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张锐锋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还有更多的人获得了其他重要的文学奖项。从创作风格来看,其中有继续关注农村题材,比较突出地显现出赵树理等老一辈作家的精神的作家,还有吸收了外来创作元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先锋性的创作。除小说之外,这批作家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及评论等方面也都比较活跃的,在网络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总而言之,“三晋新锐”作家群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创作涉及各个领域,不再是小说一枝独秀;二是在年龄构成上有合理的梯次结构;三是他们的影响逐步扩大。这批作家表现出极强的个性。他们接受了传统的审美精神,对中国文化进行不自觉的传承,特别是受到了赵树理创怍精神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普通民众表现出强烈的关爱。同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善于吸收外来表现方式中与我有益的元素,具有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性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舌中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世纪以来,“三晋新锐”作家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也相信,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特别是这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将要进行严肃的研讨,发表重要的意见。这些都会对大家的创作产生积极的推动,相信大家会更加努力,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最后,我要向中国作家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你们,使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温暖,增添了文学的力量和前行的动力。我也要再次向各位专家表示感谢。每当我们提到你们,似乎在说一个个熟悉的家人。你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要特别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因为你们的工作,才能使文学能够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你们的工作放大了文学的魅力。我还要感谢山西省委宣传部,感谢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因为有了你们,我们才有了做好工作的主心骨。最后要感谢现代文学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各位领导、朋友们,山西历史悠久,景色壮丽,四季分明,欢迎大家到山西考察、采风、旅游,指导工作。祝大家万事如意,事业腾达!祝中国文学繁荣兴盛,再创辉煌!谢谢。
张平(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铁凝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朋友,首先感谢中国作协的领导能够出席今天这个会。这是对山西作协最高规格的支持,也是对山西作家,特别是山西文学创作一个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铁凝主席对我们山西作家的关心和支持是一贯的。她多次去山西,每次都给我们留下珍贵的记忆。铁主席去过大同,也去过煤矿。每次去山西她都会走访老作家,比如胡正,并且跟我们在座的很多作家有过很多交流,山西作家深深地被感动着。
特别感谢各位评论家。雷达老师,梁鸿鹰主编,施战军、胡平、白烨等等,给予山西一代一代作家强烈的关注,对于我们山西的年轻作家少走弯路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还要特别感谢在座的山西作家,总是不断地给中国文坛带来很多的惊喜。过去的那一批作家给中国那个时代留下了记录,把山西的文学创作带入一个新的景象。但是没有多久,我们的作家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古代,有王维、白居易、罗贯中等,当代有以赵树理、马烽为主的“山药蛋”派作家,接着有1980年代的“晋军崛起”。现在,我们既有像张锐锋、刘慈欣这样的作家,全才、怪才、奇才,还有葛水平、李骏虎、蒋殊、手指等这样很有活力的作家。山西作家的创作,不仅有“山药蛋”,还有“过油肉”,甚至生猛海鲜。正是山西这一块土地养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家,反过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家把山西这块土地放大开来。年轻作家是山西的财富,也是中国文坛的荣耀。
最后,我要感谢新一届山西作协班子。现在,大家都在埋头创作,获大奖。今天这样的研讨会能够在北京举办,我也对山西作协的班子表示敬意。希望大家把好的势头发展下去。相信山西的创作一定会为中国文坛带来新气象。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大家的创作,为大家的创作鼓掌喝彩。谢谢大家。
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我是山西文学界的老朋友,也曾是《汾水》杂志的作者,几代山西作家我都很熟悉。这次“三晋新锐”作家群研讨会,既有展示的意思,但还是要探讨现代转型中山西文学的发展情况。山西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不可小看的。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重要的是革命文学的传承,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文学的发祥地。 在现代转型冲突的状况下,山西文学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还有新锐作家的培育和成长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下有待解决的问题。对赵树理的传承,离开他不可能,恪守他也不可能。赵树理是民族化和通俗化的代表。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土地,贴近时代,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我觉得赵树理小说的优势,今天依然还是非常鲜明的。
新时期以来,山西文学出现了很多人物。比如说在座的张平。近年来出现的山西文学新锐更是不得了。比如说刘慈欣的好作品,不止是《三体》,他还写过很多中短篇小说。还有葛水平,我认为她的长篇很不错,散文也好。但是葛水平对文学最大的贡献还是中篇小说。再就是李骏虎。我这次阅读的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他的《母系世家》。这本书我看了很欣喜,有大手笔的特点,语言功力和叙事功力都很好。小说主要写了晋南农村的大家庭,一个麻雀就可以打开一个世界,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升华。
另外,讲一讲我印象深刻的作家王保忠的小说。他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选材写法,有自己特别的地域文化气韵,也有自己的调子,像听山西民歌一样。他的小说读起来很平易,让生活自然展开,被生活厚厚地包裹着,落脚点是对中国农民胸怀的维护和认可。山西作家陈亚珍的作品也不错。她的《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讲述了死后20年灵魂重返人问,反思了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我有一个感觉非常奇妙,作者把山西老根据地寡妇村的使用非常地到位。
最后,要说一下孙频的作品。她的作品是被看好的,这几年引起了很大反响。她的作品比较寒冷,甚至比较意外。有人说她不像80后的女作家,她像一个男人,甚至像一个中老年的男人的写作。我不同意。我觉得她的作品女性意识很强,但是她的女性意识不是简单呼喊和维护,对于人性的弱点敢于抨击,甚至一层一层拷问灵魂。比如她写的《色身》,看了以后有强烈的冲击力。谢谢。
段崇轩(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社会和文学正经历着一场剧烈而深刻的转型,其标志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与文化向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和城市文化的蜕变,从作为主潮的乡村文学向现代城市文学的演变。但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文学转型,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清醒、自觉,我们的应对还不够有力、到位。据观察,乡村题材文学呈现衰退趋向,城市题材文学呈现繁荣态势,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文体上都是如此。譬如每年公开发表的三四千篇短篇小说,乡村题材的比例占不到三分之一,城市题材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这些现象足以说明,中国社会、文化、文学的转型,正在走向深广,加速推进。
在这场文学转型中,乡村题材与城市题材之间的此消彼长、对峙交融,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外在形态。因为题材只是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和文学的一种载体。但它实际上折射了、蕴含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人生的丰富内容。特别是反映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和文化向现代城市文明和文化的剧烈演进。当然,这一文学转型是复杂的、艰难的、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乡村题材并不会消亡,它还会继续探索、变革,汲取城市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在表现农业文明和文化衰落过程中谱写出杰出的乃至伟大的作品。而城市题材则会不断成长壮大,克服自身的局限和问题,借鉴乡村文学的传统和经验,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学精神和风格。
在全国文学格局中,山西文学有自己的独特位置和风格。从“山药蛋派”到“晋军崛起”,以至“晋军”之后的第四代作家,都是以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为主的,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产生了大批优秀作品乃至经典作品。而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之后,全国范围内城市文学强势兴起,乡村文学出现衰微,山西文学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面临着艰难甚至是痛苦的转型。这种文学处境,想来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文学界也是感同身受的。为什么当年的“晋军”作家现在大多转向了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创作?为什么山西第四代作家有的创作上止步不前、有的干脆罢笔?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难以适应今天的文学转型。幸运的是,山西文化和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厚重、开放、包容的品格和特征,山西的第三、第四代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多样化的创作路子,这些都为山西的新锐作家——第五代作家的崛起和创新铺平了道路。
对山西文学来说,第五代新锐作家,既是承传、发展的一代,又是叛逆、创新的一代。他们中的部分作家继承了生生不息的乡村小说创作传统,坚持了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对山西乃至全国的乡村题材创作做出了贡献。在这个方面,葛水平、王保忠是具有代表性的。同时,这一代作家中的许多位,已把创作重心转向了城市和城市人,转向了城乡交融地带,转向了更多样的题材领域,推动山西文学走向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尽管他们的创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他们会推动乡村题材创作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山西青年作家的作品读起来特别有亲和的感觉,我也写过好多评论文章,觉得他们的创作都有自己的独特领域,写出了乡村故土,非常有特点。李骏虎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喜欢写自己的生活和家乡,写在那里辛劳和智慧的人们,把村庄的历史变成自己小说的灵感,真正把自己经历的生活和作品融合在了一起。读李骏虎的几部小说,感觉到他头脑里面全是乡村的东西,一打开故事就往外飞,完全不需要编织或虚构。
还有那些人生活的细节,他们的行为习惯都能在他笔下自由流淌,描写人物的情感关系非常紧密,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审美。他在《母系氏家》中说,村子里面的女人很朴素,一看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她们生活在烟火气当中,没有被任何的政治概念和外在的东西影响,没有被别人的那种宣传,或者强加给她们的东西所阻挡,这是非常可贵的。这些女性是自己历史的创作者,经历并见证了乡村的变化,她们虽然生活得艰苦,但是面对生活的勇气并未受挫,是非常勇敢的。
李骏虎去年新出的作品《共赴国难》,跟他以往的创作有很大区别,由虚构直接变成了虚构和非虚构结合的文体尝试。作品的时间跨度虽然不大,但是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问题上走向联合的过程,描绘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各种生死较量。这部作品非常扎实,能看得出他有很强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他把这些重要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博古,包括阎锡山等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东西,特别是他们跟山西的关系,挖掘表现得非常到位。我觉得是对抗战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上的描写,但是在评论方面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谢谢大家。 傅书华(太原师范学院教授):我想谈谈对小岸及陈年小说创作的看法。
小岸小说的突出之处是写超越了现实之爱的神性之爱,她的小说常常讲男女情爱或者亲情友情的悲剧,但造成这悲剧的,你又不能将其归结为具体的人物的善恶品行,或者将其归结为我们所习惯的社会问题,而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人的生存结构,是一种存在性的无奈。面对这种无奈,小说中的主人公,作者的叙事立场,是用爱来面对。这种爱,虽然不能实际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却构成了对现实世界的价值性超越,用西方神学家温德尔曼的话说,是在无奈中更为强壮的表现。由于中国强大的文化传统是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世俗生活的基础上的,所以,一向重视产生于或者作用于现实实际人生利益的现实之爱,譬如阶级之爱,人伦之爱,而神性之爱一向十分稀薄,甚至会被指责为对残酷斗争的逃避。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冰心、沈从文、孙犁、茹志鹃构成了这样一条发展线索,虽然这条线索总是被包裹在儿童文学、乡村情怀、战争、革命的外衣下,被误读。这样的一种神性之爱,在今天这样一个戾气盛行的时代,不论从继承新文学某一种价值路向的发展线索上,还是从对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上,都值得我们给以重视。
陈年的小说创作有别于一般的工农叙事,对继承左翼文学的底层叙事提供了新的价值资源,可以引发我们对现实主义的新的理解。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量,对下层人在商业经济冲击下的呻吟的反映,对社会各阶层从原有壁垒中走出时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的揭示,是当下中国文坛大为缺失的。陈年的小说大多写的是社会下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但又不同于过去的阶级压迫话语,而是社会结构性冲突的结果,她的小说贴近读者迫切感受到的现实的人生经验,构成了对现实的批判力量,值得称道。
就人物塑造来说,我们过去总是从观念出发去塑造人物,或者是阶级观念,或者是文化观念、家族观念,或者是西方某一种人生哲学观念。看似不同,但其实创作人物的范型不变,都是各种各样类型化中的“这一个”,不是独特的“这一个”。陈年小说中的人物,是活生生的,是感性的,不能用既定的观念去概括它,好像不够典型,但形象更饱满、更鲜活。
近年来的许多小说创作,重视主题、情节,重视细节的隐喻、象征,但不重视细节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性。陈年的小说生动的细节很多,这些生动的细节充满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所以,也值得特别提出。谢谢。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西文学在现代时期、抗战时期和当代时期都代表了当时文学很高的水平,所体现的文学精神已经成为现当代文学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树理精神已经成为山西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精神元素与文化积淀,谈山西不谈赵树理是不行的,赵树理对山西文学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潜移默化的。无论是从张平还是张锐锋,你都能看到赵树理的影响,看到他们在此基础上的与时俱进。赵树理的影响不止是在题材上,更重要的是在文学趣味上的文学化。这可能是赵树理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在现在很多山西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比如说像刘慈欣,我看了他的《三体》很吃惊,是关于科技的想象力、艺术的想象力的一种结合。整个作品充满了非常的内容,恰恰是具有人文内涵的一种情感,敢于把中国元素大量运用,并且从中国文化基础上去写,表现了文化自省的理念。这一点是突破和创新的。再比如陈年,她的小说写得很特别,写出了底层人之问的温暖、关爱与扶持,有非常好的一种品质。
另外一个作家是李燕蓉,她的作品我看了差不多十年了。她的作品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小人物、小情绪、小波澜、小悲观,以小博大。2015年,她在《中国作家》第十期发了一个长篇《出口》,可概括为微观叙事。作品中穿插了很多人的故事,讲了很多人的心事,看起来是写了一个爱情的世界,但是通过事情把当下人的情感疲惫,精神上的一种迷茫状态写得非常真实,所以我看了之后觉得真是以小博大,把看似很小的东西写得非常好。我觉得这种写法有突破性,带有某种后现代性,在山西青年作家当中是很醒目的。谢谢。
王春林(山西大学教授):我想重点谈一下吕新。我认为,就最近一个时期转型之后吕新的创作状况来说,他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位“落地的先锋”。一方面,对于吕新超乎寻常的写作天赋赞赏不已,但在另一方面却又为他长时间的某种停滞不前而倍感遗憾。这种带有自我矛盾色彩的批评立场所折射出的,其实是我内心中一种渴盼吕新的小说写作能够早日臻于一流思想艺术境界的强烈焦虑。然而,在读过吕新近一个时期相继发表的中篇小说《白杨木的春天》《雨下了七八天》与长篇小说《掩面》《下弦月》之后,我却不无惊讶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吕新已然发生着某种绝对称得上是脱胎换骨的思想艺术蜕变,那种我期待已久的“可以被称之为精神哲学的弥漫于全篇的形而上思考”终于登场现身了。假若说吕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位特别迷恋于于艺术形式实验的先锋作家,他的小说写作带有突出的炫技色彩的话,那么,到了近期的小说创作中,这种炫技的成分几乎荡然无存了。不是说吕新小说技术上那些天然的优势不复存在,而是说吕新终于认识到小说既有技术性的一面,更有精神性白一面。他终于体会到,仅仅只是满足于叙事上的技术实验,并不可能成就真正优秀的小说作品。吕新一方面依然保持着其一贯的天才语言意识和先锋艺术品格,另一方面他以一种不无执着的理性姿态沉潜到了历史的纵深处,在体察发现历史的复杂与吊诡的同时,吕新更是对于人的命运沉浮有了一种存在层面上的谛视与感悟。惟其如此,我们方才可以认定,他最近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不仅在他自己的小说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毫无疑问应该被看做是新世纪文学的重要收获。尤其《白杨木的春天》,更是可以被看作是新世纪以来并不多见的具有经典意味的一部中篇小说。
再一个,我要谈一下对李燕蓉小说创作的理解与认识。如果说吕新是“落地的先锋”,那么李燕蓉无疑就是一位“内敛的先锋”。她出道时间不是很长,先是以短篇小说《那与那之间》荣登中国小说学会的年度排行榜,然后又以中短篇小说集《那与那之间》人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但相比较而言,令人倍感惊艳的是白烨老师刚刚谈到的她的长篇小说《出口》。毫无疑问,《出口》是一部具有明显精神叙事特征的长篇小说。所谓“精神叙事”,意即作家远离重大题材的宏大叙事,只是专心致志地挖一口深井,以深刻地探究表现当下时代带有普遍性的精神病症。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完全可以说,小说中所有的出场者都在出口的寻找过程中,甚至作者也在这部《出口》中寻找着自己的“出口”。李燕蓉表达的是一种对现实和历史的精神迷茫的感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精神困惑。一方面她固然是在表达个人的精神迷茫,但在另一方面,这种精神迷茫又是属于现代人的。她以某种非常内敛的形式为自己也为每一个现代人寻找着可能的精神出口。谢谢大家。 彭学明(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我在创研部待了多年,对山西文学有很多的理解。山西的作家声名显赫,我认为不仅是山西文学的排头兵,也是中国文学的排头兵,在整个中国文学里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第一个特色,他们的作品都非常接地气,具有三晋大地的泥土气息,也有世俗味,体现着山西文学的色彩。他们给读者端上的不是原材料,而是过滤和提纯的生活,他们笔下的生活真实纯粹,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生活。第二个特色,他们的作品都有现实情怀,无论乡村叙事,还是城市表达,都是当下城乡的人和事。大时代和小时代,大日子和小日子,悲悯是他们的主基调。第三个特色,他们作品的人物都有故事,都是通过人物命运和人性抒写的,展示的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特别是刘慈欣,他的《三体》科幻小说不是简单的科幻,而是把现实和科幻巧妙地融为一体,以一种现实的情怀表现出来,让人身临其境。谢谢。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我大概说三个方面,一是山西文学生态合理,二是山西文学功力了得,三是山西文学是中国文坛的缩影。
第一个方面,生态合理表现在诸多地方。刚才铁凝主席说得非常全面,正如张平主席的概括,“既有山药蛋,也有过油肉”,这个太有意思了。山西是生态合理的地方,什么好吃的都能长好,也能做好。我们看到,葛水平已经成为中国乡土文学中一个主要现象。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大家是以高标准的眼光来看她的创作的。再就是李骏虎的创作,每一个题材抓到手里都能够找到敏感点,在山西作家里面是一个最聪明的作家。我最近看到他除了《母系氏家》之外,还有《众生之路》这个小说,写乡村写得那样丰满,而且又那样沉痛,值得大家去重视。还有王保忠,他的《甘家湾风景》已经是名牌了。他有一篇小说被大家忽视了,这个小说叫《一百零八》,完全可以进入到写作教材中去,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用动。小说写一个老奶奶去世前的那种恍惚,对于后代等等一系列人的惦记,看得人心里特别疼,而且又充满了一种喜感。除了小说之外,山西非常重要的就是散文的写作。在座的像张锐锋,还有闫文盛,他们的散文非常有文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文化,跟山西老一辈作家那种文脉是相承的,既充盈又感觉非常厚实。这是非常珍贵的,非常期待着山西在散文随笔方面能够有新的贡献。山西诗歌创作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生态也非常合理,在全国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还有文学评论,像现在活跃的批评家春林,像其他更年轻的批评家们,真是激情四射。
第二个方面,我刚才介绍各位创作的时候,说到了功力了得。功力不仅仅是在主业上,在重要的文体上写得了得,在他们兴趣爱好方面也功力了得。山西作家很少有只写一种文体的,写评论的也写别的,往往不止于一种文体上。这方面非常值得去夸奖,由于他们功力非常了得,非常勤奋。
第三个方面,他们是中国文坛的缩影。山西这样的生态,在某种程度上说其他省份很难相比,尤其在中青年作家的创作。山西文学就是中国文坛一个非常好的缩影。谢谢。
刘芳坤(山西大学副教授):我主要谈谈山西“80后”写作的整体风貌。《人生》里有一首诗: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伯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的生存,/你就应该把那里当作你的家园……高加林无法给黄亚萍答案,不久之后即被打回原形,不是选择去适合他的土地,而是根本没有适合他的土地。三十年后,同样跋山涉水的山西大同217地质队青年张二棍,虽然没有高加林健美的身姿,但却用响亮的诗句回敬给了黄亚萍:因为拥有翅膀/鸟群高于大地/因为只有翅膀/白云高于群鸟/因为物我两忘/天空高于一切/因为苍天在上/我愿埋首人间。
高加林们已死,张二棍们充满自信。当然这样一个对比似乎有搞笑之嫌。但在我看来,张二棍诗歌里“高于群鸟,物我两忘”、“苍天在上,埋首人间”正是山西“80后”作家群体应有之风貌。城乡壁垒既已经突破,年轻诗人面对天空陷入自我沉思,甚至开始寻找飞翔的“反向”。问题是一代人在找到翅膀之后,如何飞翔?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的年轻诗人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与其彷徨无地,不如守住本真;与其跌落于远方,不如沉思于当下。在现代转型时期,赵树理传统在变异都市找到了其可以继承和发扬、创新的场域。
而在小说、散文等其他的文学体裁上,山西80后群体也表现出了难得的“苍天在上、埋首人间”姿态。在山西籍小说家当中,就有许多代表性的作品,例如笛安的《光辉岁月》、孙频的《我看过草叶葳蕤》、吕魁的《我们的女神》、手指《寻找建新》、陈克海的《清白生活迎面而来》、李禹东《失焦》等都是利用自身成长的经验思考时代的记忆问题的佳作。“80后”这代人独特的城市心路史正是时代历史的最好表征。在高加林洒泪黄土、死于城市突进的道路上之后,我的希望是:中国山西“80后”作家们并不止于洒泪都市,飞翔在自我的心路里程里,我们还是期待着一个更为坚定的、有力的、宏阔的外部方向。谢谢。
胡平(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谈谈李骏虎和葛水平。山西作家确实比较强。葛水平是天生的作家,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主要是她写的。我看了剧本,写得太好了。她的长篇是最发挥想象力的作品,又看了她的中篇《天下》和《小包袱》,一样代表了她现在小说创作的水平。小说写得非常结实,如果把它比喻成盖的一栋房子,用料非常讲究,全是上等材料。散文也是她的一大长项,散文集《心灵的行走》和《河水带走两岸》完全写出另外一个世界,让人感觉到艺术和心灵的贯通。
李骏虎非常聪明,悟性强,不断突破。18岁以前他一直生活在农村,一开始写都市小说,主要是长篇。但是他获奖主要是乡土题材。最近他又在写乡村。《众生之路》我觉得这个乡土长篇,比《母系氏家》又飞跃了一次。乡村的环境更逼近人的原始生存状态,人的群落状态和人性的自然状态呈现非常鲜明。对于李骏虎来说,他每一笔都能刻出文学的纹路,他抓住了乡村环境的状态,写出了人性在人群中的挣扎。李骏虎在《众生之路》写的那种死,是城市题材不可想象的,那种生命形式是令人震撼的。包括《共赴国难》这部作品,由表现走向呈现,是他艺术上一个相当大的转变。谢谢大家。 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保忠专著于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这是我对于他作品的一个印象。王保忠的作品表现了农村的另一种景观。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乡村的标地及乡村的破落。我们都会说,写乡村的理性的婚姻爱情和欲望,但是在他的作品里面你感到的是乡村太寂寞太孤独,很多女性不是说她们是风流种子,而是因为男人常年不在身边,常年在外奔波,给她们的命运,给她们的选择带来了新的变数。比如说《甘家洼风景》里边写的村长老甘。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小说里的村干部都很霸道,手里边有权,也有很多资源,在各个地方称王称霸。但是这个村长你看到的是非常辛酸,非常不容易。村子眼看日渐没落,也许还要撤销。但是他全力想把这个地方维持住,殚精竭虑,费尽心思。这一点讲起来,应该是特别独特的发现。谢谢。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想谈三位作家,浦歌、白琳和张暄。先说浦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针对他的长篇小说《一嘴泥土》谈一下感受,这个小说出来之后我读过一遍,经过修改出版之后又读过一遍。我读的时候非常惊讶,感觉这是一个既土气又洋气的作品。作品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写的就是主人公王大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和父母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故事,时间跨度也不长。但是他写得风声水起。他非常关注呈现细节,尤其是呈现那些看上去无足轻重,但是又非常丰富的细节,然后通过这些细节去揭示文化当中内在的矛盾。我的感觉是,现在的趋势是许多作家会叙事不会描写,会写对话不会写场景,会展开粗枝大叶的故事情节,但是不怎么会描写丰富多彩的心理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浦歌的写法很值得提倡。我很看好浦歌,觉得他是个会有大出息的作家。他写的是生活在城市边缘小人物的故事,但是他写出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我觉得浦歌已经在五千米的高度盘旋,我期待着他能够升到万里高空,能够写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来。
再说一下白琳。我最近想写一篇文章,看白琳如何“八卦”。去年冬天,她给我寄来一个散文集,我读了感到非常不得了。她的散文当中有一种“八卦”的精神,这种气质和精神让她的散文与众不同。在她的散文集里,她并不忌讳“八卦”这个说法,她用“八卦”这个词在说别人,也说自己,说的时候有那么一点调侃,或者自嘲。后来我觉得“八卦”的个性根本就是天生的。我想很多作家很少会写自己很爱“八卦”。那种表白像王朔那样,一下确定了自己写作的腔调,形成一种对抗。白琳通过她的故事,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现象。当严肃的东西越来越无法进入到话语系统,越来越无法很好地用言语表达,我们就只好“八卦”。我们的媒体到处是“八卦”记者的“八卦”新闻,网络上到处是网络“八卦”爆料,我们仿佛生活在快乐的海洋中。
张暄是我老家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警察。他写小说写得很有意思。他的小说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不知不觉就触摸到了这个时代的脉搏,和小时代形成了同构。小说的一些心理活动写得非常细,非常微妙。他虽然刚刚出道,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信心和希望的。他以后的写作还会有很大的起色。谢谢。
王干(《小说选刊》副主编):第一,山西文学、山西作家非常有特点。山西的作家代纪之间非常明显,很多省的作家出一茬下一茬就没了。山西作家在座的张平主席,直到80后的手指,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第二,山西文学的品种生态平衡。从长篇小说到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文学的体裁非常综合。第三,山西文学的题材非常丰富多样,从乡土到城市,从大题材到个人,从历史到现实都非常丰富。谢谢。
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一般都比较边缘化。但是山西的报告文学非常引人注目,这个群体壮观。一大批年轻作家在崛起,文学实力非常强劲。
先讲鲁顺民。他用纪实的手法来创作乡土文学,传承费孝通所开辟的社会学调查和发现这种报告文学写作方式。他笔下的农村现实社会,比如农村为什么贫困,以及对贫困现象的分析,都让我们过目难忘,具有很高研究性的价值,体现了对民间文化和民间习俗自觉的传承,是一个立足社会,接地气的写作。尤其是他的《380毫米降水线》,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因此,他是被我们小看了的一个作家。黄风是《黄河》杂志的主编。他的写作以《黄河岸边的歌王》为代表。写的都是普通人,刻画的都是小人物,都是山西的民间文化艺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些人物都是他非常生动而鲜活的创作资源。他特别注重写活人物,突出人物的命运感和个性。在他笔下,人物个个都能存活,能够让我们过目难忘,是一种非常贴近人物式的写作。再如《滇缅之列》,他的写作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对爱国、报国和守护边境安宁的弘扬,有很自觉的文化担当和社会担当。谢谢。
刘慈欣(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家好!从我自己来说,我在山西的作家里面也没有什么代表性,和山西的文学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山西文学目前最经典的当然是赵树理。我相信对赵树理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是我请大家注意一个很俗的问题,他作品的销量有多大,你们恐怕说不出数来,其实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如果他今天拿的是版税,他会在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列第一名。
山西文学要想继续获得生命力和辉煌,就必须回归大众。我作为一个科幻作者,前不久一个美国作家知道我的年龄后,他说你们是最幸运的一代人。为什么?因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代人像你们这样目睹周围的世界,目睹整个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大众视野里的文学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在这儿谈的文学,和大众视野里的文学差异很大。从历史上看,我认为文学和市场是不对立的。我曾经见过一个博士生,是研究出版方面的。他列出一百本目前公认的最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国内的有国外的。就销量而言,他发现接近百分之九十当时都是畅销的。所以我们认为市场和文学本身对立是一个错觉。从山西文学来说,山西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市场上是很成功的。像张平老师的《抉择》,在市场上销得很好。大众眼中的文学和我们现在谈论的文学差别在哪儿?经常有西方媒体采访的时候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中国的科幻小说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的?我跟他说,中国科幻小说对中国现实最深刻的反映恰恰在于他远离中国现实。这种日益远离中国现实,面向星空,面向太空,面向未来的小说,在中国获得认可,获得繁荣,恰恰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新一代人思维方式最深刻的转变。如果在一个面临着战乱,面临着到处是贫困的一个国家里,以想象力为基础的超现实主义文学是绝对不会如此的,只有在一个进行着快速工业化的进程,现代化进程发展起来繁荣起来的时刻,人们才有闲暇,人们的思想才能够开阔到那样的程度去面对未来。未来是有想象力的。 总的来说,我们山西的文学应该直面文学发生的变化,并且做出自己的改变。山西厚重的文化既能承载大地,也能够承载现实,更能够面对未来。我们厚重的文化传统,它如果能同我们新的文学视野结合起来,我相信它能够进发出神奇的力量。
李悦娥(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尊敬的铁凝主席,李敬泽副主席,各位专家、教授,各位作家,媒体界的朋友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新世纪“三晋新锐”作家群研讨会,铁凝主席和几位中国作协的领导,各位专家和同志们牺牲了周末的时间,或者是自己创作的时间来参加会议,在此,我向百忙之中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集中研究新世纪以来“三晋新锐”作家群的创作,目的就是进一步鞭策大家继续努力,推动山西文艺事业继续繁荣发展,为中国文坛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精神产品。
山西的文艺创作传承有序,不断创新,在新世纪以来表现出了新的特点。除了老一辈作家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活力外,以“60后”为主,“70后”“80后”“90后”相继步入文坛,并表现出比较活跃的态势,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同志还获得了国内外的各种奖项,成绩令人瞩目。他们的发展让人期待,可以说山西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举足轻重的文学新力量。我们把这一批作家称为“三晋新锐”作家群,把他们的特点概括为“三个传统,两个变化,一个主题”。所谓“三个传统”,就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新文化运动以来革命根据地文学的传统;新中国以来“山药蛋派”的文学传统。所谓“两个变化”,一是在题材选择方面,由过去注重农村题材向其他生活领域的拓展转变;二是在表现手法方面,由过去注重写实白描等向多元化拓展转变。所谓“一个主题”,就是坚持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愿望、理想和追求。
这批作家比较典型地接受了民族传统,文载载道、诗以言志、道法自然,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了赵树理等创造精神的影响,吸收了众多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使文学表现的空间大大拓展。他们脚踏实地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继承优良传统,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又不封闭不保守,结合时代精神探索创新,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再造中华审美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今天,我们对新世纪以来“三晋新锐”作家群的创作进行研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特别是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构建中华审美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刚才刘慈欣同志代表山西作家也做了很好的发言。他在肯定山西文艺工作贡献的基础上,指出了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也希望我们山西的作家找出自己的差距,充分认识到我们还存在许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努力。省作家协会要认真研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我省文艺创作持续繁荣。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大家要进一步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既要在艺术上追求卓越,更要在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要深入生活,向社会学习;认真读书,向书本学习;相互交流,向同行学习,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现实,反映现实,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学习新的优秀成果并融入到自己创作中去,努力做到从传统中发掘现代因素,积极探索风格、流派、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继承和创新的融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型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山西作家一向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深入下去走向生活,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增强对国情的了解,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主题,汲取灵感,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中国的发展进步,塑造充满魅力的中国人形象。
创作是作家的终身任务,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我们要脚踏实地,不求名利,把全部的心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努力用精品力作来证明自己的劳动价值。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在三晋这块古老而厚重的文化热土上,不仅有文学的高原,还将涌现出许许多多文学的高峰。
目前山西有这么一批颇具实力的新锐作家,基本形成了阵容齐整的创作群体。我们也相信山西的文艺工作者会更加努力,不断创新,续写文学事业的新辉煌,为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为民族复兴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主席。今天上午这个会起码对我来说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它让我强烈意识到山西这支如此庞大,又如此有特点,又这么鲜活的新锐作家队伍很有潜力,很有希望。除了今天到场的,刚才各位还谈到一些未到场的。我记得山西有个诗人叫张二棍,很有意思。山西确实有这么一大批新锐作家。我也能听到、感受到他们潜在的焦虑。就像烧开水一样,我们总是烧到了八十度、八十五度,还没有烧到100度,还没有开锅。这个焦虑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用着急。我想我们有这么多有才华的、优秀的青年作家,山西文学新一轮的、巨大的繁荣发展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我们今天的会,一方面是检视山西新锐作家群的成果,另一方面,探讨我们的作家在继承山西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如何探索自己新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再深入探讨的话题,比如刚才像刘慈欣提到的一些问题,其实可以深入地探讨。你可以想想多少代人,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见证了沧海桑田。
在这个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文学也正在发生着同样巨大的变化,这对我们现在的作家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在这个考验中我们也不必瞎乐观。我相信很多人是会被这个时代洗掉的。不要看我们现在还很热闹,也许一百年后看,五十年后看,我们已经被时代洗掉了。但是,同时这里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巨大的可能性为我们开辟一个无穷无尽的新的创造力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叫做新锐作家群。何以是新锐,何以能够说站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回应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回应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对文学巨大的新的考验,我觉得这真的是摆在我们所有新锐作家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山西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具有标本性、标志性意义的一个样本,我刚才跟杜书记说,开半天会远远不够,我们有很多很多话题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不仅对于山西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最后,我想我还可以代表北京的这些朋友们,也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祝愿山西文学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同时我想我们大家也都会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支持山西文学界的朋友们,支持山西这些具有创造力的作家。愿你们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