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拼音是汉语学习的辅助工具,拼音习得水平直接关系到相当一段时间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本文从语音意识、拼音学习当前的问题、拼读存在的困难、习得技巧与策略的个案剖析等方面,试解析拼音习得的方法和規律,以较好地促进学龄儿童和初学者拼音知识的学习,促进语文知识水平和素养的提高,推动相关学科知识的习得。
关键词:拼音 习得方法 语音意识 个案剖析
语言的学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三大语言要素的有机结合,其中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汉语的学习和普通话的推广,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应运而生。汉语拼音主要用于拼写普通话,给汉字注音,是汉语拼写和注音的工具,也是汉语学习的辅助工具。拼音的习得状况和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龄儿童或者初学者语文知识的整体习得水平和知识素养的提高。近年来,小学低年级学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发展性阅读障碍,而这种阅读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为拼音学习水平不佳,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增进拼音教学的技巧研究,提高学习者拼音的学业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相关知识的学习。
一、语音意识的发展
(一)语音意识
语音,顾名思义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是借助人的发音器官而发出的有社会意义的声音,最直接地记录着人的思维活动,是语言的第一属性。针对语音的研究最早源于1964年Bruce开展的语音意识研究,即认为语音意识是对言语音位片段的反应与控制能力,是阅读能力习得的先决条件。而国内语音意识的研究开始于1996年《关于语音意识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概况》(姜涛、彭聃龄)。
(二)语音意识的重要性
阅读障碍尤其是发展性阅读障碍问题,西方从1896年 Morgan报道的世界第一例阅读障碍儿童个案以来就开始研究,而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逐渐成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热点和对象,一度展开了其与语音意识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一定的理论假说。如:《关于我国学生汉语阅读困难的研究》(张承芬、张景焕、殷荣生等,1996)、《汉语儿童阅读困难初探——来自阅读困难儿童的统计数据》(舒华、孟祥芝,2000年)、《阅读障碍的巨细胞系统缺陷理论之争》(罗艳林、陈昭燃、彭聃龄,2008)、《语音意识与儿童阅读能力获得和发展的关系》(严春容,2017)等。语音意识之所以关注度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在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儿童音节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唐珊、伍新春在《汉语儿童早期语音意识的发展》(2009)一文中指出,语音意识在儿童学前阶段已经开始发展,音节意识发展最早,而韵脚意识、声调意识和声母意识的发展相对较晚;刘慧敏在《幼儿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2010)中谈到,5岁儿童已经具备语音意识且发展水平较高,与唐珊、伍新春研究结果一致。所以说5岁儿童汉语拼音的音节意识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韵脚、声调和声母意识也达到一定的发展。
二、拼音学习目前的研究方向与问题
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实行以来,其在推进汉语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前和小学教育必学知识,更是各种考试的必考项目,因此拼音的学习在我们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拼音学习目前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网站下载的100余篇近40余年有关拼音论文的查阅发现,目前针对拼音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学龄儿童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将重点放在字母的学习和辨别以及课堂整体的趣味性、情境性设计上;基本上没有针对拼音拼读规则或者掌握拼音的个案和策略性研究,也就是所有的研究都带有普遍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儿童存在对汉语拼音中所有声母、韵母都熟悉的情况下,不能根据拼读规则将二者拼起来。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缘由和初衷,并试图找到合适的教与学的技巧和策略,促进学龄儿童更好地掌握,更希望能有助于初学者甚至外国留学生后期更好地习得汉语。
(二)拼音学习存在的问题
拼音的学习存在的些许问题主要指入学后存在的问题,因为学前阶段主要是知识启蒙式教育,但当前的学前教育确实已经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拼音学时的缩短和校外培训教育的扩张。目前,学龄阶段拼音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时缩短、评估滞后性、兼顾性差。评估滞后性和兼顾性差的问题和学时缩短、学生学习的超前性密切相关,所谓超前,是指学前阶段对拼音知识的学习促使学习时拼音教学压缩时间。兼顾性差,是指学习后进生在学时缩短的情况下更得不到兼顾。因此学时、评估和兼顾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全盘考虑的因素,否则将有可能出现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学生。
三、初学者拼读存在的困难
以儿童为例,初学者拼读存在的困难如下。
(一)拼读方法不理解或不易操作
拼音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合的音;目前小学课本教学系统中声母共21个,韵母24个;而将声母和韵母连起来的就是拼读法,这是目前小学教育的普遍教法,包含二拼和三拼的规则。二拼法是指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法适用于有介母i/u/ü的音节,其发音要领是“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相连很顺当”,发音时气流不中断,快速连读,整个音节的重音在韵母上。这些拼读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能全理解或者好操作。比如说二拼法中的“两音相连猛一碰”“三音相连很顺当”中的“猛一碰”和“很顺当”是怎么个碰法和顺当法,不好理解,也不好操作。
(二)音形易混
拼音字母b/d、p/q/g、t/f等字母形状难辨,o/ uo、wei/ui等音易混,这点结合儿童成长发育特点,这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应该能很好地解决,但这依然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三)对具体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难理解
声母、韵母均有相应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比如说如对儿童讲解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等,兒童会感觉很烦琐、枯燥无味,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远没有达到专业学习的水平,而且也不符合5~7岁的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只能处于模仿发音阶段,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难解。
(四)音节与字词的对应
小学课本的安排是先识字后学音,为的是用字更好地帮助学生识音,这确实对儿童的拼音学习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但儿童对拼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模糊,不理解一个音节可以与很多汉字对应或者不同声调的音节代表不同的汉字。
(五)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言的转换
在学龄或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汉语口语的交流已比较流利,当儿童通过拼音看到书面上的字词与自己口语里的字词不能形成一一对应后,需要及时地跟进和不断地指正交流,以期儿童能根据字形、字音、拼音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真正有助于汉语拼音的教学,促进拼音学业水平的提高。
四、习得技巧与策略个案剖析
笔者分别对一位10岁三年级学生郭某某和6岁学前儿童吴某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和学习策略指导。通过询问了解到10岁三年级的学生就读于河南林州市姚村镇某一小学,单个字母、韵母都认识,但拼读起来就成了难题,目前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6岁学前儿童目前是属于拼音的初学者。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帮助,目前拼音均已学会。
(一)学习环节的情境性、趣味性
情境性和趣味性是所有教学环节所必设的,也是高质量课堂的共通点。所以,情境性和趣味性更能加深学习者的印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致,提高学习成效。笔者的调查对象郭某某反映拼音字母的儿歌、故事和生活联想物等形式的讲解使他对拼音字母的认识更加深刻;吴某对上述形式的讲解表现出开心、乐学的样子。因此,情境性和趣味性对于拼音字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巧设骑自行车的场景“骑着自行车走啊走,左边的路ddd不好走d,向右b,骑自行车上p”,“9像气球q”等。
(二)拼读规则解析
拼读规则即我们常提到的“二拼法、三拼法”等拼读法,已习得者觉得拼读法简单易懂,可能还会因为儿童的不理解而苦恼和生气,但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二拼法中的“两音相连猛一碰”“三音相连很顺当”中的“猛一碰”和“相连很顺当”是怎么个碰法和顺当法,不好理解,也不好操作的问题,比如说b-a—ba,笔者让儿童采取连着说b、a由慢到快的方法来体会“猛一碰”的感觉,j-i-a—jia,笔者给儿童强调气流不要中断的重点,来体会“很顺当”的状态。这比示范和反复模仿的方法更快捷易懂,初学者也更易习得。
(三)滑动感知法、直呼法和发音方法等综合运用
滑动感知法用于韵母连拼和三拼法中。直呼法和发音方法主要结合拼读法使用,具体来说,是前音轻短、后音长,保持韵母口型,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发音。这种方法对10岁的学生来说较易感知,但也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对6岁的学前儿童简直是一头雾水,讲解过程使儿童烦躁、无助。因此,低龄儿童感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能力差。
(四)重复练习与故事试读
重复练习和故事试读,是对拼音基本上掌握的情境下的巩固练习。
综上所述,拼音学习不能一概而论,教与学的侧重点应统筹兼顾,深刻认识到拼音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专业知识储备,做好调查和前期储备,根据学习者个人情况和成长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与之适应的灵活的、综合的教法,促进拼音知识的有效获得。
参考文献:
[1]姜涛,彭聃龄.关于语音意识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概况[J].心理学动态,1996(03).
[2]张庆翔,王怡晴.汉语语音意识研究回顾及展望[J].现代语文,2014(05).
[3]唐珊,伍新春.汉语儿童早期语音意识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9(02).
[4]严春容.语音意识与儿童阅读能力获得和发展的关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12).
[5]刘慧敏.幼儿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郭朝慧,女,硕士研究生,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拼音 习得方法 语音意识 个案剖析
语言的学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三大语言要素的有机结合,其中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汉语的学习和普通话的推广,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应运而生。汉语拼音主要用于拼写普通话,给汉字注音,是汉语拼写和注音的工具,也是汉语学习的辅助工具。拼音的习得状况和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龄儿童或者初学者语文知识的整体习得水平和知识素养的提高。近年来,小学低年级学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发展性阅读障碍,而这种阅读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为拼音学习水平不佳,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增进拼音教学的技巧研究,提高学习者拼音的学业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相关知识的学习。
一、语音意识的发展
(一)语音意识
语音,顾名思义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是借助人的发音器官而发出的有社会意义的声音,最直接地记录着人的思维活动,是语言的第一属性。针对语音的研究最早源于1964年Bruce开展的语音意识研究,即认为语音意识是对言语音位片段的反应与控制能力,是阅读能力习得的先决条件。而国内语音意识的研究开始于1996年《关于语音意识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概况》(姜涛、彭聃龄)。
(二)语音意识的重要性
阅读障碍尤其是发展性阅读障碍问题,西方从1896年 Morgan报道的世界第一例阅读障碍儿童个案以来就开始研究,而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逐渐成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热点和对象,一度展开了其与语音意识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一定的理论假说。如:《关于我国学生汉语阅读困难的研究》(张承芬、张景焕、殷荣生等,1996)、《汉语儿童阅读困难初探——来自阅读困难儿童的统计数据》(舒华、孟祥芝,2000年)、《阅读障碍的巨细胞系统缺陷理论之争》(罗艳林、陈昭燃、彭聃龄,2008)、《语音意识与儿童阅读能力获得和发展的关系》(严春容,2017)等。语音意识之所以关注度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在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儿童音节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唐珊、伍新春在《汉语儿童早期语音意识的发展》(2009)一文中指出,语音意识在儿童学前阶段已经开始发展,音节意识发展最早,而韵脚意识、声调意识和声母意识的发展相对较晚;刘慧敏在《幼儿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2010)中谈到,5岁儿童已经具备语音意识且发展水平较高,与唐珊、伍新春研究结果一致。所以说5岁儿童汉语拼音的音节意识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韵脚、声调和声母意识也达到一定的发展。
二、拼音学习目前的研究方向与问题
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实行以来,其在推进汉语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前和小学教育必学知识,更是各种考试的必考项目,因此拼音的学习在我们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拼音学习目前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网站下载的100余篇近40余年有关拼音论文的查阅发现,目前针对拼音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学龄儿童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将重点放在字母的学习和辨别以及课堂整体的趣味性、情境性设计上;基本上没有针对拼音拼读规则或者掌握拼音的个案和策略性研究,也就是所有的研究都带有普遍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儿童存在对汉语拼音中所有声母、韵母都熟悉的情况下,不能根据拼读规则将二者拼起来。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缘由和初衷,并试图找到合适的教与学的技巧和策略,促进学龄儿童更好地掌握,更希望能有助于初学者甚至外国留学生后期更好地习得汉语。
(二)拼音学习存在的问题
拼音的学习存在的些许问题主要指入学后存在的问题,因为学前阶段主要是知识启蒙式教育,但当前的学前教育确实已经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拼音学时的缩短和校外培训教育的扩张。目前,学龄阶段拼音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时缩短、评估滞后性、兼顾性差。评估滞后性和兼顾性差的问题和学时缩短、学生学习的超前性密切相关,所谓超前,是指学前阶段对拼音知识的学习促使学习时拼音教学压缩时间。兼顾性差,是指学习后进生在学时缩短的情况下更得不到兼顾。因此学时、评估和兼顾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全盘考虑的因素,否则将有可能出现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学生。
三、初学者拼读存在的困难
以儿童为例,初学者拼读存在的困难如下。
(一)拼读方法不理解或不易操作
拼音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合的音;目前小学课本教学系统中声母共21个,韵母24个;而将声母和韵母连起来的就是拼读法,这是目前小学教育的普遍教法,包含二拼和三拼的规则。二拼法是指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法适用于有介母i/u/ü的音节,其发音要领是“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相连很顺当”,发音时气流不中断,快速连读,整个音节的重音在韵母上。这些拼读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能全理解或者好操作。比如说二拼法中的“两音相连猛一碰”“三音相连很顺当”中的“猛一碰”和“很顺当”是怎么个碰法和顺当法,不好理解,也不好操作。
(二)音形易混
拼音字母b/d、p/q/g、t/f等字母形状难辨,o/ uo、wei/ui等音易混,这点结合儿童成长发育特点,这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应该能很好地解决,但这依然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三)对具体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难理解
声母、韵母均有相应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比如说如对儿童讲解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等,兒童会感觉很烦琐、枯燥无味,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远没有达到专业学习的水平,而且也不符合5~7岁的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只能处于模仿发音阶段,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难解。
(四)音节与字词的对应
小学课本的安排是先识字后学音,为的是用字更好地帮助学生识音,这确实对儿童的拼音学习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但儿童对拼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模糊,不理解一个音节可以与很多汉字对应或者不同声调的音节代表不同的汉字。
(五)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言的转换
在学龄或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汉语口语的交流已比较流利,当儿童通过拼音看到书面上的字词与自己口语里的字词不能形成一一对应后,需要及时地跟进和不断地指正交流,以期儿童能根据字形、字音、拼音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真正有助于汉语拼音的教学,促进拼音学业水平的提高。
四、习得技巧与策略个案剖析
笔者分别对一位10岁三年级学生郭某某和6岁学前儿童吴某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和学习策略指导。通过询问了解到10岁三年级的学生就读于河南林州市姚村镇某一小学,单个字母、韵母都认识,但拼读起来就成了难题,目前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6岁学前儿童目前是属于拼音的初学者。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帮助,目前拼音均已学会。
(一)学习环节的情境性、趣味性
情境性和趣味性是所有教学环节所必设的,也是高质量课堂的共通点。所以,情境性和趣味性更能加深学习者的印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致,提高学习成效。笔者的调查对象郭某某反映拼音字母的儿歌、故事和生活联想物等形式的讲解使他对拼音字母的认识更加深刻;吴某对上述形式的讲解表现出开心、乐学的样子。因此,情境性和趣味性对于拼音字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巧设骑自行车的场景“骑着自行车走啊走,左边的路ddd不好走d,向右b,骑自行车上p”,“9像气球q”等。
(二)拼读规则解析
拼读规则即我们常提到的“二拼法、三拼法”等拼读法,已习得者觉得拼读法简单易懂,可能还会因为儿童的不理解而苦恼和生气,但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二拼法中的“两音相连猛一碰”“三音相连很顺当”中的“猛一碰”和“相连很顺当”是怎么个碰法和顺当法,不好理解,也不好操作的问题,比如说b-a—ba,笔者让儿童采取连着说b、a由慢到快的方法来体会“猛一碰”的感觉,j-i-a—jia,笔者给儿童强调气流不要中断的重点,来体会“很顺当”的状态。这比示范和反复模仿的方法更快捷易懂,初学者也更易习得。
(三)滑动感知法、直呼法和发音方法等综合运用
滑动感知法用于韵母连拼和三拼法中。直呼法和发音方法主要结合拼读法使用,具体来说,是前音轻短、后音长,保持韵母口型,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发音。这种方法对10岁的学生来说较易感知,但也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对6岁的学前儿童简直是一头雾水,讲解过程使儿童烦躁、无助。因此,低龄儿童感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能力差。
(四)重复练习与故事试读
重复练习和故事试读,是对拼音基本上掌握的情境下的巩固练习。
综上所述,拼音学习不能一概而论,教与学的侧重点应统筹兼顾,深刻认识到拼音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专业知识储备,做好调查和前期储备,根据学习者个人情况和成长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与之适应的灵活的、综合的教法,促进拼音知识的有效获得。
参考文献:
[1]姜涛,彭聃龄.关于语音意识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概况[J].心理学动态,1996(03).
[2]张庆翔,王怡晴.汉语语音意识研究回顾及展望[J].现代语文,2014(05).
[3]唐珊,伍新春.汉语儿童早期语音意识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9(02).
[4]严春容.语音意识与儿童阅读能力获得和发展的关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12).
[5]刘慧敏.幼儿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郭朝慧,女,硕士研究生,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