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本科翻译专业不断普及,口译课程的设置问题成了教学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本科翻译专业口译课程的定位和前期准备入手,着重探讨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口译 翻译专业 课程设置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行各业对口译的需求不断扩大,这也引发口译教师、教学管理者及教育相关部门对口译的重新思考。为了满足这一巨大需求,教育部成立了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高校研究生阶段培养翻译硕士(MTI),培养有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与此同时,高校本科阶段开设了翻译专业。
2006年,教育部首批国内三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随后许多院校相继开设此专业。和英语专业相比,增加了口译课的数量。本文就英语本科专业和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的设置问题,分别从口译课程的定位和前期准备进行探讨。
1.口译课程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协作组发布的翻译本科教学要求,毕业生应“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该要求中提到了“一般难度”较难以量化,很难找到一项口译实操作为参照标准,而且对口译的形式没有做出具体的限定,如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所以翻译专业的口译课程的定位可以在该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硬件设施具体操作。
笔者认为,翻译本科专业的口译课应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译基础知识和交替传译技巧为主要目标,可以视译为辅助板块。
2.口译课的前期准备
为了确保口译课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四方面进行准备:教师、学生、教材、教具。
2.1教师。口译课教师应具有较扎实的口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事实是很多口译教师毕业后就直接从教,口译实践的机会很少。有些学校的口译老师不是口译专业毕业,对口译的本质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课堂上更多地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所讲的东西并非自己从实践中悟出来的,学生消化吸收时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和学校都可以做出积极的努力。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暑假参加中国译协举办的师资培训班或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的培训班,或者课余时间购买口译名家的网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派送老师到国外翻译名校学习一年(如巴斯大学、利兹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不仅能够提升自己B语言,还能提高口译理论知识和口译实践技能。另外,口译教师可以和学校的外事部门进行协商,为自己争取口译实践的机会。
2.2学生。学生上课之前,应该具备较好的双语能力,掌握笔译技巧,并进行大量的笔译训练,具有较高的听力水平,具有广博的百科知识。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前期开设大量相关课程作为支撑。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本科为例,为了提升学生的中文水平,开设了“独立阅读”这门课,要求学生完成指定书目的阅读并提交读书报告。为了让学生有“笔译是口译的基础”这样的意识,从大二上学期就开设笔译基础课,以纠正学生重口译轻笔译的心态,并辅以演讲、辩论、分析性阅读、写作及多种选修课,从而为口译课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或喜欢学习口译,所以开课之前,需要对学生的百科知识和听力水平进行测试,测试合格者可以上口译课,不合格者可以选修其他课程,如相关笔译课程,这样会更有利于口译教学。
2.3教材。随着口译学科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本科口译教程,这让口译老师有了更多的选择。有的口译教程以传授口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如厦门大学编写的《口译教程》,以“夏大模式”为基础,强调分析(analysis)、理解(comprehension)、重构(reconstruction)、技巧(skills),所以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这些板块展开,并辅以适量的练习。林超伦博士编著的《实战口译》以话题为切分单位,融入口译技巧,其中的教法较为实用,要求学生提前读相关材料,然后进行口译,但材料相对久远。
笔者认为,口译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几乎所有教材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所以口译老师可以综合所有教材的优点,按照一定的口译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教学,如广外或夏大比较推崇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材料的选取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可以结合时事,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就学生而言,课前课后都需要进行阅读教材,所以要向学生推荐参考教材。笔者认为,入门阶段可推荐厦门大学编写《口译教程》,提高阶段可推荐人事部三级口译教程,以便在掌握口译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按照主题强化练习。
2.4教具。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许多学校建立了同声传译实验室,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口译教学。传统课堂上,老师放录音,然后指定某个学生进行口译,其他同学都在听这个同学的译文。在同声传译实验室里,老师放录音后,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口译,译文会被录下来,老师随机回放某个同学的录音,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被分析的同学会特别留意自己口译过程中的问题,如自己译文是否连贯、是否语速时快时慢、是否含有太多无意义的字词,而且所有学生都练习了一次。所以,开设口译课的院校最好能建设同声传译实验室,以提高口译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振东.口译课程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翻译,2008(4).
[2]刘学慧.口译教学的前期准备和规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3]冉永红.新形势下的本科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13(5).
[4]王斌华.口译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5]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3).
关键词: 口译 翻译专业 课程设置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行各业对口译的需求不断扩大,这也引发口译教师、教学管理者及教育相关部门对口译的重新思考。为了满足这一巨大需求,教育部成立了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高校研究生阶段培养翻译硕士(MTI),培养有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与此同时,高校本科阶段开设了翻译专业。
2006年,教育部首批国内三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随后许多院校相继开设此专业。和英语专业相比,增加了口译课的数量。本文就英语本科专业和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的设置问题,分别从口译课程的定位和前期准备进行探讨。
1.口译课程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协作组发布的翻译本科教学要求,毕业生应“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该要求中提到了“一般难度”较难以量化,很难找到一项口译实操作为参照标准,而且对口译的形式没有做出具体的限定,如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所以翻译专业的口译课程的定位可以在该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硬件设施具体操作。
笔者认为,翻译本科专业的口译课应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译基础知识和交替传译技巧为主要目标,可以视译为辅助板块。
2.口译课的前期准备
为了确保口译课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四方面进行准备:教师、学生、教材、教具。
2.1教师。口译课教师应具有较扎实的口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事实是很多口译教师毕业后就直接从教,口译实践的机会很少。有些学校的口译老师不是口译专业毕业,对口译的本质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课堂上更多地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所讲的东西并非自己从实践中悟出来的,学生消化吸收时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和学校都可以做出积极的努力。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暑假参加中国译协举办的师资培训班或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的培训班,或者课余时间购买口译名家的网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派送老师到国外翻译名校学习一年(如巴斯大学、利兹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不仅能够提升自己B语言,还能提高口译理论知识和口译实践技能。另外,口译教师可以和学校的外事部门进行协商,为自己争取口译实践的机会。
2.2学生。学生上课之前,应该具备较好的双语能力,掌握笔译技巧,并进行大量的笔译训练,具有较高的听力水平,具有广博的百科知识。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前期开设大量相关课程作为支撑。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本科为例,为了提升学生的中文水平,开设了“独立阅读”这门课,要求学生完成指定书目的阅读并提交读书报告。为了让学生有“笔译是口译的基础”这样的意识,从大二上学期就开设笔译基础课,以纠正学生重口译轻笔译的心态,并辅以演讲、辩论、分析性阅读、写作及多种选修课,从而为口译课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或喜欢学习口译,所以开课之前,需要对学生的百科知识和听力水平进行测试,测试合格者可以上口译课,不合格者可以选修其他课程,如相关笔译课程,这样会更有利于口译教学。
2.3教材。随着口译学科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本科口译教程,这让口译老师有了更多的选择。有的口译教程以传授口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如厦门大学编写的《口译教程》,以“夏大模式”为基础,强调分析(analysis)、理解(comprehension)、重构(reconstruction)、技巧(skills),所以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这些板块展开,并辅以适量的练习。林超伦博士编著的《实战口译》以话题为切分单位,融入口译技巧,其中的教法较为实用,要求学生提前读相关材料,然后进行口译,但材料相对久远。
笔者认为,口译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几乎所有教材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所以口译老师可以综合所有教材的优点,按照一定的口译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教学,如广外或夏大比较推崇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材料的选取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可以结合时事,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就学生而言,课前课后都需要进行阅读教材,所以要向学生推荐参考教材。笔者认为,入门阶段可推荐厦门大学编写《口译教程》,提高阶段可推荐人事部三级口译教程,以便在掌握口译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按照主题强化练习。
2.4教具。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许多学校建立了同声传译实验室,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口译教学。传统课堂上,老师放录音,然后指定某个学生进行口译,其他同学都在听这个同学的译文。在同声传译实验室里,老师放录音后,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口译,译文会被录下来,老师随机回放某个同学的录音,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被分析的同学会特别留意自己口译过程中的问题,如自己译文是否连贯、是否语速时快时慢、是否含有太多无意义的字词,而且所有学生都练习了一次。所以,开设口译课的院校最好能建设同声传译实验室,以提高口译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振东.口译课程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翻译,2008(4).
[2]刘学慧.口译教学的前期准备和规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3]冉永红.新形势下的本科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13(5).
[4]王斌华.口译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5]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