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O6—3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广泛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主要源泉,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都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人”,其科学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强化全民族的科技意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素质的基本含义:
科学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主要由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五大要素构成。科学兴趣是科技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科学知识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在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能逐渐培养、发展其科学能力,使其掌握科学方法,树立良好的科学思想,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科学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史的实践、时代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国民素质,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可以说“国民科学素质,兴国安邦之本”。只有培养出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公民,才能真正发展其在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中的作用。加强科技素质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
第二,加强科学素质教育是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的需要。
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却远不容乐观,甚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严重滞后因素。中国科协组织进行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近年来虽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还很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但仍然仅为11.42%。可以说“提高科学素质,依旧任重道远”。
第三、化学的学科特点,在提供科技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是对其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一)观察和实践能力
观察与实践动手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较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中学化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按一定的认知目的让学生探究式的设计、安排实验活动。可引导学生思考应寻找怎样的分析切入点,应用什么作为实验载体等,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基本的实验思路,从而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在“乙醇的结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写出乙醇分子的两种可能的分子结构,再据其反应生成氢气的量推测其正确结构,从而让学生自行设计出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如此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培养其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现象、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或解释并进行报告。
(二)思维能力
化学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化学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及“元素族”的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门捷列夫归纳-推理-演绎的思维模式,让其在同族和不同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异同实验的其演绎推理出性质递变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让学生敢于、乐于提出问题,并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氢氧化亚铁的制取”实验中,为避免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得到较纯的白色氢氧化亚铁,可让学生充分思考其反应原理,鼓励其大胆提出其实验方案并分析优劣,从而选出最佳方案。
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技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形成较高科学素质的前提,它是科技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充分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达到化学实验教学各项目标的前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本身是抱有较浓厚的兴趣的。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趣味化学实验以提升其兴趣。如平面银镜的制作、香烟中醛类物质的检验、自制电池等都可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的同时提高其科学素质。
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无不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实验实际现象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可促使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可促使其环保意识的形成;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以严谨的作风进行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有实验事实为依据的结论就是其科学精神的一次升华。
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科普活动过程中,可让学生了解下列科学方法的基本程序:
(一)收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二)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三)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
(四)得出规律性结论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着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许多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它为科学素质教育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必将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广泛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主要源泉,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都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人”,其科学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强化全民族的科技意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素质的基本含义:
科学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主要由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五大要素构成。科学兴趣是科技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科学知识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在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能逐渐培养、发展其科学能力,使其掌握科学方法,树立良好的科学思想,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科学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史的实践、时代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国民素质,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可以说“国民科学素质,兴国安邦之本”。只有培养出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公民,才能真正发展其在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中的作用。加强科技素质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
第二,加强科学素质教育是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的需要。
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却远不容乐观,甚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严重滞后因素。中国科协组织进行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近年来虽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还很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但仍然仅为11.42%。可以说“提高科学素质,依旧任重道远”。
第三、化学的学科特点,在提供科技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是对其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一)观察和实践能力
观察与实践动手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较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中学化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按一定的认知目的让学生探究式的设计、安排实验活动。可引导学生思考应寻找怎样的分析切入点,应用什么作为实验载体等,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基本的实验思路,从而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在“乙醇的结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写出乙醇分子的两种可能的分子结构,再据其反应生成氢气的量推测其正确结构,从而让学生自行设计出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如此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培养其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现象、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或解释并进行报告。
(二)思维能力
化学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化学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及“元素族”的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门捷列夫归纳-推理-演绎的思维模式,让其在同族和不同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异同实验的其演绎推理出性质递变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让学生敢于、乐于提出问题,并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氢氧化亚铁的制取”实验中,为避免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得到较纯的白色氢氧化亚铁,可让学生充分思考其反应原理,鼓励其大胆提出其实验方案并分析优劣,从而选出最佳方案。
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技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形成较高科学素质的前提,它是科技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充分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达到化学实验教学各项目标的前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本身是抱有较浓厚的兴趣的。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趣味化学实验以提升其兴趣。如平面银镜的制作、香烟中醛类物质的检验、自制电池等都可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的同时提高其科学素质。
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无不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实验实际现象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可促使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可促使其环保意识的形成;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以严谨的作风进行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有实验事实为依据的结论就是其科学精神的一次升华。
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科普活动过程中,可让学生了解下列科学方法的基本程序:
(一)收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二)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三)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
(四)得出规律性结论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着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许多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它为科学素质教育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必将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