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51-02
品德课程所追寻的理念是“回归生活”。“活动化”教学方式正是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体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一味追求活动的形式、气氛,而脱离了学生本身,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年龄特点相距甚远,或者学生说空话假话,行为提升没有着力点。因此,怎样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让孩子们在活动教学中去体验、成长,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课老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活动要有童心童趣
[案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班级里一些同学的照片,请同学上台来看一看照片,说一说他的模样、爱好、优点和缺点,我们一起来猜猜他是谁,好吗?
生:这位同学梳着两条小辫,最喜欢交朋友,在班级里人缘很好,缺点是贪吃,所以长得有点胖。
……
师:那么,究竟这些同学猜得对不对,老师带来了哪些同学的照片呢?(举起一面大镜子)这就是老师带来的照片。
生:(恍然大悟)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自画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用“猜一猜”的形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营造了欢快热烈的氛围;另一方面,不知不觉进入活动,为主题的纵深展开做了铺垫。由此,可以看出:
教材是能够与儿童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富有“童心”和“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满足儿童的需要,并将儿童所喜爱的活动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儿童在充满童心童趣的活动教学中,提升自身的行为。
二、活动要以小见大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时,为了体现“热爱地球,保护地球,要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做起”这一目标,设计了“社会调查”这一活动,活动中,老师指导学生从小处入手进行调查。学生从秦淮河、百家湖及长江边取来不同的水样,课堂上调查小组同学从色泽、气味等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老师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以生活小事为基本内容,加强活动的实效性。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并把这些作为课堂活动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可让学生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价值冲突。学生在这样的价值冲突中,积极地活动、交流、对话,逐步地生成个体经验。
2.在小事上以身作则,为学生言传身教。如教《夏天的小虫》时老师在课堂上承诺将各种小虫模型作为奖品,下课后老师说到做到,学生拿到奖品欢呼雀跃。我想,老师的这种行为,无疑给学生又进行了一次道德教育。
三、活动要舍远求近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时,开头的导入播放了大约三分钟的录像《金陵畅想》,音乐悠扬,画面优美,从空中拍摄了南京一些风景名胜、城市建设,甚至还包括了南京特产。画面结束后,老师就问学生:看了这些之后,你们有何感想?
“欣賞”也是活动化教学的一种方式。但这次的欣赏却不能打动学生,关键的原因就是与学生的实际距离相距甚远。因此,活动教学要注意:
1.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中的话题范例或资源为拐杖,寻找学生自己能感受到、观察到的生活及问题作为教学起点,或围绕学生认知和情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理解作铺垫或支持。
2.要贴近生情、班情、校情。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例,本人所教班级,外来工子女较多,在设计旅游线路介绍家乡旅游景点时,由本地孩子当导游,外地孩子自由选择带队导游。这种方式,本地的孩子为南京感到自豪,外地的孩子由不熟悉到熟悉,甚至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
四、活动要避虚就实
[案例]
一位老师上《更上一层楼》时,教师设计了小组讨论“我的新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两位同学的新目标,一位同学的新目标是“要当中队长”,一位同学的新目标是“考试得一百分”。接着,老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新目标,最后向大家展示这些新目标。这个环节的小组讨论结果几乎一致,不是要当中队长就是考试要得一百分。
这样的讨论就是在说假话空话,而且目标产生了单一性。因此,教师应注意:
1.教师的引领作用要落到实处。只有教师的引领是开放性的,学生的思路才能打开。教师应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这样的引领才是贴近生活的,才是真实的。
2.学生的体验要落到实处。教师要尽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体验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把握体验生活中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整体验活动,保障体验活动真实有效地开展。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童心童趣,从小处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动教学的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品德课程所追寻的理念是“回归生活”。“活动化”教学方式正是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体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一味追求活动的形式、气氛,而脱离了学生本身,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年龄特点相距甚远,或者学生说空话假话,行为提升没有着力点。因此,怎样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让孩子们在活动教学中去体验、成长,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课老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活动要有童心童趣
[案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班级里一些同学的照片,请同学上台来看一看照片,说一说他的模样、爱好、优点和缺点,我们一起来猜猜他是谁,好吗?
生:这位同学梳着两条小辫,最喜欢交朋友,在班级里人缘很好,缺点是贪吃,所以长得有点胖。
……
师:那么,究竟这些同学猜得对不对,老师带来了哪些同学的照片呢?(举起一面大镜子)这就是老师带来的照片。
生:(恍然大悟)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自画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用“猜一猜”的形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营造了欢快热烈的氛围;另一方面,不知不觉进入活动,为主题的纵深展开做了铺垫。由此,可以看出:
教材是能够与儿童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富有“童心”和“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满足儿童的需要,并将儿童所喜爱的活动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儿童在充满童心童趣的活动教学中,提升自身的行为。
二、活动要以小见大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时,为了体现“热爱地球,保护地球,要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做起”这一目标,设计了“社会调查”这一活动,活动中,老师指导学生从小处入手进行调查。学生从秦淮河、百家湖及长江边取来不同的水样,课堂上调查小组同学从色泽、气味等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老师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以生活小事为基本内容,加强活动的实效性。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并把这些作为课堂活动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可让学生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价值冲突。学生在这样的价值冲突中,积极地活动、交流、对话,逐步地生成个体经验。
2.在小事上以身作则,为学生言传身教。如教《夏天的小虫》时老师在课堂上承诺将各种小虫模型作为奖品,下课后老师说到做到,学生拿到奖品欢呼雀跃。我想,老师的这种行为,无疑给学生又进行了一次道德教育。
三、活动要舍远求近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时,开头的导入播放了大约三分钟的录像《金陵畅想》,音乐悠扬,画面优美,从空中拍摄了南京一些风景名胜、城市建设,甚至还包括了南京特产。画面结束后,老师就问学生:看了这些之后,你们有何感想?
“欣賞”也是活动化教学的一种方式。但这次的欣赏却不能打动学生,关键的原因就是与学生的实际距离相距甚远。因此,活动教学要注意:
1.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中的话题范例或资源为拐杖,寻找学生自己能感受到、观察到的生活及问题作为教学起点,或围绕学生认知和情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理解作铺垫或支持。
2.要贴近生情、班情、校情。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例,本人所教班级,外来工子女较多,在设计旅游线路介绍家乡旅游景点时,由本地孩子当导游,外地孩子自由选择带队导游。这种方式,本地的孩子为南京感到自豪,外地的孩子由不熟悉到熟悉,甚至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
四、活动要避虚就实
[案例]
一位老师上《更上一层楼》时,教师设计了小组讨论“我的新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两位同学的新目标,一位同学的新目标是“要当中队长”,一位同学的新目标是“考试得一百分”。接着,老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新目标,最后向大家展示这些新目标。这个环节的小组讨论结果几乎一致,不是要当中队长就是考试要得一百分。
这样的讨论就是在说假话空话,而且目标产生了单一性。因此,教师应注意:
1.教师的引领作用要落到实处。只有教师的引领是开放性的,学生的思路才能打开。教师应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这样的引领才是贴近生活的,才是真实的。
2.学生的体验要落到实处。教师要尽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体验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把握体验生活中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整体验活动,保障体验活动真实有效地开展。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童心童趣,从小处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动教学的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