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原则,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思路。从2006年初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以来,我国政府的一个全新的农村发展思路逐步浮出水面,农村将走上发展质量好、发展速度快的新轨道。
农业生产将高度产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将被逐步打破
我国农村发展将成为全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元经济结构将被逐步打破,全国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将通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个积极的城镇化政策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国正在建立农村发展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控制模式。过去,我国农村发展几乎是农业部和扶贫办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情,如果有其他部门涉及,也多是从农村获取资源。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20个以上的部委级单位给农村发展注入资金,形成了100个以上的工程或计划。这个局面的形成和过去相比是一个进步。为了提高支援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理顺资金投入的渠道,适度提高支援农村发展项目的投入规模。
农业生产向高度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在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稳定提高,农业实际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这一成就得益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告别了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走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新农村建设任务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更加明显,一系列的政策正在推动这一过程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家还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所有这些措施将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在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上迈向新的高度。
农村人口布局将发生根本变化,城乡差别将基本消失
我国人口分布将发生显著变化,并将影响到农村景观。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很大,特别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密集,大量占用土地。目前,全国农村地区非农业占地达17万平方公里以上,按照城市标准,这个面积可容纳17亿人口,但实际常住人口也只是7亿左右,大量土地被浪费,大量住房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现行政策逐步作出调整。十七大报告指出,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目标,我国要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使城镇人口比重有明显增加。如果能积极落实中央的这一政策思路,使农村人口的减少速度每年达到3%以上,我国农村的村庄分布将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景观将面貌一新。可以乐观地估计,在二三十年以后,我国现有大中型村庄的一部分将转化为2~5万人的小城市,一部分将完全消失,还有一部分将收缩为几户或十几户人家组成的小型居民点。这样变化以后,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将更容易使农民获得好处,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将基本消失。
我国城乡社会管理将逐步形成一体化模式,农民将公平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和市民的差别将不复存在。目前我国农民的确不能公平地享有国家财政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除了国家政策的缺陷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国家财政资源相对不足;农民居住分散,公共投入不容易获得良好效益。随着农民大规模地转变职业,更多地进入城市;大量小型城市崛起,农村人口布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政策逐步调整,国家财力进一步增强,农民将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农业生产将高度产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将被逐步打破
我国农村发展将成为全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元经济结构将被逐步打破,全国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将通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个积极的城镇化政策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国正在建立农村发展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控制模式。过去,我国农村发展几乎是农业部和扶贫办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情,如果有其他部门涉及,也多是从农村获取资源。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20个以上的部委级单位给农村发展注入资金,形成了100个以上的工程或计划。这个局面的形成和过去相比是一个进步。为了提高支援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理顺资金投入的渠道,适度提高支援农村发展项目的投入规模。
农业生产向高度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在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稳定提高,农业实际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这一成就得益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告别了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走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新农村建设任务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更加明显,一系列的政策正在推动这一过程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家还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所有这些措施将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在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上迈向新的高度。
农村人口布局将发生根本变化,城乡差别将基本消失
我国人口分布将发生显著变化,并将影响到农村景观。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很大,特别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密集,大量占用土地。目前,全国农村地区非农业占地达17万平方公里以上,按照城市标准,这个面积可容纳17亿人口,但实际常住人口也只是7亿左右,大量土地被浪费,大量住房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现行政策逐步作出调整。十七大报告指出,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目标,我国要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使城镇人口比重有明显增加。如果能积极落实中央的这一政策思路,使农村人口的减少速度每年达到3%以上,我国农村的村庄分布将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景观将面貌一新。可以乐观地估计,在二三十年以后,我国现有大中型村庄的一部分将转化为2~5万人的小城市,一部分将完全消失,还有一部分将收缩为几户或十几户人家组成的小型居民点。这样变化以后,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将更容易使农民获得好处,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将基本消失。
我国城乡社会管理将逐步形成一体化模式,农民将公平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和市民的差别将不复存在。目前我国农民的确不能公平地享有国家财政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除了国家政策的缺陷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国家财政资源相对不足;农民居住分散,公共投入不容易获得良好效益。随着农民大规模地转变职业,更多地进入城市;大量小型城市崛起,农村人口布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政策逐步调整,国家财力进一步增强,农民将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