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摸索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质疑能力 训练
俗语云:“学贵有疑”就是这样来的。那么又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答疑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需求,使学生能问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是师生问答,重视的是学“答”训练,忽视学“问”的指导与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越学越不会问、越不善问、越不敢问,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因此,首要是应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2、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下,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缺少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缺乏问题意识。只有善于思考、思维敏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善于思考、思维敏捷的学生,但我们不能等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提高强化后再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唯一可行的办法只能是转变教师的观念,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同努力培养问题意识。
二、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帮助学生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必然有助于消释师生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其次,创造一种全面、和谐、宽松发展的条件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给学生较多的表达机会,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种自由探讨的气氛,变“不敢问”为“敢问”。
三、问在重点处,培养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凸显重点,须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如果这个词只停留在书面解释上,那是很难发展学生思维的。在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同学们思维进入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周瑜亲自监视诸葛亮的行动,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假如草船只数不够、停留时间太短、距离太远等条件有一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问在疑难处,诱发思维
文本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最紧张的探疑解难的高潮,亦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⑴“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⑵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
五、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决不批评,并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对于提出问题富有思考价值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同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尤其要注意关注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多给这些学生创造发表自己见解和提问的机会,注意每一个学生的答问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质疑能力 训练
俗语云:“学贵有疑”就是这样来的。那么又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答疑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需求,使学生能问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是师生问答,重视的是学“答”训练,忽视学“问”的指导与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越学越不会问、越不善问、越不敢问,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因此,首要是应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2、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下,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缺少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缺乏问题意识。只有善于思考、思维敏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善于思考、思维敏捷的学生,但我们不能等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提高强化后再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唯一可行的办法只能是转变教师的观念,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同努力培养问题意识。
二、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帮助学生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必然有助于消释师生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其次,创造一种全面、和谐、宽松发展的条件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给学生较多的表达机会,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种自由探讨的气氛,变“不敢问”为“敢问”。
三、问在重点处,培养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凸显重点,须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如果这个词只停留在书面解释上,那是很难发展学生思维的。在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同学们思维进入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周瑜亲自监视诸葛亮的行动,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假如草船只数不够、停留时间太短、距离太远等条件有一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问在疑难处,诱发思维
文本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最紧张的探疑解难的高潮,亦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⑴“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⑵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
五、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决不批评,并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对于提出问题富有思考价值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同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尤其要注意关注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多给这些学生创造发表自己见解和提问的机会,注意每一个学生的答问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