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展览”除了摆拍还留下什么?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试图从“网红”的定义出发,讨论近年来艺术博物馆中大众口中涵盖的“网红展览”的界定、类型与特征。“网红展览”由于其社会性特征难以被界定,可以大致划分为馆方自主规划的展览策略和由于人气、人流量被冠名“网红”两种情况。本文还将进一步讨论“网红展览”争议背后给艺术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运营、宣传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艺术博物馆;网红展览;沉浸式;口碑传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098-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昭莹 .“网红展览”除了摆拍还留下什么?——艺术博物馆中“网红展览”效应的启示[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98-100.
  一、关于“网红”的定义
  “网红”最初是“网络红人”的缩写,如今已经被拓展词性滥用于各个领域的不同事物。 “网红”若用于指代个人,全称是“网络红人”,也被称为“意见领袖”、缩写KOL。 “网络红人”通常指的是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发布图文视频内容或是因某个事件、行为获得一定粉丝基数并且拥有持续影响力的博主。用于形容事物的“网红”衍生词也十分常见,例如“网红打卡地标”“网红旅游景点”“网红展览”“网红探店”等,此时“网红”作为形容词表示该事物受到大众的关注并且大众会“跟风”前往“打卡”,即參观或消费。
  “网红”一词从最初诞生时的中性词发展至今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冠名有“网红”二字代表华而不实,有人认为“网红”代表流量和话语权。随着社交媒体、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红”二字已全然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生活习惯产生重大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网红”已经涉足各个领域,形成了新的经济生态和宣传模式,不仅备受关注也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下社会形成了“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红”的观念,中青年人基本上都会拥有一个以上的社交媒体账号,用于关注各个“网红”、参与热点时事的讨论、分享个人生活或是发布“打卡”图文等。
  二、关于“网红展览”的界定、类型与特征
  (一)“网红展览”的界定
  随着“网红”深入人心和日常生活中,其也发展到艺术领域。随着现代性语境的深入,人们的审美出现了转向,体验美学的兴起让人们注重感官、注重体验感受。 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出现了“参与”“沉浸”“互动”等趋势,为此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策划也产生转变,从视觉、活动、展陈设计等方面入手融入新概念。在此种背景下艺术博物馆纷纷开始进行尝试,部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艺术展览以惊人的传播效果和参观人数收尾,引起了“网红展览”热潮。
  “网红展览”是在 “网红经济”带动下出现的受年轻人热捧的展览,它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得益于社交媒体的二次传播。 大部分“网红展览”以当代艺术、数字艺术、装置艺术作品为主要展出对象,使用的场景装置或是数字技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令人耳目一新。“网红展览”从观众举起手机、相机拍照开始,流行于观众的朋友圈、社交媒体中。 “网红展览”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艺术博物馆,尤其是有一定观众基础和知名度的大型艺术博物馆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会有更多公众通过阅读到此观众的图文后前往艺术博物馆进行“打卡式观展”。
  通常人们默认传播火爆、观众人数激增的展览是“网红展览”,但“网红展览”的界定依旧模糊。一个展览被称为“网红展览”可能是艺术博物馆自身定位和展览战略,也可能是观众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自主给展览冠名为“网红展览”。前者以商业营销性质较强的Teamlab沉浸式展览为例,从场景设置到传播都紧扣“网红”性质,追求人流量以及观众二次传播环节。也类似北京故宫的社交媒体传播战略——在微博上打造独特的“人设”与“标签”,以活泼、亲和且善用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的卡通形象深得观众喜爱。后者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太虚之境”为例,美术馆馆长考虑到高校美术馆展览需要具备的学术性质,已在策展和宣传工作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削弱观众对此展览“网红”定义的可能性。尽管“太虚之境”展览在学术上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努力:线下举办学术讲座、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大量学术文章……但大多数观众依旧将此展览称为“网红展览”。由此可见“网红展览”的定义更多源自大众的主观印象,社会性大于艺术性。
  (二)国内常见的“网红展览”类型与特征
  就展览形式而言,最常见的“网红展览”可谓是沉浸式和参与式展览,观众在参观展览时能沉浸在展厅的氛围中、感官得到充分满足。
  中国最早的沉浸式展览鼻祖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引得大量观众排队观看以及拍照。2018年北京故宫与凤凰卫视联合打造《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艺术互动展,从各种维度最大化地营造观展的沉浸感。 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展示方式:比起2010年的投影仪展示形式,2018年的《清明上河图3.0》展览涵盖了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全息投影技术、动画技术、场景装置、真人演绎等,是艺术博物馆创意策展与数字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的结合。
  不仅传统“国宝”藏品沉浸式展览需要排长队观看,近年来中国引进的大量沉浸式、参与式展览广受欢迎。其中艺术家个展例如2018年上海昊美术馆的莱安德罗·埃利希个展“虚·构”、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个展“道隐无名”。数字艺术沉浸式、参与式展览例如兰登国际的“雨屋”和TeamLab的“花舞森林”。这些展览的共同特征都是艺术家的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才能完成作品自身的意义,如果没有不同的观众,作品只能成为装置。正是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观众,摆拍也好互动也好,作品才被赋予了不同的生命。虽然这些展览的票价平均高于一百元,但仍有大量的观众前往排队参观、进行拍照,不仅展厅中人满为患,社交媒体上也频频刷屏。观众们在展厅内进行参观的同时拍摄大量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是观展拍照指南发布,部分图文内容获得了高度曝光和关注。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各民办高校越来越注重通过提高考研率来抓学风建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民办高校学生考研过程中,辅导员老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立足于郑州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实际情况,以会计学院多年的考研成果为基础,分析三本院校辅导员老师如何做好学生考研工作,分析三本院校大四学生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提高学生考研率寻找出路;接着分析民办学校学生为什么选择考研,只有了解学生为什么考研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做
时隔三十余年,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重启挖掘,巴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又轻轻揭开了一角。  3月20日,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揭晓:2019年底至2020年间,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是什么?那些前所未见的文物背后蕴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三星堆的新发现,将在多大程度回答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提出的问题:中华文明的
【摘要】遗址类博物馆承载着太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物与遗产的保护是安全工作的核心。本文通过对遗址类博物馆日常安全管理与建设诸多课题的整理与分析,对现有安防运、维体系建设与布局的探讨,旨在全面提升博物馆在“三防一体”、防控结合安全模式的建设,构建平安博物馆。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建设;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一、我馆安防现状及建设情况概述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于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郑州处于黄河文明的中心地带,与黄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挖掘郑州黄河文化视觉符号时,可以先从历史角度、人文角度、生态角度进行探析,而后在尊重郑州历史文化传统、体现郑州城市精神以及彰显“创新性”与“人文化”等途径的引导下进行挖掘,从而为塑造更好的城市形象奠定基础。  【关键词】郑州;黄河文化;视觉符号  【中图分类号】J613.3 【
【摘要】MFA是艺术类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的简称,我国授予这种学位的时间只有10余年,而美国在艺术型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具有独特之处。美国全国艺术和设计院校协会(NASAD)是美国艺术和设计高等教育的权威认证机构,本文基于NASAD《HANDBOOK 2017-2018》(指导手册2017-2018)对美国两所艺术顶尖名校的雕塑创作MFA的入学标准、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进行考察
【摘要】贝多芬耗费毕生精力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表达了对鲁道尔夫大公的离别、怀念、重逢之情,不论从曲式结构上还是演奏技法上,都具有较好的教学示范效果。贝多芬使标题与音乐内容相结合,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出新的道路。笔者对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的力度对比、手指快速跑动与踏板运用予以探讨,并提出个人见解与训练方法。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
【摘要】在展陈中运用方言与公众对话交流,是博物馆保留、展示及传播地方文化特性最直接的展陈设计方法。晋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晋江市博物馆在地方通史展陈中通过运用方言“闽南语”的展览互动方式,意在向公众呈现出原汁原味的闽南文化,唤起公众特别是晋江海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对“家”的记忆,从而引发公众对身份的认同,增加归属感。本文以国内外部分博物馆关于展陈中运用方言的做法为借鉴,分析该方法在晋江市博物馆地方通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大力保护和挖掘承德历史文化遗产和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对于发挥承德区位、资源、旅游优势,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扩大对外交流,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本文着重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阐述承德地方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挖掘。  【关键词】承德;历史文化;保护;挖掘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
【摘要】二百多年前,曹雪芹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为《红楼梦》完结的自评,带给后人无限的思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不单单有着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同时有着余音绕梁的曼妙音律,演绎与传承的是音乐与文化。本文对《红楼梦》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从具体的文学案例、影视案例出发,剖析《红楼梦》中的音乐文化,体悟其所独有的文化底蕴,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
【摘要】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距今已有1500多年,从墓的形制和规模来看,其主人无疑是河西五凉时期当地一个地位极高的人。墓穴中的壁画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大部分。在三重世界里,神话故事占据很大一部分,内容丰赡而生动,蕴意隽永而深远,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较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天上人间地下三世界;古代神话内容;文化艺术价值;丰富寓义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