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缺乏情感性的现状
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遵循“感受——表现”的艺术心理过程,歌唱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感受与表现两个大环节。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按照传统“教”的方式来开展歌唱教学活动,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帮助幼儿记歌词上,且不乏重复诵读等枯燥的方法,忽视幼儿的感受性。常常一次歌唱活动下来,幼儿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记歌词上,忽视了用心去感受音乐的内容、旋律、节奏、风格之美,难以获得情感上的陶冶,歌唱表现当然也较为生硬,缺乏灵动与张力。
二、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缺乏情感性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形同虚设
在我国集体教学活动普遍采用泰勒的“目标模式”作为课程编制的主要依据的背景下,教学目标处于最优先和最重要的地位,统领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取向。基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念,幼儿园教师大多都能从“知”“情”“行”三个维度来编制目标。但情感目标的制定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情感目标制定过于宽泛,缺乏有效性。第二,在目标的执行上,忽视情感目标。虽然教案上有情感性目标,但常常只是停留在教案文本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把孩子们会唱当成主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忽视了对幼儿歌唱的兴趣的培养,弱化了歌唱教育活动中美育和感情的培养要求。
(二)教学过程中缺乏情境性与游戏性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应该富于情境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情境体验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在趣味游戏中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但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歌唱教学活动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歌曲内容和歌唱技能的传授上,误认为记忆歌词、模仿嗓音是最关键的学习内容,因而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把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长此以往,幼儿在被动的服从和模仿中,逐渐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三)教学组织形式中缺乏个体表现机会
歌唱教学活动組织形式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歌唱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按组织人员结构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按活动内容性质可以分为合唱、分声部唱、轮唱、领唱、独唱、表演唱等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以集体合唱和分段小组演唱为主,幼儿领唱、轮唱、分声部唱、表演唱的机会较少。这样,幼儿自我展现与聚焦歌唱表现的机会就少了,因此也较少体验到歌唱形式的多样化与情趣,失去了许多情感体验、自由表现、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机会。
(四)教师专业素养中音乐素养不扎实
学前教育师范生在3-4年时间内,要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规定的“三大知识”和“七大能力”,学习内容多,覆盖面宽广,学生学习任务重。受时间、精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前教育师范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教育知识,对发声技巧、演唱姿势等技能的掌握存在不足。如在幼儿园里,老师常常要求幼儿“身体要端正”“不要大声吼”,但是“端正”并不是合理的歌唱姿势,可能导致幼儿身体处于紧张、僵硬的状态,教师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幼儿发出更好听的声音,幼儿在唱歌时“过于板正”“喊唱”的现象严重。这种歌唱方式,不仅不利于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之美,长期以往,也会对孩子稚嫩的发音器官造成损伤。
三、提升幼儿歌唱情感性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歌曲中的情感内涵
幼儿园教师要注重歌唱教学的情感价值,充分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在选择一首新歌曲后,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把琴弹熟练,把歌唱顺畅,也不仅是考虑用什么样的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重要的应是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歌曲的情绪特点。细心体味一个空拍、一个附点、几小节旋律以及一句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有感情的范唱,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二)丰富歌唱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和游戏性
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故事、教具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起幼儿的兴趣、参与的欲望,还容易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幼儿情感的投入。
(三)丰富幼儿歌唱教学的组织形式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要注意个人、小组、集体相结合,既可以预防孩子歌唱疲劳,又可以使孩子养成注意倾听他人习惯,同时满足幼儿独立表现的愿望,又体验到分工合作的快乐。在初步学会歌曲的技术上,可以根据幼儿的音高、音色等特质,让幼儿分声部唱;可以对音乐内容进行划分,引导幼儿分小组演唱或者轮唱;也可以提供给个别幼儿进行领唱或者独唱的机会。这些方式都相较于集体演唱,更容易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活动室创设一些音乐角、小舞台、举办“小小音乐会”等,丰富歌唱教学活动的延伸空间,让幼儿在相对自由的个别、小组音乐活动,提升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快乐体验的欲望,使歌唱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四)加强教师歌唱指导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 学会一些有关歌唱的简单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现歌曲, 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融入歌曲中。相应地,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歌唱素养和歌唱活动指导能力。教师要知道正确的身体姿势,在幼儿站立歌唱时, 引导幼儿要挺胸收腹, 双臂自然下垂,坐姿歌唱时要双足自然地并排放好,头部保持平正,可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 避免仰头或低头造成气息不畅,并根据咬字的情况来调整口型。此外,要提示幼儿用自然的音量来演唱,不过分用嗓也不支支吾吾。可以用让幼儿模拟闻花,模仿吹气球,学习非常惊讶的样子,比比谁学火车进站的声音保持得最久等小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气息。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把握以上几个要点,不仅能够让幼儿享受于歌唱活动之中,自然地实现“提高幼儿歌唱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一本位目标,同时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歌唱活动的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遵循“感受——表现”的艺术心理过程,歌唱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感受与表现两个大环节。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按照传统“教”的方式来开展歌唱教学活动,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帮助幼儿记歌词上,且不乏重复诵读等枯燥的方法,忽视幼儿的感受性。常常一次歌唱活动下来,幼儿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记歌词上,忽视了用心去感受音乐的内容、旋律、节奏、风格之美,难以获得情感上的陶冶,歌唱表现当然也较为生硬,缺乏灵动与张力。
二、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缺乏情感性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形同虚设
在我国集体教学活动普遍采用泰勒的“目标模式”作为课程编制的主要依据的背景下,教学目标处于最优先和最重要的地位,统领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取向。基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念,幼儿园教师大多都能从“知”“情”“行”三个维度来编制目标。但情感目标的制定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情感目标制定过于宽泛,缺乏有效性。第二,在目标的执行上,忽视情感目标。虽然教案上有情感性目标,但常常只是停留在教案文本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把孩子们会唱当成主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忽视了对幼儿歌唱的兴趣的培养,弱化了歌唱教育活动中美育和感情的培养要求。
(二)教学过程中缺乏情境性与游戏性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应该富于情境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情境体验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在趣味游戏中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但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歌唱教学活动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歌曲内容和歌唱技能的传授上,误认为记忆歌词、模仿嗓音是最关键的学习内容,因而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把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长此以往,幼儿在被动的服从和模仿中,逐渐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三)教学组织形式中缺乏个体表现机会
歌唱教学活动組织形式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歌唱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按组织人员结构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按活动内容性质可以分为合唱、分声部唱、轮唱、领唱、独唱、表演唱等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以集体合唱和分段小组演唱为主,幼儿领唱、轮唱、分声部唱、表演唱的机会较少。这样,幼儿自我展现与聚焦歌唱表现的机会就少了,因此也较少体验到歌唱形式的多样化与情趣,失去了许多情感体验、自由表现、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机会。
(四)教师专业素养中音乐素养不扎实
学前教育师范生在3-4年时间内,要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规定的“三大知识”和“七大能力”,学习内容多,覆盖面宽广,学生学习任务重。受时间、精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前教育师范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教育知识,对发声技巧、演唱姿势等技能的掌握存在不足。如在幼儿园里,老师常常要求幼儿“身体要端正”“不要大声吼”,但是“端正”并不是合理的歌唱姿势,可能导致幼儿身体处于紧张、僵硬的状态,教师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幼儿发出更好听的声音,幼儿在唱歌时“过于板正”“喊唱”的现象严重。这种歌唱方式,不仅不利于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之美,长期以往,也会对孩子稚嫩的发音器官造成损伤。
三、提升幼儿歌唱情感性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歌曲中的情感内涵
幼儿园教师要注重歌唱教学的情感价值,充分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在选择一首新歌曲后,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把琴弹熟练,把歌唱顺畅,也不仅是考虑用什么样的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重要的应是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歌曲的情绪特点。细心体味一个空拍、一个附点、几小节旋律以及一句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有感情的范唱,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二)丰富歌唱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和游戏性
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故事、教具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起幼儿的兴趣、参与的欲望,还容易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幼儿情感的投入。
(三)丰富幼儿歌唱教学的组织形式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要注意个人、小组、集体相结合,既可以预防孩子歌唱疲劳,又可以使孩子养成注意倾听他人习惯,同时满足幼儿独立表现的愿望,又体验到分工合作的快乐。在初步学会歌曲的技术上,可以根据幼儿的音高、音色等特质,让幼儿分声部唱;可以对音乐内容进行划分,引导幼儿分小组演唱或者轮唱;也可以提供给个别幼儿进行领唱或者独唱的机会。这些方式都相较于集体演唱,更容易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活动室创设一些音乐角、小舞台、举办“小小音乐会”等,丰富歌唱教学活动的延伸空间,让幼儿在相对自由的个别、小组音乐活动,提升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快乐体验的欲望,使歌唱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四)加强教师歌唱指导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 学会一些有关歌唱的简单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现歌曲, 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融入歌曲中。相应地,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歌唱素养和歌唱活动指导能力。教师要知道正确的身体姿势,在幼儿站立歌唱时, 引导幼儿要挺胸收腹, 双臂自然下垂,坐姿歌唱时要双足自然地并排放好,头部保持平正,可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 避免仰头或低头造成气息不畅,并根据咬字的情况来调整口型。此外,要提示幼儿用自然的音量来演唱,不过分用嗓也不支支吾吾。可以用让幼儿模拟闻花,模仿吹气球,学习非常惊讶的样子,比比谁学火车进站的声音保持得最久等小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气息。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把握以上几个要点,不仅能够让幼儿享受于歌唱活动之中,自然地实现“提高幼儿歌唱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一本位目标,同时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歌唱活动的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