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诗词在我国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我们小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对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古典诗词; “点”“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82-001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不再说“NO!”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古典诗词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笔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借故事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由故事习得的知识往往要比填鸭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孩子成人后也许不一定记得当年课堂上学习的哪一点知识,但他会想起由哪个故事所记住的哪个人或哪件事。因为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呢?在我们的诗词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于苍白机械了,而此时如果我们将作者写诗的有关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例如我们在学习曹植的《七步诗》,这首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定会充满不解,心想: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在三国时期,曹操在时,对儿子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其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有一天,就借机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在此情此景下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其实这首《七步诗》不仅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还蕴藏着自己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点”、“面”结合,诗意水到渠成
在我们的诗词教学中,扎实地做到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渐入佳境,才能品味其妙处。
1.释词: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老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例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就应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描写中去感知:因为当时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是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2.顺句:词的意思通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思考,练习说句意。在顺句时,除了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学生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如果按字面意思是“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可众所周知,千古明月只一轮,边关会变吗?“秦汉”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我们教师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就迎刃而解,学生也就恍然大悟。
3.连篇:让学生试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叙说。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果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而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诗中所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物事人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其中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
三、以读促学,在读中悟
古典诗词是蕴含丰富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而诵读是体味的基础,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就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古诗,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进行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即扬州,一个是在长江上游,一个是在下游,故有“下扬州”之说。而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这时学生能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了诗的大意后,要抓住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中,“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生活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阳春美景。“烟花三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这样景美,人也美,那情呢?读诗的后两句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
古典诗词语言凝炼,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锤炼。
四、注重积累,课堂向课外延伸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课堂向课外延伸也是十分重要,它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首先,依托诗词的主题,进行课外拓展。如在《游园不值》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如下拓展:
教师可提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的景色真美,以一概全。也有“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那满园的春色也美不胜收。除此之外,描写春天的诗还有很多,如……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这样,既使学生们理解了诗歌内涵,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对自己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其次,依托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课外拓展。如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白“诗史”美名的由来。举杜甫的《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由此可看出作者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这时再联系历史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丰厚文化底蕴,做到厚积薄发,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典诗词的文学殿堂,在诗意的海洋中畅游,使学生在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小学古典诗词; “点”“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82-001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不再说“NO!”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古典诗词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笔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借故事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由故事习得的知识往往要比填鸭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孩子成人后也许不一定记得当年课堂上学习的哪一点知识,但他会想起由哪个故事所记住的哪个人或哪件事。因为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呢?在我们的诗词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于苍白机械了,而此时如果我们将作者写诗的有关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例如我们在学习曹植的《七步诗》,这首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定会充满不解,心想: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在三国时期,曹操在时,对儿子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其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有一天,就借机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在此情此景下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其实这首《七步诗》不仅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还蕴藏着自己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点”、“面”结合,诗意水到渠成
在我们的诗词教学中,扎实地做到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渐入佳境,才能品味其妙处。
1.释词: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老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例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就应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描写中去感知:因为当时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是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2.顺句:词的意思通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思考,练习说句意。在顺句时,除了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学生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如果按字面意思是“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可众所周知,千古明月只一轮,边关会变吗?“秦汉”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我们教师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就迎刃而解,学生也就恍然大悟。
3.连篇:让学生试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叙说。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果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而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诗中所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物事人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其中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
三、以读促学,在读中悟
古典诗词是蕴含丰富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而诵读是体味的基础,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就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古诗,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进行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即扬州,一个是在长江上游,一个是在下游,故有“下扬州”之说。而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这时学生能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了诗的大意后,要抓住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中,“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生活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阳春美景。“烟花三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这样景美,人也美,那情呢?读诗的后两句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
古典诗词语言凝炼,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锤炼。
四、注重积累,课堂向课外延伸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课堂向课外延伸也是十分重要,它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首先,依托诗词的主题,进行课外拓展。如在《游园不值》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如下拓展:
教师可提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的景色真美,以一概全。也有“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那满园的春色也美不胜收。除此之外,描写春天的诗还有很多,如……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这样,既使学生们理解了诗歌内涵,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对自己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其次,依托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课外拓展。如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白“诗史”美名的由来。举杜甫的《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由此可看出作者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这时再联系历史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丰厚文化底蕴,做到厚积薄发,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典诗词的文学殿堂,在诗意的海洋中畅游,使学生在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