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态律动源于柯达伊教学理论,在小学音乐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在使用体态律动开展教学期间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采取的方法生搬硬套,和现实脱轨;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经验的缺失,未能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下面,我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阐述如何在音乐课中合理落实体态律动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音乐作为一项声乐艺术,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艺术底蕴的作用和价值,且可以帮助构建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传统音乐课中,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简单地唱几遍歌曲,至于作品中传递的思想、体现的乐理技巧则很少去深入研究。摒弃该教学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价值观,将柯达伊体态律动融入到课堂中,赋予学生不一样的音乐学习体验,不但能让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具体,还能充分满足小学生爱玩、爱动的兴趣追求。那么,具体该如何在音乐课中合理引入体态律动,并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呢?在教学节拍、节奏等基础乐理知识,以及开展音乐活动期间,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特点来寻找引入体态律动的切入口,并将其完美圆融于课堂。这样一来,势必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并赋予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艺术体验。
一、身随乐动,优化学生对节奏的感知
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技能,且对他们以后的音乐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音乐节奏概念性强,看不到也摸不到,若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音乐节奏的特点和存在,我们需要合理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以音乐作品《杜鹃圆舞曲》为例: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作品,然后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欣赏《杜鹃圆舞曲》,同时同学们要仔细思考一下,在聆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指出“我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画面,就像万物复苏了一样,很想跟着音乐一起跳舞!”,有的学生指出“这是一首刻画春天的音乐吗?我感觉到了一抹绿色。”我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好评,然后顺势延伸提问内容“同学们仔细感受一下作品的节奏规律,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此时学生纷纷展开思考,一时半刻给不出答案。针对这个情况,我将体态律动理念引入到课堂之中,例如:高音时手上扬、低音手下摆、长音伸开手、短音抱一抱。随后要求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并在这个基础上感受一下作品的节奏类型。这样一来,直接简化了学生的探索过程。
总的来讲,我之所以在上述的案例中利用问题引入体态律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体态律动,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如此一来,再通过体态律动衍生出歌曲的节奏型,便直接提高了课堂的效果。例如《杜鹃圆舞曲》,这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为3/4拍。单纯地利用语言来描述,学生自然无法快速领会其特征。将拍子转型为动作,让学生利用动作来体会拍子,不但让复杂繁琐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捕捉音符,增强学生对旋律的感知
悠扬婉转的旋律总是动人心魄,令人陶醉。在聆听音乐时,缺乏音乐素养的学生给出的评价通常都是苍白的“好听!”、“真好听!”等。至于哪里好听,为什么好听,他们很难给出详细的回答。此外,有的学生认为某一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棒,但是却无法说出旋律的特点、类型。可见,这样苍白的欣赏方法并不能充实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所以,增强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能力,这无疑是促进其音乐水平的关键所在!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音乐的旋律,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体态律动辅助教学。以歌曲《春晓》为例:
我在教学期间提出问题“不同的音乐旋律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营造不同旋律效果的因素与长短音、高低音和强弱音有一定的关联,那么我们在聆听音乐时应该如何听辨这些细节呢?”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给出回答,但多数答案都是模棱两可的。于是,我顺势指出体态律动“先前我们利用体态律动感知了音乐的节奏,现在我们再用体态律动感知下音乐的旋律。也即是说,利用体态律动感知一下音乐的长短音、高低音和强弱音等部分。”对此学生表示“我可以利用伸开手臂、握拳,或者是轻轻蹲下的方式表现长短音和强弱音、高低音。”、“在表现长短音的时候,我会逐渐张开双臂,然后逐渐抱住双臂。”当学生做出回答之后,我带着他们回归歌曲《春晓》,然后动员他们利用体态律动表达出春晓的旋律特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对重点的思考之中。当然,在学生围绕旋律进行律动的时候,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出作品人物的形态特征。比如《春晓》中百鸟飞翔的模样等,由此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另一方面,我们在引导学生练习合唱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体态律动。例如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一部分学生利用体态律动表现高声部,一部分学生利用体态律动表现低声部。而在合唱的过程中,双方学生各司其职。通过反复的体验、练习,可以逐渐加深学生对合唱技巧的把控能力。此时,我们再由体态律动过渡到合唱,则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起初我们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织动作,体现音乐的旋律、节奏。但由于不同学生做出的动作各不相同,不便于管理。所以我们还要大部分地借助柯达伊手势,让学生在正规的动作的辅助下,提升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能力。
总而言之,体态律动是促进小学音乐课课堂质量的关键所在,它不但改变了传统音乐课的诸多局限和弊端,同時还赋予了学生真正的艺术体验。由此一来,不但强化了学生的音乐能力,也让课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运用体态律动。应在学生律动时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摸索节奏的特征和规律;并非所有的教学都需要采用体态律动,尤其是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单纯地理论指导更容易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邢金苗.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
[2]王莉容.动起来的音乐课堂——浅析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0(2).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音乐作为一项声乐艺术,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艺术底蕴的作用和价值,且可以帮助构建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传统音乐课中,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简单地唱几遍歌曲,至于作品中传递的思想、体现的乐理技巧则很少去深入研究。摒弃该教学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价值观,将柯达伊体态律动融入到课堂中,赋予学生不一样的音乐学习体验,不但能让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具体,还能充分满足小学生爱玩、爱动的兴趣追求。那么,具体该如何在音乐课中合理引入体态律动,并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呢?在教学节拍、节奏等基础乐理知识,以及开展音乐活动期间,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特点来寻找引入体态律动的切入口,并将其完美圆融于课堂。这样一来,势必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并赋予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艺术体验。
一、身随乐动,优化学生对节奏的感知
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技能,且对他们以后的音乐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音乐节奏概念性强,看不到也摸不到,若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音乐节奏的特点和存在,我们需要合理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以音乐作品《杜鹃圆舞曲》为例: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作品,然后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欣赏《杜鹃圆舞曲》,同时同学们要仔细思考一下,在聆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指出“我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画面,就像万物复苏了一样,很想跟着音乐一起跳舞!”,有的学生指出“这是一首刻画春天的音乐吗?我感觉到了一抹绿色。”我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好评,然后顺势延伸提问内容“同学们仔细感受一下作品的节奏规律,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此时学生纷纷展开思考,一时半刻给不出答案。针对这个情况,我将体态律动理念引入到课堂之中,例如:高音时手上扬、低音手下摆、长音伸开手、短音抱一抱。随后要求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并在这个基础上感受一下作品的节奏类型。这样一来,直接简化了学生的探索过程。
总的来讲,我之所以在上述的案例中利用问题引入体态律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体态律动,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如此一来,再通过体态律动衍生出歌曲的节奏型,便直接提高了课堂的效果。例如《杜鹃圆舞曲》,这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为3/4拍。单纯地利用语言来描述,学生自然无法快速领会其特征。将拍子转型为动作,让学生利用动作来体会拍子,不但让复杂繁琐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捕捉音符,增强学生对旋律的感知
悠扬婉转的旋律总是动人心魄,令人陶醉。在聆听音乐时,缺乏音乐素养的学生给出的评价通常都是苍白的“好听!”、“真好听!”等。至于哪里好听,为什么好听,他们很难给出详细的回答。此外,有的学生认为某一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棒,但是却无法说出旋律的特点、类型。可见,这样苍白的欣赏方法并不能充实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所以,增强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能力,这无疑是促进其音乐水平的关键所在!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音乐的旋律,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体态律动辅助教学。以歌曲《春晓》为例:
我在教学期间提出问题“不同的音乐旋律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营造不同旋律效果的因素与长短音、高低音和强弱音有一定的关联,那么我们在聆听音乐时应该如何听辨这些细节呢?”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给出回答,但多数答案都是模棱两可的。于是,我顺势指出体态律动“先前我们利用体态律动感知了音乐的节奏,现在我们再用体态律动感知下音乐的旋律。也即是说,利用体态律动感知一下音乐的长短音、高低音和强弱音等部分。”对此学生表示“我可以利用伸开手臂、握拳,或者是轻轻蹲下的方式表现长短音和强弱音、高低音。”、“在表现长短音的时候,我会逐渐张开双臂,然后逐渐抱住双臂。”当学生做出回答之后,我带着他们回归歌曲《春晓》,然后动员他们利用体态律动表达出春晓的旋律特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对重点的思考之中。当然,在学生围绕旋律进行律动的时候,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出作品人物的形态特征。比如《春晓》中百鸟飞翔的模样等,由此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另一方面,我们在引导学生练习合唱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体态律动。例如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一部分学生利用体态律动表现高声部,一部分学生利用体态律动表现低声部。而在合唱的过程中,双方学生各司其职。通过反复的体验、练习,可以逐渐加深学生对合唱技巧的把控能力。此时,我们再由体态律动过渡到合唱,则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起初我们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织动作,体现音乐的旋律、节奏。但由于不同学生做出的动作各不相同,不便于管理。所以我们还要大部分地借助柯达伊手势,让学生在正规的动作的辅助下,提升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能力。
总而言之,体态律动是促进小学音乐课课堂质量的关键所在,它不但改变了传统音乐课的诸多局限和弊端,同時还赋予了学生真正的艺术体验。由此一来,不但强化了学生的音乐能力,也让课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运用体态律动。应在学生律动时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摸索节奏的特征和规律;并非所有的教学都需要采用体态律动,尤其是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单纯地理论指导更容易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邢金苗.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
[2]王莉容.动起来的音乐课堂——浅析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