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启功先生搞笑,其实他是平和。记得在1981年早春,我们学校中文系要办一份杂志,想请先生题写刊名。我来到先生在小乘巷的家里,他不在,我留下一封信,说明我是他的学生,请他给写字。
第二天早上,再去他家敲门,先生开门让我进屋。他的居室十分局促,一张单人床,一个台案,举手就能摸到房梁。启功先生说:“您的信我读了,您得等一会儿,我先吃点东西。”我知道,他对学生从来都是称“您”的。他的早饭吃什么呢?玻璃杯中倒上开水,拿出几块饼干,蘸着开水吃了,而后用杯中水漱口。马上到案前动笔,嘴里还说“我写了,您看行不行,觉得不好我再写。”因为是刊物封面用字,先生特意寫了横竖各一幅。
谢过先生,他问我怎么走,我说到缸瓦市坐车。他忙说:“那好,咱们可以做伴了。”原来,他要赶到学校,接待一个外国友人。他忙着穿好大衣,在一个黑塑料包里,塞进一卷纸,告诉我可以走了。我问:“您怎么去学校?”他说:“出小乘巷,进大乘巷,过马路就是缸瓦市车站。”一路上跟我聊天,说起老师们的情况。我要帮他拿包,他坚持不让,还说:“今天您帮我拿了,明天我不是还得自己拿。我自己拿包挺好。”
到缸瓦市22路车站,等了许久才来车,车里已经挤满了人,先生像个年轻人一样用力挤进车里,车门在他背后关上了。我喊一声“您多保重”,他不能转过身来,还是扬起手来跟我告别。
启功先生,一位专家学者,一位大师,就是这样上班,而且,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大师”,是“专家学者”,甚至没有想过自己是一个老人。先生题写的刊名一直用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多年了。(此文写于2014年)
作者简介:周家驹(1935—2019),男,廊坊师范学院教授,原《语文教学之友》编辑。
第二天早上,再去他家敲门,先生开门让我进屋。他的居室十分局促,一张单人床,一个台案,举手就能摸到房梁。启功先生说:“您的信我读了,您得等一会儿,我先吃点东西。”我知道,他对学生从来都是称“您”的。他的早饭吃什么呢?玻璃杯中倒上开水,拿出几块饼干,蘸着开水吃了,而后用杯中水漱口。马上到案前动笔,嘴里还说“我写了,您看行不行,觉得不好我再写。”因为是刊物封面用字,先生特意寫了横竖各一幅。
谢过先生,他问我怎么走,我说到缸瓦市坐车。他忙说:“那好,咱们可以做伴了。”原来,他要赶到学校,接待一个外国友人。他忙着穿好大衣,在一个黑塑料包里,塞进一卷纸,告诉我可以走了。我问:“您怎么去学校?”他说:“出小乘巷,进大乘巷,过马路就是缸瓦市车站。”一路上跟我聊天,说起老师们的情况。我要帮他拿包,他坚持不让,还说:“今天您帮我拿了,明天我不是还得自己拿。我自己拿包挺好。”
到缸瓦市22路车站,等了许久才来车,车里已经挤满了人,先生像个年轻人一样用力挤进车里,车门在他背后关上了。我喊一声“您多保重”,他不能转过身来,还是扬起手来跟我告别。
启功先生,一位专家学者,一位大师,就是这样上班,而且,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大师”,是“专家学者”,甚至没有想过自己是一个老人。先生题写的刊名一直用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多年了。(此文写于2014年)
作者简介:周家驹(1935—2019),男,廊坊师范学院教授,原《语文教学之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