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和《通济堰规》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d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十二月,临安城已经进入隆冬季节,西湖边的风虽寒冷,四十二岁的范成大心里却热血上涌,他有了一个新职务:处州知州。南渡已经四十年,年輕有思想的孝宗皇帝,高举中兴大旗,而他去处州做主官,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仁政理想。
  韩昌黎在范成大的心中,地位极其崇高。他不仅喜欢韩的诗文,更敬慕他被贬潮州时的心态和作为,韩在潮州只有短短的八个月,却让潮州的山水从此姓韩,那里的百姓,感念韩愈的德政,江改为韩江,山也成为韩山。
  和韩愈去潮州不同的是,范成大此行是被贬重新启用,他不知道自己能干多久,但心里有一股劲,即便几个月,也要为处州的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2


  果然,范成大在处州,确实没待多久,但一年多时间里,他却做了两件大事。
  前一件,推行义役,略述之。
  《宋史》范成大本传记载:
俯瞰通济堰

  “处民以争役(劳役不均,不堪其劳)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与诸路。”
  老百姓为什么要常常打官司呢?因为大户人家不愿服役,而贫苦人家愿意服役却不愿交钱。这一对矛盾,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看到了,他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中就有“免役法”,主要内容有两条:一条是由当役人户的轮充差役,改为输钱雇役,也就是说,役户本来是轮流服役,但你出钱了就可不出工;另一条是雇役费用由当役人户按户等与类别分担,即大户人家田多家财多,分担的也要多,这样,农民的徭役负担就会有所减轻,国家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不少。但王安石的“免役法”最终却流产,原因是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对农民来说,即便少交许多也是过高。
  而范成大推行的义役,却在王安石“免役法”的基础上有了新创:输金买田,以助役户。具体的措施为:根据各户服役任务及家产厚薄分摊银钱,这些钱用来购买农田,作为服役的费用;每年以田租收入补助服役者;管理田产的人由大家集体投票推选;大家自主排定报役时间,轮流服役;官府不得插手干预。
  范成大义役法的聪明之处在于,充分让百姓自治,自己的事自己决定,政府不干预,避免了那些贪心胥吏的索贿,也让百姓放心。
  义役法率先在打官司最厉害的松阳县实行,效果大好,此后在处州的六个县全部实施。过了两年,宋孝宗颁令:缮写规约,颁之天下。

3


  现在,我来重点说说范成大在处州做的第二件事,修堰定规。
  《宋史》范成大本传同样记载了这件事的始末:
  “处多山田,梁天监中,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在松阳、遂昌之间,激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戊戌冬日,丽水莲都区的堰头村,寒风逼人,一道弧形的白色大虹,横躺在瓯江与松阴溪的交汇处,虹的上空,雾气弥漫,一直缭绕至青山的怀抱,薄纱遮盖着差不多半个湖面。
  虹就是通济堰,虹的骨骼,就是通济堰的石头坝体。詹、南二司马庙,就在通济堰边,它们听着“哗哗”的水声,已经伫立了一千五百多年。
  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詹、南二司马主持建设了这座通济堰,这是浙江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灌溉工程世界遗产。
  这两位司马,人们至今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姓名,但只要你站在通济堰坝边,或在亭子上远望碧湖平原时,你就会发出感慨,这“哗哗”不断的水流,就是百姓的命根子,275米长的弧形大坝,就像一道金锁,牢牢地锁住了奔流不羁的江水,泽惠于民。
  碧湖平原是处州境内的三大平原之一,重要产粮区,地势落差20米,通济堰就是利用这样的地势营造的,不靠外力,自流灌溉,让这一片土地成为著名的粮仓。
  我在通济堰图的碑前细观,这密密麻麻的线条,看着如人像,又像根系发达的植物根须,这些根须幻化为众多的支渠和毛渠:干渠分凿出支渠48条,各支渠再分凿出毛渠321条,并在堰渠上建有大概闸6座,小概闸72座,分流调节,各支渠均可利用尾闸拦蓄余水,形成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络。
  毛渠,我很喜欢这个词语,像人的毛细血管,细小,小到只有几十厘米宽,但它是保证粮田旱涝保收的重要命脉;入微,瓯江水流到这里,已没有哗哗的喧闹,只是静静地流淌,旱季里的清流,按时足额注入农田,犹如三伏天人们喝到的甘露。
通济堰

  不仅如此,通济堰还有其他诸多功能,清代处州知府、著名笔记作家刘廷玑有一首诗写得挺生动:“门前衣浣白,阶下米淘泔。事事行无碍,年年乐且湛”。这就是一幅沿渠百姓的生活图啊,洗衣,淘米,行船,炊烟袅袅,鸡犬相鸣,一切皆因有了这一渠的清流。
  此外,以前这里还是货运的集散码头,船来舟往,热闹非凡,龙泉的青瓷,也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4


  范成大到处州不久,立即全面考察了通济堰。   范知州和军事判官张澈一起,将干渠、支渠、毛渠的沿岸,统统走了一遍,发现了不少问题:溪远田高,堰坏已五十年;往迹芜废,中下源尤甚。而且,木结构的拦水坝,多有损坏,必须大修一次了。
  维修方案的制订,维修资金的落实,民夫役工的分派,各种材料的调配,一切准备就绪。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正月,堰头村人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通济堰大坝上下已经热火朝天了,正好是枯水期,必须在四月的雨季来临前,争分夺秒,将通济堰大坝及各处雍塞的水渠修复疏通。
  大规模的修复工程,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来复原它的场景了。各种忙碌的人事中,范知州及张澈的身影一定是清晰的,他们亲历亲为,各个分区的日常进度,各种尺寸的石材打凿,各种木料、竹料的质量,都要问,都要管,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事关沿渠百姓的切身利益,必须事必躬亲。
  有目的的劳动,且事关自身,劲头往往充足。三个多月后,詹、南二司马庙,鞭炮齐鸣,众声沸腾,庆祝通济堰修复工程竣工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说隆重,却并没有什么奢侈场景,大家只是高兴,官员和百姓一起欢乐,因为,清澈的溪水,又可以一路欢歌唱到农户的田头了。

5


  修完通济堰,范知州并没有大功告成的心境,他想得挺远,要使堰坝百年千年一如既往地发挥良好作用,就要制定一个长久的规则,使用、保护、维修,一切都按规则来。
  范知州的文笔不用说了,他是诗文高手,又有亲身的修堰经历,制定起这样的规则来,自然也是方方面面非常的周到。通宵达旦数日后,几番意见征求下来,二十条《通济堰规》正式颁布。
  我在詹、南二司庙里,看到了通济堰大碑,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水利法规碑文实物,碑高165厘米,碑宽86厘米,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碑阳碑额部分的六个大字“重修通济堰规”还依稀可辨,下面是堰规的正文;碑阴上半部分继续刻着堰规,下半部分,则刻着范知州的十四行跋语。跋语中,他将通济堰的由来与功用、重修过程、制定堰规的目的与期待,全部作了说明。我特别感动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和他一起修堰的张澈,言词恳切,真情流露。
  范知州的二十条规则,我仔细研读后,三点感受最深。
  第一,紧紧抓住管理这个牛鼻子。通济,就是济通,只要有人妥善管理,不愁堰不通畅。
  堰首、监当、甲头,三个位置最为重要,这是管理的核心。堰首相当于今天的河长,他是总管,他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人品要好,两年一个任期,他的职责就是,堰坝哪里有问题就要立即想办法解决,他的待遇,即免去他所摊派到的堰工。可以看出,这个职位不好干,没什么利益,责任却很重大,弄不好大家都要怪你。监当相当于今天的监理,或者监事,他的职责就是辅助堰首的各项工作,并且还要具体承担份内工作。甲头的职责相当具体,堰坝哪里要管要修,他统统要管。根据管理层级,堰首只有一人,监当可以多人,而甲头则处在基层的基层,由监当具体分管。
通济堰一角
《通济堰规》碑文
范成大画像
范成大塑像

  275米长的堰坝,看着简单,其实有很多管理环节。要保证水流通畅,还要让来往船只经过堰坝,季节不同,船闸的开闭也不同。因此,还有六名具体巡查堰坝的看守,他们叫“堰匠”,险情发生,船只需要经过,闸门的开闭,这些活,均由堰匠们完成。
  另外还有“堰司”,专门记录派工和纳钱情况,做到账目清楚,心中有数。
  第二,经费保证。这是济通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假如资金不到位,什么事也干不了。
  谁受益,谁出钱。每秧五百把以上敷一工,贫寒者二百把以上敷一工,一百至二百把,出钱八十文,二十至一百把,出钱四十文。怎么出钱,怎么出工,都有具体规则:乡村实行三分法,三分之二敷工,三分之一敷钱,工和钱之间如何换算?每工折钱一百文。
  第三,监督执行。良好的制度,也必须有人监督才行,否则,时日长久,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从众心理,或者法不责众,则会迅速使堰坝处于荒芜乃至崩溃状态。
  范知州对这一点,早就高瞻远瞩,比如细致到役工各项劳动的质量,都有具体的要求,不能出工不出力,或者偷工减料:早晨五点到七点就要出工,下午五点到七点才能收工,一天要干足十二个小时;上山砍竹子,每一工必须砍满二十捆,每根竹子尺寸要标准:长一丈、径七尺;每天点两次工,人不在,工数不算。比如用水高峰时期,各农户不得用板木乱截下源人家的水流,如果被查到,罚钱十贯,钱入堰公用。

6


  萧何帮刘邦打天下,出台了许多安邦定国的好政策。惠帝继位后,他见曹参丞相不怎么理政事,就纳闷了:为什么你不出台新的政策呢?曹丞相笑笑:陛下您比不过高祖,我呢,更比不上萧何,他的好政策,我们照着执行就是了!
  范成大之后,元、明、清各朝,也均是在他的《通济堰规》基础上修修补补,我谓之范规众随。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参知政事何澹改木筱坝为石砌拱坝,这是一大创举;元至正二年至三年(公元1342—1343年),县尹梁顺主持大修;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丽水知县樊良枢,增订新规八则;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知府刘廷玑自捐俸银五十两,主持大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知府雷学海立新规八条;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知府萧文昭主持全面大修,颁新规十二条;民国时期三次大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十二次大修的记錄。
  自范成大后,通济堰历史上曾经数百次大修,但无论哪一次大修,众人似乎都约定俗成,范知州定的二十条规则,是根本之根本,我们只要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略加修订就可以了。
  眼见为真,我眼前的通济堰,依然年轻勃发,生动如龙,青山之间,碧波之上,声浪奔腾。
  八百五十年前的大冬天,也是这样寒冷的日子,范知州和张澈正领导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修坝运动,没有那一次大修,就没有二十条堰规,也就没有我今天的从容感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其他文献
在新石器时代,全球已经出现多处文明,文明的曙光已经在中国出现,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或许更早),在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华民族的先民熟练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艺和纺织技术,也懂得了如何烧制陶器并在上面描绘出各种纹样,他们也会在光滑坚硬的玉石上刻画出部落的图腾——最初的艺术正是由此萌芽。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在禁止出国(境)文物名录中有17件新石
期刊
“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着这个城市的人和他们的时代。”作家、成都交通文史研究专家张建在他的著作《百年车风景》里,为自己一篇文章如此作结。此前,他的另一部有关成都的交通史志作品《从清朝开来的的士》已出版,引发很大关注。目前,他正在谋划写作第三本关于成都交通史志的著作。交通行业国企高管经历、几十年研究、三本著作,让他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成都交通史志的第一专家。  11月30日,在锦里
期刊
康有为像  这首诗最初是由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刊布在《清议报》上的,后收入《戊戌政变记》中。但我们查《戊戌政变记》的原文,却发现与人们所熟悉的写法有一字之差,写成了“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原来,梁启超后来在出版《饮冰室诗话》时将“望门投宿”改成了“望门投止”。梁启超虽然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当事人,也是谭嗣同的密友,但谭嗣同入狱时,梁启超已逃亡在外,他当然不可能亲
期刊
引子:祸从口出的贺若父子  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十月,北周大将贺若敦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一一这天,他接到了一道逼他自杀的命令。  贺若敦是北周名将,曾屡建奇功,但因对权臣宇文护口出怨言,因之被宇文护调回京城,逼令自杀。临死前,贺若敦把儿子贺若弼叫到身边,痛心疾首地告诫:“我本来要平灭江南陈朝,一统天下,然而却事与愿违,你要继承我的遗志啊!现在把舌头伸出来!”正在垂泪的贺若弼不明就里,但还是
期刊
1691年和1692年冬,在今日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村,几个年轻妇女和小女孩多次聚在一起,向塞缪尔·帕里斯牧师家从西印度群岛带来的黑人奴隶提士巴和她丈夫学习看手相和面相。这两个老黑人或许是会符咒和妖术,提士巴声称自己懂得如何发现女巫,能让小孩看出巫术的形迹。  听提士巴这么说后,帕里斯9岁的女儿伊丽莎白(贝蒂)·帕里斯和11岁的侄女阿比盖尔·威廉姆斯就变得歇斯底里起来,她们身躯痉挛、剧烈扭曲并无法控
期刊
女性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之地位,总体而言,是从属于男性的,政治生活中更是如此。但也有例外,数千年岁月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出现那么一些很特别的女性,不仅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还颇有一番建树,其中有三位特别突出,一位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一位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还有一位则是清文宗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她们三人都曾达到事实意义上的“女皇”级别,统治天下。  她们在政治上取得了非凡的地位,然而为了取得这种地位
期刊
两年前有过一次河西走廊行,也来过张掖马蹄寺景区,但只是走马观花。在三十三天石窟最高处眺望了祁连积雪和开满马兰花的草原之后,听说金塔寺还要往祁连山深处走20多公里并且不开放,我就打道回府了。两年之后重走河西走廊,机缘巧合,有机会进入金塔寺,当然不能错过。重访金塔寺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金塔寺以及摩崖石刻、塔林等。在第一次的走马观花之行中,只去了千佛洞和马蹄寺。千佛洞的几处
期刊
得益于“CS”这款第一人称视角射击游戏的火爆,再加上《兵临城下》中的前苏联狙击手瓦西里大战德国狙击教官的故事,以及一个人干掉成百上千鬼子的八路军小兵顺溜等等,狙击手这一兵种近年来可谓红得发紫。而在以冷兵器作战的古代,照样有这种依靠远程狙击射杀目标的兵种,他们就是弓箭手,其中之佼佼者,其技艺之高超,远在瓦西里、顺溜等人之上。  百步穿杨,便是对此等高手的一个技术性描述,意为能一箭射中百步距离外柳树的
期刊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400年之间的公牛木乃伊  动物木乃伊最常见的三个用途分别是:献祭的贡品,向神还愿,献给与某种特定动物相关的神明。古埃及人也将烘干后包好的精选肉品和禽类作为祭奠死者的贡品。还有些古埃及人甚至将自己生前喜爱的宠物也做成木乃伊,以便继续在另一个世界里相依相伴。  长久以来,古埃及人购买动物木乃伊献给神明,这甚至催生出一个蓬勃发展的动物木乃伊产业。神庙雇佣大量的工人,饲养动物,管理地
期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八月,初夏,骊山辉映在绚丽的晚霞之中,远远望去,山势逶迤,树木葱茏,正是一幅“骊山晚照”美景。  骊山脚下,一位名叫章邯的皇室工作人员,正在监督始皇帝陵寝工程的收尾工作,他望着眼前列阵整齐的兵马俑阵容,有一种随时严阵以待的紧迫感。  章邯虽乃一介书生,但大秦的耕战政策,已然造成全民皆兵的局面,每一位非军事人员都需要枕戈待旦。所以他常常站在庞大的阵前遐想着自己哪天能有机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