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瓜有果的夏日
醒来,听到乌鸫的鸣叫,随后听到起风的声音。已经晴了两天,阳台外的红叶李树叶子晒得发干,风刮在上面声音也是干燥的。
听这风声,就觉得暑天快到了。
不知道刮的可是南风。民间说“五月南风下大雨”,现在农历应该还在五月里。
一个月前,小区外面开了一家小店,卖日用品,也卖水果蔬菜。
这个季节是夏季瓜果的成熟季,小店的水果蔬菜又很新鲜,且是本地种植,自然,我就成了小店的常客。
起初是在晨走回来时顺道买一些,塑料袋装着,拎回来。过了几天,发现厨房里竟然积了一摞塑料袋,再出门就拎一只篮子。
将挑好的瓜果放在电子台秤上,称好了,店主还是习惯用塑料袋装,我忙说不要袋子,放篮子里吧。
去过几次小店后,店主基本摸清我的路数。一进门,店主就说,小她,今天的西红柿不错,是本地的;小她,今天的桃子好吃,脆甜;小她,今天的香瓜很好……
店主不知道怎么称呼我,就叫我小她。
开始的几日,店主以为我是外地人,跟我说普通话,问我是不是老师。我用本地话回答,说我不是老师。之后店主就叫我小她了。
小店的位置是有点偏的,来买东西的人却是不少,早晨七点左右人更多,要排队付款。
前天早晨去买瓜果,刚好碰上购物高峰。有几个店主的熟人,说要赶时间上班,让店主先过秤收钱。店主就接过东西先过秤。一对住在小区的夫妻—是外地退休来度假的,被挤在后面。男人没说什么,女人显然生气了,指责起店主,说明明他们先来的,被挤在后面,以后再也不来小店买东西。
店主忙赔笑脸:哎呀,都是村里熟人,赶着上班,不好意思呀。
今天进小店,居然看见丑瓜。
侄子前几天就说想吃丑瓜。他妈妈去菜市场找,没找到,倒让我在这小店碰上。总共三只丑瓜,买了两只,接着挑了七八只本地西红柿。
我对这个季节的西红柿没有抵抗力,捧在手上,闻着气味就很幸福。西红柿的气味,对我来说就是童年夏天的味道。只要闻到这气味,就能把我送回童年的夏日时光。
人的记忆真是太固执,童年留下的印记,一生都在那里。幸福的,悲伤的,快乐的,孤独的,恐惧的。你以为早就淡忘了,可一种气味,一个场景,一段音乐,就能将你唤回去。有时在白天,有时在夜晚的梦境。
西红柿在我童年留下的,就是和幸福有关的记忆。五岁的时候,跟母亲在偏僻的山村学校里种过它。后来长大了一点,又跟父亲在自家屋后的菜园种过它。
有两年暑假,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拎着菜篮去地里摘西红柿。不知道还有什么蔬菜像西红柿那样殷勤,每次都将我的篮子装得满满的。采摘的快樂充盈着我,当然还有吃的快乐。采摘时,我会先挑一只最大的,在衣服上蹭两下,送到嘴边。熟透的西红柿汁水很多,不能一口啃下去,那样会溅得脸上衣服上到处都是汁水。要先在西红柿顶部咬一个小小的口子,把嘴巴贴上去,吮吸,将里面的汁水吸得差不多了,再吃它的果肉。
暑假快过完,菜园里的西红柿也变得稀少起来,终于一只也没有了,禾子倒伏在地上了,像耗尽了能量苍老疲惫的人。而我,在经过了这个夏天后又长高了一大截。
今早还买了桃子。这个季节的桃子也是难以抵抗的,水蜜桃也好,脆桃也好,只要是刚摘下来的,看见了,就让人走不动路。
起先并不想买桃子—我的篮子已经装满了,除了丑瓜、西红柿,还有三根顶花带刺的黄瓜。
桃子怎么卖?绕着桃子走了两圈,还是忍不住问店主。
五块,店主说,这桃子好啊,今早刚摘的,你买一只尝尝。
店主看出我的犹豫,又看了看我手上的篮子,没建议我多买。
好吧,那就买一只。可是一蹲下来,就觉得每只桃子都好,拿了这只又拿那只,舍不得放下。
拎了篮子出小店门,风比之前猛了一些,几乎要将我的帽子掀飞。摁住帽顶,仰头看,天色比早起时暗沉了,云被风压得很低,有两只雨燕在云下急急地穿梭,一只不知道谁丢失的红气球在地上滚着,再滚几步就要落进河里。
很快就会有一场大雨。
这样的夏日,有瓜有果的夏日,再来一场大雨就更完美了。大雨让人心安理得地待在屋子里。将瓜果洗净,摆在面前,泡一杯绿茶,摆在面前,再从书堆里挑一本买了很久又一直没有空读的书,摆在面前。
如果是雷雨,也很好,拔掉屋里所有插头,手机关上,书也不看了—光线太暗,看不见—就在阳台边的藤椅里坐着,看闪电裂开天空,听雷声由远而近滚过屋顶。除了雨声、雷声,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声音—鸟鸣声也没有,它们都躲进树丛里了。
想想我已在人间度过了很多个这样的夏天,真是幸运。想想我此刻仍拥有这样的夏天,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夏日黄昏即景
夏至后天黑得晚,七点钟太阳还没落山。我出门的时候是六点半,黄昏光线最柔和的时候。走到十字畈村口,一片水田里响着突突突的声音,是犁田机在翻耕。此时翻耕水田应该是种晚稻。
很快就看到了鹭群,低空飞着,犁田机开到哪儿,它们飞到哪儿,落在新翻过来的田泥上,又一哄而起地飞开。鹭群毫不在乎犁田机的轰鸣声—犁田机是为它们提供美味大餐的厨师,虽然模样丑陋,怪异,一副坏脾气的样子。
那些藏在泥下的小东西,被翻上来的瞬间一定傻掉了,吓得魂都没有了,想躲又来不及躲,只能听天由命。也有侥幸逃脱的,趁着白鹭飞起来的时候重新钻入泥下—犁田机在水田里横冲直撞,鹭群也就不能长时间停在那里,得迅速地飞开避让,不然就撞在可爱又可怕的家伙身上了。
水田里的场景很热闹,简直像一幕乡野风的舞台剧,而天空的落日霞光就是这舞台的背景。可惜出门时没有带相机,想回去取,又怕来不及,反倒错过了观看这幕黄昏景象。
这个时间南边的天色也很丰富,这丰富是雨后的云层和黄昏的光线营造的—接近山脉的云是墨蓝,略高一些的云是霭蓝、夕雾蓝,然后是青灰、银灰。一层层堆卷,铺陈,色度由深至浅,很有质感。 稻田里是大面积的绿色,泛着淡金光泽。稻田中间有一座白色的房子,此时也是淡金色的。这户人家为什么把房子落在稻田中间呢?孤零零,仿佛故意与村庄保持距离。从我站着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很美的,浑然天地间的美,如果这是一幅油画,白房子显然就是画面的焦点,点睛之笔。
用手机拍摄下稻田里的白房子和南边天空的云层,就在我重新转过身面向落日方向时,目光落在近处的稻田,确切地说,落在稻田中间袅袅飘舞的烟雾上。
冬天下过霜的清晨,在河面经常能看到这烟雾,像身材修长的女子踏波轻舞。只不过冬日河面的烟雾是乳白,而眼前的烟雾是金色的,大约是夕晖映照的缘故吧。
起先看见的只是稻田中间一处,很快发现对面田埂也有,丝丝缕缕。
稻田里怎么会有烟雾?奇怪的是,这烟雾像是有根的,根扎在田间固定的地方,仿佛那地方有一个秘密出口—就像屋顶的烟囱,烟雾就从那里钻出来,不停地钻出来。
想起小时候,夏天乘凉,听奶奶说过看见生魂的事,轻飘飘的一缕,变来变去。火焰低的人才能看见,火焰高的人是看不见的。
奶奶说人肩膀上有两盏火焰,走夜路的时候,不管听到谁喊你都不能回头,一回头火焰就灭了,魂就丢了。
这田里的烟雾也是轻飘飘的一缕,变来变去。某个瞬间,我觉得那说不定就是谁丢失的生魂。
如果真的是生魂,那也是我丢失的。此刻我站在那里,就是一副失魂的样子。我被这金色的烟雾迷住了,作不了声,也舍不得眨眼睛。烟雾不停变幻着形状,一会儿变胖,从中间分开成两缕,接着又绞在一起,扭成麻花,随后又变得细细长长,丝带一样。如果生魂是这样有意思的东西,看见也是难得的幸运,没有什么可怕的。
暮色渐浓,落日就要收走它最后的余晖,天很快将黑下来。天一黑就看不见这灵异场景了,那么我怎么才能确定刚才看见的不是幻觉?
打开手机,我要趁着最后的亮光把看见的拍摄下来。
我拍摄的举动引起路人的注意,不一会,就听到路边有人大叫:看,那田里在冒烟……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能看见这灵异的一幕,别人也能看见。
奇怪,烟是从哪里来的?
地底下冒出的。
叫声又吸引过来几个人,指指点点。
哪里是冒烟,那是虫阵。有路过的农夫说道。
虫阵?
对啊,蠓虫的虫阵,这东西很讨厌,太阳一落山就到处飞。农夫说着就伸手在空中挥舞了一下,驱赶那些飞在他眼前的蠓虫。
惊呼田里冒烟的人没有再作声,似乎有点惭愧—生在乡间的人,居然连这也不知道,大惊小怪的。
我心里也暗暗慚愧,为自己同样的不知,更多的是失落。明白这么迷人的金色烟雾,原来不过是蠓虫在黄昏的聚集、群体狂欢,就仿佛魔法被人揭穿,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兴味索然。
再看那田间飘舞的一缕,依然还是美的,但已失去它迷惑人的魔力了。
遇见一只鸟
清晨走路的时候遇见一只鸟。
我说遇见,是因为我和这只鸟之间有近半分钟的对视,在那半分钟里,我们都站着不动,观察对方。
我没认出那是一只什么鸟。它的体型很小,灰褐羽色,打眼看有点像麻雀,又比麻雀细长一些。
是在去往饶村方向的河边遇见鸟的。我手里拎着篮子,准备采一点野花,装饰我的居所。那只鸟—暂且叫它小灰吧,也在采集,在扬着花穗的芭茅丛里,两只爪子紧紧抓住芭茅秆,嘴里咬着一支芭茅花穗,向上,向下,来回用力地扯动。
当小灰发现我停下来看着它,也停下了动作,歪头看着我,嘴里仍旧衔着那根芭茅花穗,没有松开的意思。芭茅的韧性太强了,看起来很细,折断却不是容易的事。
我和小灰之间只有两米的距离,但我双手垂着,一只手里还提着东西,小灰犹豫了一会,似乎觉得这个人并不那么危险,又扯动起芭茅花穗。从用力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它的执着和迫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
芭茅花蓬松,柔软,对鸟类来说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显然小灰采它是要用来垒巢的。我在路边树上见过鸟巢,搭在树桠之间,结实的碗状,看着就觉得舒服,会有“变成小鸟卧在里面也很不错”的想法。
有人骑着摩托车过来了,见我站在路间,按了两声喇叭。小灰听到喇叭声,扭头看了一眼,接着使劲扯那根要命的芭茅花穗。
那根芭茅花穗最终被小灰扯下,小灰衔着比它身体还要长的花穗,得意地向我扬扬尾巴,刷开翅膀,向远处的树林飞去。
隔日,再次去往饶村路口的河边,经过那片芭茅丛,一只鸟擦过我的肩膀飞过去,落在芭茅丛里。又是小灰。
相同的时间和地点,相同的场景。就像一个梦重复地做了一次。
小灰还是来采芭茅花的。已经过去两天了,它的窝还没筑好吗?
很快就发现,是两只小灰在采芭茅。一只飞来,采下一根,飞走;另一只又飞过来,采一根,飞走。两只鸟穿梭着来去,间隔的时间不过半分钟。很显然,这是两口子,一对齐心协力共建家园的小夫妻。
和前天那只小灰比起来,这对小夫妻采芭茅的速度要快多了,称得上熟练工。
小夫妻俩不仅在采集芭茅的技艺上是熟练工,在数学计算上也是高手,它们的飞行是直线的,缩短了路程,也就节省了体力—这是它们为什么会擦着我的肩膀飞过的原因—我站着的位置,刚好在它们直线往返的航道上。
两只鸟在一起就是比一只鸟的胆子大,我这么近地站着,直愣愣盯着它们,手上还拿着相机(今天是有备而来),它们也不在意,只顾忙着自己的活,好像有什么在催促着它们:快一点,快一点,再不快点就来不及了。
相机的好处不仅是拍摄,还在于能从取景器里更清晰地观看。小灰—暂且还是叫它们小灰吧—腰腹部的羽毛是灰白色的,尾巴和翅膀尖是灰黑色,背部和颈项的羽毛是浅褐,眼睛则完全是黑色,嘴喙短而坚硬,有银灰的金属光泽。 小灰落在芭茅秆子上的样子就像玩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芭茅秆受力后,朝一边垂弯下来,小灰就顺着惯性一个劲地往下滑,滑到底,刚好挨近芭茅花穗,然后扭转身子,歪着脑袋,用嘴喙衔住一根花穗,用力扯断。
小灰筑巢的位置就在马路对面的绿化树上,距离河边芭茅丛大约两三百米。马路两边是稻田,把巢筑在这里,就是把家安在鱼米之乡了。
小灰的中文名叫白腰文鸟—当我把拍下的照片发到朋友圈,诗人淡墨留言说出了它的名号。百度上说白腰文鸟也叫白丽鸟、禾谷、十姊妹、算命鸟、衔珠鸟、观音鸟。原来鸟和植物一样,也是有很多名字的,听起来都很有趣,又有诗意。为什么白腰文鸟也叫算命鸟呢?小时候在街边看到过一种鸟,立在算命先生手背上,能听得懂指令并且会衔算命签,莫非就是此君?在网上搜索查询,果然是。怪不得,它啄芭茅时小脑袋歪来歪去,思考着什么的神情,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很久很久以前,我可是对它深深着迷过的,觉得这就是神鸟,通天地之灵,掌握着人间了不起的秘密。
回来的路上还拍到在水田摆动尾巴的黑水鸡、两只恋爱中的乌鸫、啃食叶子的瓢虫和停在电线杆上若有所待的红嘴蓝雀。它们就生活在我的周围,有时我看不见它们,有时又看见它们无处不在。
当我看见它们无处不在,就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存在—我把自己当成它们当中的一员,这也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
落在肩上的童年
连日雨水,温度回落到初夏。入伏后,清晨空气还是清凉的。
那只大蓝蜻蜓落在我肩上,可能就是为了取暖吧。想到我身上散发的热度能够温暖到它,有种妙不可言的幸福感。
大蓝蜻蜓落在肩上的时候,我正面对一树紫藤站着。紫藤上有新开的花串,深紫红色。花瓣上残留着雨水,使得色泽更为浓艳。
有些诧异,紫藤在夏天也开花吗?
也许这是开两季的紫藤吧,就像一种忍冬,春天开过之后夏天又开。
打开相机拍摄。拍摄时我通常屏住呼吸,耳朵也听不到外界的声响(即便听到也不去留意)。但在拍摄紫藤花时,还是听到空中有翅膀划过的声音,在离我很近的地方,突然静止。
大约过了两秒钟才意识到,可能是一只昆虫落在身上了。转过头,居然看到一只蓝色蜻蜓别在右肩,仿佛上帝的手指摁在那里。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如果是一只蟑螂或臭蝽落在肩上,我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会迅速弹开它们,脸上露出嫌恶的表情。可见我对昆虫还是有下意识的区分,什么是可爱的,什么是不可爱的。这种区分大多来自它们的外形,或者说来自我的偏见。
在我偏见的区分里,蜻蜓显然是可爱这一类的,蝴蝶也是。这两种昆虫落在身上,会让我受宠若惊,就像小时候,暗暗喜欢的男孩子突然向自己示好,心里快乐得开了花,又有不知所措的惶恐。
真是美妙啊,那种只发生于内心隐秘欢喜的美妙,因欢喜而生莫名忐忑的美妙。可惜到了某个年龄,这种美妙感觉就像盛夏草叶上的露珠,蒸发了。
人的成长就是慢慢丧失的过程,丧失敏感、热情、好奇心,丧失欢喜和痛苦的能力,你很难再为什么所动,念兹在兹。好在还有大自然。只要走进大自然,好奇心就会被重新调动起来。与自然的事物接触时,在人群里丧失的种种会被重新唤醒,激活。在大自然里没有老人、中年人,只有孩子。大自然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让走进它的人迅速变成单纯的、很容易就快乐起来的孩子。
那只大蓝蜻蜓在我肩上停留了两分钟。如果我一直那么站着,稻草人一样站着,它可能会停留得更久,直到太阳的光线移过来。
但我还是惊动了它。我的呼吸和轻微的移动(拍照时手臂的移动),让它感觉到这里并不那么安全,压了压翅膀(我能听到压翅膀的声音),飞走了。
很奇妙,蜻蜓那么小,几乎没有分量,当它落在我肩上时,我分明感觉到有什么抓紧了我。而当它飞走之后,我的肩膀忽地一下,空了,仿佛飞走的不是一只蜻蜓,而是一段失而复得的童年时光。
日落时分的静默狂欢
没有人能在日落时分徒手捉到蜻蜓。
在清晨,太阳升起之前,捉蜻蜓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候的蜻蜓很少飞行,三对细足抱着树枝或草叶,翅膀摊开在后背,潮乎乎,挂着细小的露水珠子,眼睛木楞着,也不转动,仿佛还没有睡醒,偶尔飞起来,也不会飞出多远,很快落下,停在那里,仿佛又睡着了。
清晨的蜻蜓大多单独待着,不像黄昏。在黄昏,你看见的蜻蜓就是另一回事了—那么多蜻蜓,成千上万只蜻蜓,飞在你的前面,飞在左边和右边,看似漫不经心,毫无防备,让你觉得只需伸出手,随意往空中一抓就能捉住一只。但你就是捉不到。
其实你并不想捉它们,你就是不服气,心里升起一股子被戏弄的恼羞。蜻蜓慢悠悠地飞在面前,分明就是故意引逗你—来呀,来抓我呀抓我呀!你当然不肯認输,忍不住再一次伸出手,当然还是落空,手里除了空气,什么也没有。蜻蜓那金箔样的翅膀在夕阳中一晃,就变成跳跃的光点,消失在更多涌过来的波光之中。
真奇怪,蜻蜓怎么就不累呢?它们一直不停地飞着,向上,向下,在空中灵活地转弯,还会顿号一样在空中停顿片刻,就是不会降落,不会落到地面歇息一会。更奇妙的是,那么多蜻蜓,一支庞大的蜻蜓军队,在空中密集地飞着,也没有什么交通规则,却不会撞到彼此。它们飞得安静极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一星星声音也没有,如果不是远处有知了的鸣叫声,真让人怀疑这个世界被施了魔法,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摁了静音键。
想起乡间一种迷信的说法:蜻蜓和蝴蝶是冤魂变的。不要捉它们,冤魂变的东西碰不得—小时候不明白村里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蜻蜓和蝴蝶的样子并不吓人,为什么要说它们是冤魂变的。现在似乎有点明白了,这两种昆虫都不会鸣叫,没有办法发出声音,它们是天生的哑巴,即使满世界都是它们飞来飞去的身影,也还是静悄悄的,就算被孩子们捉住,恶作剧地拔掉翅膀,揪去尾巴,也还是静悄悄的,发不出声音。 知了就不一样了。知了恰恰相反。整个夏天,早晨和黄昏,走在田野,眼睛看见的是蜻蜓和蝴蝶,耳朵听见的却是知了的声音。知了的声音总是在那里—夏天的背景音乐,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单调又执着,间或停顿一小会儿,很快又铺陈开来。
这样也好,大自然的安排总是有道理的,如果蜻蜓、蝴蝶也和知了一样,把声音一股脑塞满这个世界,像墙壁一样矗立在空中,那么这个世界就太拥挤,让人没有办法喘息了,只能紧紧塞住耳朵,让自己变成聋子。
太阳落到山顶时,蜻蜓飞得更低,速度也比之前加快了许多。落日时分的静默狂欢。天黑之前的空中盛宴。是的,蜻蜓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集体出动,飞在低空,是在享受它们的盛宴—那同样在落日时分狂欢于田野的蠓虫、蚊子,对蜻蜓来说就是天赐的,得来毫不费工夫的饕餮美味。
火烧云
是前天傍晚看见的火烧云。
在皖南,看见火烧云是常有的事。盛暑天气,一场大雨之后,水汽从地面蒸发升腾到空中,凝聚成云,而此时若刚好是日落时分,那落日就会在翻过山顶之前,将一根火绳往空中一抛,瞬间将云层引燃。
前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到傍晚时收势。出门时,见山间白云倾涌,从山腰漫上山顶。
而山顶之上,有更多饱含湿度的云层在汇聚。
只要不下雨,天黑之前我会和嫂子快走一个小时健身。嫂子的居所离我的居所不远,走十分钟就到了。
走到嫂子居住的小区时,天空的云层已见裂隙,光线从隙间泻下。
预感到将有晚霞。当嫂子问我往哪边走时,我说往北走。北边的视野开阔,有稻田,又有河流,看晚霞最好。
直到走上浦溪河的大桥,天空还是没见动静。西边云层厚积,颜色深暗,只有中间的一条云带是浅绯色,而日头似乎已经落山。
朝北的方向,黄山群峰之上的云层更为可观,似两条白色巨龙在峰峦平行而卧,半隐半现,安详又庄严。
桥下的河水有些浑浊,白天下过大雨的缘故,声音也湍急。每回听到这样的水流声,心就会变得凝重,被一种声势镇住,会想起《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一句话: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
暮蝉的嘶鸣喧响起来了。天色将晚。
就在我准备和嫂子离开大桥往回走时,转身,看见西边的天空,已是另一番场景,仿佛那里有火山正在爆发,不断喷吐着金赤的岩浆。
我向桥对面奔去,桥下的河水也被天空的火焰燃成赤色,声音激烈雄壮,仿佛为配合此时情景而奏的进行曲。
此时的天空色彩极为丰富,层次分明—“火山口”的中心是金红色,之上有一圈虹彩光晕,光晕之上是鱼鳞般发着莹光的云絮。而“火山口”下面的云层则如金色海浪,层层叠叠,既涌动又静止。
稍远一些的散云,有的颜色浅淡,粉红或粉白。有的色度深暗,灰或者黑。
也有一些撞色拼接的云,一半灰黑,一半金红。
简直不能移开视线,也舍不得眨眼,因为这油画般的天空,这些云彩以及它们倒映在河里的色泽,时刻都在变化着。金色变成红色,浅红变成玫红,又变成灵魂之歌般静穆苍凉的乌红。
此时此刻,很想说谢谢。想合起手掌,向着天空,向着落日的方向,感谢那不可知的神向我展示的如此场景。想说,正是因为生命中有这样的时刻,才使人如此留恋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爱这个世界。
山林幽处蝴蝶来
不知道蝴蝶是从哪里飞来的,看见它的时候,它已经落在我的手背,无名指的末端。
那是一只褐色的鹿眼蝶,山林中常见,飞在低处,像一片过早落下的叶子,并不十分醒目。
山林外,光芒如炽。林子里倒清幽得很,一树一树的浓荫,屋顶一样毗连,覆盖。几束光从树隙钻进来,像忍不住好奇,要进林子探秘的孩子。
林子里有很多石头,或堆叠,或独卧,巨大的如倒立之靴,小一些的如石鼓、石桌,陡峭的如断崖,平整光滑的又如床榻,让人想仰面躺上去,摊手摊脚地躺上去。
每一方石头上都覆着青苔,绿茸茸的毡子。光将树叶的影子拓印在上面,清晰得像是烙上去的,风一动,光就跑开了,影子也随之摇晃,明明灭灭。
这些石头是怎么来到这山林里的?地方志上说,这山是黄山的余脉,和黄山的怪石一样,这些石头源于造山运动、冰川洗礼和自然风化。但我更愿意相信,它们是很久很久以前,山神布下的石头阵,或者是山神的后院,是祂所庇护的那些动物们秘密的居所。
每一座山都是自然之神的居所、庙宇。我们走进山里,遇到的树、石头、飞鸟与昆虫,或许就是神的化身。
这样想着的时候,那只褐色的鹿眼蝶出现了,仿佛是为了呼应我脑子里的意念,凌空而至。
我一动不动,连呼吸也屏住了,怕惊飞这只蝴蝶。但它并没有要即刻飞走的意思,而是不由分说地,紧紧抓住我的无名指。
几乎是瞬间,我全身的感觉电流般集中到手背的皮肤上,在无名指,那被蝴蝶抓住的地方。我感受到蝴蝶细足的力度,牢牢地吸附般的力度,感受到它將口器伸进我的毛孔,用力地吮吸,吮吸。
我被这力镇住了。
一同进山的朋友看见了我手背的蝴蝶,走到面前,举起相机,不停按动快门。蝴蝶对靠近它的人和相机置若罔闻,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和防备。
那一刻,我感到与蝴蝶的心意相通。缓慢地抬起手,让手背靠近自己的面部,让蝴蝶与我的目光平行。我甚至想去亲一亲这只蝴蝶,它离我那么近,又如此信任我。
山林里忽然起了风,风将我的头发撩起,裹在脸上。风也吹着这只蝴蝶,将它的翅膀吹向一边,仿佛要努力将它赶走。
这风或许是觉得蝴蝶太糊涂了,竟敢把人当做同类,这是多么危险的事。蝴蝶却更牢地抓住我的手背,圆溜溜的眼睛天真,大胆,又无辜,与我直视着。
我不知道这只蝴蝶在手背上停了多久。当它停在我手背的时候,时间静止了。而当它终于苏醒般飞走,在林子里消失,时间才重新转动起来,现实中的世界也才重新回到我面前。
山林外,阳光更强烈了。知了的声音在树冠之上,清澈,嘹亮,然而又是寂静的。
醒来,听到乌鸫的鸣叫,随后听到起风的声音。已经晴了两天,阳台外的红叶李树叶子晒得发干,风刮在上面声音也是干燥的。
听这风声,就觉得暑天快到了。
不知道刮的可是南风。民间说“五月南风下大雨”,现在农历应该还在五月里。
一个月前,小区外面开了一家小店,卖日用品,也卖水果蔬菜。
这个季节是夏季瓜果的成熟季,小店的水果蔬菜又很新鲜,且是本地种植,自然,我就成了小店的常客。
起初是在晨走回来时顺道买一些,塑料袋装着,拎回来。过了几天,发现厨房里竟然积了一摞塑料袋,再出门就拎一只篮子。
将挑好的瓜果放在电子台秤上,称好了,店主还是习惯用塑料袋装,我忙说不要袋子,放篮子里吧。
去过几次小店后,店主基本摸清我的路数。一进门,店主就说,小她,今天的西红柿不错,是本地的;小她,今天的桃子好吃,脆甜;小她,今天的香瓜很好……
店主不知道怎么称呼我,就叫我小她。
开始的几日,店主以为我是外地人,跟我说普通话,问我是不是老师。我用本地话回答,说我不是老师。之后店主就叫我小她了。
小店的位置是有点偏的,来买东西的人却是不少,早晨七点左右人更多,要排队付款。
前天早晨去买瓜果,刚好碰上购物高峰。有几个店主的熟人,说要赶时间上班,让店主先过秤收钱。店主就接过东西先过秤。一对住在小区的夫妻—是外地退休来度假的,被挤在后面。男人没说什么,女人显然生气了,指责起店主,说明明他们先来的,被挤在后面,以后再也不来小店买东西。
店主忙赔笑脸:哎呀,都是村里熟人,赶着上班,不好意思呀。
今天进小店,居然看见丑瓜。
侄子前几天就说想吃丑瓜。他妈妈去菜市场找,没找到,倒让我在这小店碰上。总共三只丑瓜,买了两只,接着挑了七八只本地西红柿。
我对这个季节的西红柿没有抵抗力,捧在手上,闻着气味就很幸福。西红柿的气味,对我来说就是童年夏天的味道。只要闻到这气味,就能把我送回童年的夏日时光。
人的记忆真是太固执,童年留下的印记,一生都在那里。幸福的,悲伤的,快乐的,孤独的,恐惧的。你以为早就淡忘了,可一种气味,一个场景,一段音乐,就能将你唤回去。有时在白天,有时在夜晚的梦境。
西红柿在我童年留下的,就是和幸福有关的记忆。五岁的时候,跟母亲在偏僻的山村学校里种过它。后来长大了一点,又跟父亲在自家屋后的菜园种过它。
有两年暑假,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拎着菜篮去地里摘西红柿。不知道还有什么蔬菜像西红柿那样殷勤,每次都将我的篮子装得满满的。采摘的快樂充盈着我,当然还有吃的快乐。采摘时,我会先挑一只最大的,在衣服上蹭两下,送到嘴边。熟透的西红柿汁水很多,不能一口啃下去,那样会溅得脸上衣服上到处都是汁水。要先在西红柿顶部咬一个小小的口子,把嘴巴贴上去,吮吸,将里面的汁水吸得差不多了,再吃它的果肉。
暑假快过完,菜园里的西红柿也变得稀少起来,终于一只也没有了,禾子倒伏在地上了,像耗尽了能量苍老疲惫的人。而我,在经过了这个夏天后又长高了一大截。
今早还买了桃子。这个季节的桃子也是难以抵抗的,水蜜桃也好,脆桃也好,只要是刚摘下来的,看见了,就让人走不动路。
起先并不想买桃子—我的篮子已经装满了,除了丑瓜、西红柿,还有三根顶花带刺的黄瓜。
桃子怎么卖?绕着桃子走了两圈,还是忍不住问店主。
五块,店主说,这桃子好啊,今早刚摘的,你买一只尝尝。
店主看出我的犹豫,又看了看我手上的篮子,没建议我多买。
好吧,那就买一只。可是一蹲下来,就觉得每只桃子都好,拿了这只又拿那只,舍不得放下。
拎了篮子出小店门,风比之前猛了一些,几乎要将我的帽子掀飞。摁住帽顶,仰头看,天色比早起时暗沉了,云被风压得很低,有两只雨燕在云下急急地穿梭,一只不知道谁丢失的红气球在地上滚着,再滚几步就要落进河里。
很快就会有一场大雨。
这样的夏日,有瓜有果的夏日,再来一场大雨就更完美了。大雨让人心安理得地待在屋子里。将瓜果洗净,摆在面前,泡一杯绿茶,摆在面前,再从书堆里挑一本买了很久又一直没有空读的书,摆在面前。
如果是雷雨,也很好,拔掉屋里所有插头,手机关上,书也不看了—光线太暗,看不见—就在阳台边的藤椅里坐着,看闪电裂开天空,听雷声由远而近滚过屋顶。除了雨声、雷声,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声音—鸟鸣声也没有,它们都躲进树丛里了。
想想我已在人间度过了很多个这样的夏天,真是幸运。想想我此刻仍拥有这样的夏天,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夏日黄昏即景
夏至后天黑得晚,七点钟太阳还没落山。我出门的时候是六点半,黄昏光线最柔和的时候。走到十字畈村口,一片水田里响着突突突的声音,是犁田机在翻耕。此时翻耕水田应该是种晚稻。
很快就看到了鹭群,低空飞着,犁田机开到哪儿,它们飞到哪儿,落在新翻过来的田泥上,又一哄而起地飞开。鹭群毫不在乎犁田机的轰鸣声—犁田机是为它们提供美味大餐的厨师,虽然模样丑陋,怪异,一副坏脾气的样子。
那些藏在泥下的小东西,被翻上来的瞬间一定傻掉了,吓得魂都没有了,想躲又来不及躲,只能听天由命。也有侥幸逃脱的,趁着白鹭飞起来的时候重新钻入泥下—犁田机在水田里横冲直撞,鹭群也就不能长时间停在那里,得迅速地飞开避让,不然就撞在可爱又可怕的家伙身上了。
水田里的场景很热闹,简直像一幕乡野风的舞台剧,而天空的落日霞光就是这舞台的背景。可惜出门时没有带相机,想回去取,又怕来不及,反倒错过了观看这幕黄昏景象。
这个时间南边的天色也很丰富,这丰富是雨后的云层和黄昏的光线营造的—接近山脉的云是墨蓝,略高一些的云是霭蓝、夕雾蓝,然后是青灰、银灰。一层层堆卷,铺陈,色度由深至浅,很有质感。 稻田里是大面积的绿色,泛着淡金光泽。稻田中间有一座白色的房子,此时也是淡金色的。这户人家为什么把房子落在稻田中间呢?孤零零,仿佛故意与村庄保持距离。从我站着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很美的,浑然天地间的美,如果这是一幅油画,白房子显然就是画面的焦点,点睛之笔。
用手机拍摄下稻田里的白房子和南边天空的云层,就在我重新转过身面向落日方向时,目光落在近处的稻田,确切地说,落在稻田中间袅袅飘舞的烟雾上。
冬天下过霜的清晨,在河面经常能看到这烟雾,像身材修长的女子踏波轻舞。只不过冬日河面的烟雾是乳白,而眼前的烟雾是金色的,大约是夕晖映照的缘故吧。
起先看见的只是稻田中间一处,很快发现对面田埂也有,丝丝缕缕。
稻田里怎么会有烟雾?奇怪的是,这烟雾像是有根的,根扎在田间固定的地方,仿佛那地方有一个秘密出口—就像屋顶的烟囱,烟雾就从那里钻出来,不停地钻出来。
想起小时候,夏天乘凉,听奶奶说过看见生魂的事,轻飘飘的一缕,变来变去。火焰低的人才能看见,火焰高的人是看不见的。
奶奶说人肩膀上有两盏火焰,走夜路的时候,不管听到谁喊你都不能回头,一回头火焰就灭了,魂就丢了。
这田里的烟雾也是轻飘飘的一缕,变来变去。某个瞬间,我觉得那说不定就是谁丢失的生魂。
如果真的是生魂,那也是我丢失的。此刻我站在那里,就是一副失魂的样子。我被这金色的烟雾迷住了,作不了声,也舍不得眨眼睛。烟雾不停变幻着形状,一会儿变胖,从中间分开成两缕,接着又绞在一起,扭成麻花,随后又变得细细长长,丝带一样。如果生魂是这样有意思的东西,看见也是难得的幸运,没有什么可怕的。
暮色渐浓,落日就要收走它最后的余晖,天很快将黑下来。天一黑就看不见这灵异场景了,那么我怎么才能确定刚才看见的不是幻觉?
打开手机,我要趁着最后的亮光把看见的拍摄下来。
我拍摄的举动引起路人的注意,不一会,就听到路边有人大叫:看,那田里在冒烟……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能看见这灵异的一幕,别人也能看见。
奇怪,烟是从哪里来的?
地底下冒出的。
叫声又吸引过来几个人,指指点点。
哪里是冒烟,那是虫阵。有路过的农夫说道。
虫阵?
对啊,蠓虫的虫阵,这东西很讨厌,太阳一落山就到处飞。农夫说着就伸手在空中挥舞了一下,驱赶那些飞在他眼前的蠓虫。
惊呼田里冒烟的人没有再作声,似乎有点惭愧—生在乡间的人,居然连这也不知道,大惊小怪的。
我心里也暗暗慚愧,为自己同样的不知,更多的是失落。明白这么迷人的金色烟雾,原来不过是蠓虫在黄昏的聚集、群体狂欢,就仿佛魔法被人揭穿,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兴味索然。
再看那田间飘舞的一缕,依然还是美的,但已失去它迷惑人的魔力了。
遇见一只鸟
清晨走路的时候遇见一只鸟。
我说遇见,是因为我和这只鸟之间有近半分钟的对视,在那半分钟里,我们都站着不动,观察对方。
我没认出那是一只什么鸟。它的体型很小,灰褐羽色,打眼看有点像麻雀,又比麻雀细长一些。
是在去往饶村方向的河边遇见鸟的。我手里拎着篮子,准备采一点野花,装饰我的居所。那只鸟—暂且叫它小灰吧,也在采集,在扬着花穗的芭茅丛里,两只爪子紧紧抓住芭茅秆,嘴里咬着一支芭茅花穗,向上,向下,来回用力地扯动。
当小灰发现我停下来看着它,也停下了动作,歪头看着我,嘴里仍旧衔着那根芭茅花穗,没有松开的意思。芭茅的韧性太强了,看起来很细,折断却不是容易的事。
我和小灰之间只有两米的距离,但我双手垂着,一只手里还提着东西,小灰犹豫了一会,似乎觉得这个人并不那么危险,又扯动起芭茅花穗。从用力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它的执着和迫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
芭茅花蓬松,柔软,对鸟类来说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显然小灰采它是要用来垒巢的。我在路边树上见过鸟巢,搭在树桠之间,结实的碗状,看着就觉得舒服,会有“变成小鸟卧在里面也很不错”的想法。
有人骑着摩托车过来了,见我站在路间,按了两声喇叭。小灰听到喇叭声,扭头看了一眼,接着使劲扯那根要命的芭茅花穗。
那根芭茅花穗最终被小灰扯下,小灰衔着比它身体还要长的花穗,得意地向我扬扬尾巴,刷开翅膀,向远处的树林飞去。
隔日,再次去往饶村路口的河边,经过那片芭茅丛,一只鸟擦过我的肩膀飞过去,落在芭茅丛里。又是小灰。
相同的时间和地点,相同的场景。就像一个梦重复地做了一次。
小灰还是来采芭茅花的。已经过去两天了,它的窝还没筑好吗?
很快就发现,是两只小灰在采芭茅。一只飞来,采下一根,飞走;另一只又飞过来,采一根,飞走。两只鸟穿梭着来去,间隔的时间不过半分钟。很显然,这是两口子,一对齐心协力共建家园的小夫妻。
和前天那只小灰比起来,这对小夫妻采芭茅的速度要快多了,称得上熟练工。
小夫妻俩不仅在采集芭茅的技艺上是熟练工,在数学计算上也是高手,它们的飞行是直线的,缩短了路程,也就节省了体力—这是它们为什么会擦着我的肩膀飞过的原因—我站着的位置,刚好在它们直线往返的航道上。
两只鸟在一起就是比一只鸟的胆子大,我这么近地站着,直愣愣盯着它们,手上还拿着相机(今天是有备而来),它们也不在意,只顾忙着自己的活,好像有什么在催促着它们:快一点,快一点,再不快点就来不及了。
相机的好处不仅是拍摄,还在于能从取景器里更清晰地观看。小灰—暂且还是叫它们小灰吧—腰腹部的羽毛是灰白色的,尾巴和翅膀尖是灰黑色,背部和颈项的羽毛是浅褐,眼睛则完全是黑色,嘴喙短而坚硬,有银灰的金属光泽。 小灰落在芭茅秆子上的样子就像玩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芭茅秆受力后,朝一边垂弯下来,小灰就顺着惯性一个劲地往下滑,滑到底,刚好挨近芭茅花穗,然后扭转身子,歪着脑袋,用嘴喙衔住一根花穗,用力扯断。
小灰筑巢的位置就在马路对面的绿化树上,距离河边芭茅丛大约两三百米。马路两边是稻田,把巢筑在这里,就是把家安在鱼米之乡了。
小灰的中文名叫白腰文鸟—当我把拍下的照片发到朋友圈,诗人淡墨留言说出了它的名号。百度上说白腰文鸟也叫白丽鸟、禾谷、十姊妹、算命鸟、衔珠鸟、观音鸟。原来鸟和植物一样,也是有很多名字的,听起来都很有趣,又有诗意。为什么白腰文鸟也叫算命鸟呢?小时候在街边看到过一种鸟,立在算命先生手背上,能听得懂指令并且会衔算命签,莫非就是此君?在网上搜索查询,果然是。怪不得,它啄芭茅时小脑袋歪来歪去,思考着什么的神情,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很久很久以前,我可是对它深深着迷过的,觉得这就是神鸟,通天地之灵,掌握着人间了不起的秘密。
回来的路上还拍到在水田摆动尾巴的黑水鸡、两只恋爱中的乌鸫、啃食叶子的瓢虫和停在电线杆上若有所待的红嘴蓝雀。它们就生活在我的周围,有时我看不见它们,有时又看见它们无处不在。
当我看见它们无处不在,就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存在—我把自己当成它们当中的一员,这也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
落在肩上的童年
连日雨水,温度回落到初夏。入伏后,清晨空气还是清凉的。
那只大蓝蜻蜓落在我肩上,可能就是为了取暖吧。想到我身上散发的热度能够温暖到它,有种妙不可言的幸福感。
大蓝蜻蜓落在肩上的时候,我正面对一树紫藤站着。紫藤上有新开的花串,深紫红色。花瓣上残留着雨水,使得色泽更为浓艳。
有些诧异,紫藤在夏天也开花吗?
也许这是开两季的紫藤吧,就像一种忍冬,春天开过之后夏天又开。
打开相机拍摄。拍摄时我通常屏住呼吸,耳朵也听不到外界的声响(即便听到也不去留意)。但在拍摄紫藤花时,还是听到空中有翅膀划过的声音,在离我很近的地方,突然静止。
大约过了两秒钟才意识到,可能是一只昆虫落在身上了。转过头,居然看到一只蓝色蜻蜓别在右肩,仿佛上帝的手指摁在那里。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如果是一只蟑螂或臭蝽落在肩上,我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会迅速弹开它们,脸上露出嫌恶的表情。可见我对昆虫还是有下意识的区分,什么是可爱的,什么是不可爱的。这种区分大多来自它们的外形,或者说来自我的偏见。
在我偏见的区分里,蜻蜓显然是可爱这一类的,蝴蝶也是。这两种昆虫落在身上,会让我受宠若惊,就像小时候,暗暗喜欢的男孩子突然向自己示好,心里快乐得开了花,又有不知所措的惶恐。
真是美妙啊,那种只发生于内心隐秘欢喜的美妙,因欢喜而生莫名忐忑的美妙。可惜到了某个年龄,这种美妙感觉就像盛夏草叶上的露珠,蒸发了。
人的成长就是慢慢丧失的过程,丧失敏感、热情、好奇心,丧失欢喜和痛苦的能力,你很难再为什么所动,念兹在兹。好在还有大自然。只要走进大自然,好奇心就会被重新调动起来。与自然的事物接触时,在人群里丧失的种种会被重新唤醒,激活。在大自然里没有老人、中年人,只有孩子。大自然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让走进它的人迅速变成单纯的、很容易就快乐起来的孩子。
那只大蓝蜻蜓在我肩上停留了两分钟。如果我一直那么站着,稻草人一样站着,它可能会停留得更久,直到太阳的光线移过来。
但我还是惊动了它。我的呼吸和轻微的移动(拍照时手臂的移动),让它感觉到这里并不那么安全,压了压翅膀(我能听到压翅膀的声音),飞走了。
很奇妙,蜻蜓那么小,几乎没有分量,当它落在我肩上时,我分明感觉到有什么抓紧了我。而当它飞走之后,我的肩膀忽地一下,空了,仿佛飞走的不是一只蜻蜓,而是一段失而复得的童年时光。
日落时分的静默狂欢
没有人能在日落时分徒手捉到蜻蜓。
在清晨,太阳升起之前,捉蜻蜓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候的蜻蜓很少飞行,三对细足抱着树枝或草叶,翅膀摊开在后背,潮乎乎,挂着细小的露水珠子,眼睛木楞着,也不转动,仿佛还没有睡醒,偶尔飞起来,也不会飞出多远,很快落下,停在那里,仿佛又睡着了。
清晨的蜻蜓大多单独待着,不像黄昏。在黄昏,你看见的蜻蜓就是另一回事了—那么多蜻蜓,成千上万只蜻蜓,飞在你的前面,飞在左边和右边,看似漫不经心,毫无防备,让你觉得只需伸出手,随意往空中一抓就能捉住一只。但你就是捉不到。
其实你并不想捉它们,你就是不服气,心里升起一股子被戏弄的恼羞。蜻蜓慢悠悠地飞在面前,分明就是故意引逗你—来呀,来抓我呀抓我呀!你当然不肯認输,忍不住再一次伸出手,当然还是落空,手里除了空气,什么也没有。蜻蜓那金箔样的翅膀在夕阳中一晃,就变成跳跃的光点,消失在更多涌过来的波光之中。
真奇怪,蜻蜓怎么就不累呢?它们一直不停地飞着,向上,向下,在空中灵活地转弯,还会顿号一样在空中停顿片刻,就是不会降落,不会落到地面歇息一会。更奇妙的是,那么多蜻蜓,一支庞大的蜻蜓军队,在空中密集地飞着,也没有什么交通规则,却不会撞到彼此。它们飞得安静极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一星星声音也没有,如果不是远处有知了的鸣叫声,真让人怀疑这个世界被施了魔法,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摁了静音键。
想起乡间一种迷信的说法:蜻蜓和蝴蝶是冤魂变的。不要捉它们,冤魂变的东西碰不得—小时候不明白村里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蜻蜓和蝴蝶的样子并不吓人,为什么要说它们是冤魂变的。现在似乎有点明白了,这两种昆虫都不会鸣叫,没有办法发出声音,它们是天生的哑巴,即使满世界都是它们飞来飞去的身影,也还是静悄悄的,就算被孩子们捉住,恶作剧地拔掉翅膀,揪去尾巴,也还是静悄悄的,发不出声音。 知了就不一样了。知了恰恰相反。整个夏天,早晨和黄昏,走在田野,眼睛看见的是蜻蜓和蝴蝶,耳朵听见的却是知了的声音。知了的声音总是在那里—夏天的背景音乐,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单调又执着,间或停顿一小会儿,很快又铺陈开来。
这样也好,大自然的安排总是有道理的,如果蜻蜓、蝴蝶也和知了一样,把声音一股脑塞满这个世界,像墙壁一样矗立在空中,那么这个世界就太拥挤,让人没有办法喘息了,只能紧紧塞住耳朵,让自己变成聋子。
太阳落到山顶时,蜻蜓飞得更低,速度也比之前加快了许多。落日时分的静默狂欢。天黑之前的空中盛宴。是的,蜻蜓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集体出动,飞在低空,是在享受它们的盛宴—那同样在落日时分狂欢于田野的蠓虫、蚊子,对蜻蜓来说就是天赐的,得来毫不费工夫的饕餮美味。
火烧云
是前天傍晚看见的火烧云。
在皖南,看见火烧云是常有的事。盛暑天气,一场大雨之后,水汽从地面蒸发升腾到空中,凝聚成云,而此时若刚好是日落时分,那落日就会在翻过山顶之前,将一根火绳往空中一抛,瞬间将云层引燃。
前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到傍晚时收势。出门时,见山间白云倾涌,从山腰漫上山顶。
而山顶之上,有更多饱含湿度的云层在汇聚。
只要不下雨,天黑之前我会和嫂子快走一个小时健身。嫂子的居所离我的居所不远,走十分钟就到了。
走到嫂子居住的小区时,天空的云层已见裂隙,光线从隙间泻下。
预感到将有晚霞。当嫂子问我往哪边走时,我说往北走。北边的视野开阔,有稻田,又有河流,看晚霞最好。
直到走上浦溪河的大桥,天空还是没见动静。西边云层厚积,颜色深暗,只有中间的一条云带是浅绯色,而日头似乎已经落山。
朝北的方向,黄山群峰之上的云层更为可观,似两条白色巨龙在峰峦平行而卧,半隐半现,安详又庄严。
桥下的河水有些浑浊,白天下过大雨的缘故,声音也湍急。每回听到这样的水流声,心就会变得凝重,被一种声势镇住,会想起《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一句话: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
暮蝉的嘶鸣喧响起来了。天色将晚。
就在我准备和嫂子离开大桥往回走时,转身,看见西边的天空,已是另一番场景,仿佛那里有火山正在爆发,不断喷吐着金赤的岩浆。
我向桥对面奔去,桥下的河水也被天空的火焰燃成赤色,声音激烈雄壮,仿佛为配合此时情景而奏的进行曲。
此时的天空色彩极为丰富,层次分明—“火山口”的中心是金红色,之上有一圈虹彩光晕,光晕之上是鱼鳞般发着莹光的云絮。而“火山口”下面的云层则如金色海浪,层层叠叠,既涌动又静止。
稍远一些的散云,有的颜色浅淡,粉红或粉白。有的色度深暗,灰或者黑。
也有一些撞色拼接的云,一半灰黑,一半金红。
简直不能移开视线,也舍不得眨眼,因为这油画般的天空,这些云彩以及它们倒映在河里的色泽,时刻都在变化着。金色变成红色,浅红变成玫红,又变成灵魂之歌般静穆苍凉的乌红。
此时此刻,很想说谢谢。想合起手掌,向着天空,向着落日的方向,感谢那不可知的神向我展示的如此场景。想说,正是因为生命中有这样的时刻,才使人如此留恋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爱这个世界。
山林幽处蝴蝶来
不知道蝴蝶是从哪里飞来的,看见它的时候,它已经落在我的手背,无名指的末端。
那是一只褐色的鹿眼蝶,山林中常见,飞在低处,像一片过早落下的叶子,并不十分醒目。
山林外,光芒如炽。林子里倒清幽得很,一树一树的浓荫,屋顶一样毗连,覆盖。几束光从树隙钻进来,像忍不住好奇,要进林子探秘的孩子。
林子里有很多石头,或堆叠,或独卧,巨大的如倒立之靴,小一些的如石鼓、石桌,陡峭的如断崖,平整光滑的又如床榻,让人想仰面躺上去,摊手摊脚地躺上去。
每一方石头上都覆着青苔,绿茸茸的毡子。光将树叶的影子拓印在上面,清晰得像是烙上去的,风一动,光就跑开了,影子也随之摇晃,明明灭灭。
这些石头是怎么来到这山林里的?地方志上说,这山是黄山的余脉,和黄山的怪石一样,这些石头源于造山运动、冰川洗礼和自然风化。但我更愿意相信,它们是很久很久以前,山神布下的石头阵,或者是山神的后院,是祂所庇护的那些动物们秘密的居所。
每一座山都是自然之神的居所、庙宇。我们走进山里,遇到的树、石头、飞鸟与昆虫,或许就是神的化身。
这样想着的时候,那只褐色的鹿眼蝶出现了,仿佛是为了呼应我脑子里的意念,凌空而至。
我一动不动,连呼吸也屏住了,怕惊飞这只蝴蝶。但它并没有要即刻飞走的意思,而是不由分说地,紧紧抓住我的无名指。
几乎是瞬间,我全身的感觉电流般集中到手背的皮肤上,在无名指,那被蝴蝶抓住的地方。我感受到蝴蝶细足的力度,牢牢地吸附般的力度,感受到它將口器伸进我的毛孔,用力地吮吸,吮吸。
我被这力镇住了。
一同进山的朋友看见了我手背的蝴蝶,走到面前,举起相机,不停按动快门。蝴蝶对靠近它的人和相机置若罔闻,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和防备。
那一刻,我感到与蝴蝶的心意相通。缓慢地抬起手,让手背靠近自己的面部,让蝴蝶与我的目光平行。我甚至想去亲一亲这只蝴蝶,它离我那么近,又如此信任我。
山林里忽然起了风,风将我的头发撩起,裹在脸上。风也吹着这只蝴蝶,将它的翅膀吹向一边,仿佛要努力将它赶走。
这风或许是觉得蝴蝶太糊涂了,竟敢把人当做同类,这是多么危险的事。蝴蝶却更牢地抓住我的手背,圆溜溜的眼睛天真,大胆,又无辜,与我直视着。
我不知道这只蝴蝶在手背上停了多久。当它停在我手背的时候,时间静止了。而当它终于苏醒般飞走,在林子里消失,时间才重新转动起来,现实中的世界也才重新回到我面前。
山林外,阳光更强烈了。知了的声音在树冠之上,清澈,嘹亮,然而又是寂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