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翻译在翻译领域中占有很大比重,它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翻译,对译者有更高的要求。文学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文学文本,其次它还是一种翻译活动。由此可见,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译者素养外,还应当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指的就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类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与非文学翻译不同,它更具文学性,对译者的文学素养要求更高。如我们所知,文学作品是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能够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所以,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要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表现力,要深刻理解原作,还要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并用具有文学性语言将其传达给读者,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正如罗新璋所说,“文学翻译固然是翻译,但不应忘记文学。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自然也该是一种艺术实践。文学语言,不仅具有语义信息传达功能,更具有审美价值创造功能”。
二、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责任
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对原作、原作者乃至自己负责,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
1.译者必须要对原作、原作者乃至自己负责。众所周知,翻译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不仅构建原作形象,原作者形象,同时也参与译者形象的构建。因为对于大多数不懂外语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把译文文本当作原文文本来读。他们对原作、原作者的认识直接来源于译作。若原作一般,译者优秀,那么译者则可以通过翻译过程来美化原作;如若原作优秀,译者能力差,则会破原作,降低原作的艺术水准和文学性,从而给读者树立原作、原作者不好的形象,同样影响优秀译者形象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举足轻重。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只有时刻秉持对原作、原作者负责的态度,才能使译本具有文学性,才能准确再现原作者的形象。
2.译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翻译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十分清楚的,他们通常会引导社会舆论。如小说《黑奴吁天录》曾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增强了人民的民族危机意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收到友人寄去的《黑奴吁天录》一书,一口气读完后,在给友人的回信中曾说“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译者所译之本在社会上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因而对于文学文本的译者而言,其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原作的隐含意和可能会对目标读者造成的社会影响考虑在内,才能使译本更好地发挥影响作用。
3.譯者必须要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有的译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或不负责任地胡译乱译,或明不知强以为知,不懂装懂,不考证,不查实,提笔就译,不管其符不符合文学的表达形式,是不是一篇合格的文学译作。这些都是译者缺乏道德责任感的表现。
三、文学翻译中译者不同身份下应具备的能力
1.译者的读者身份。译者必须同所有其他原语文本的读者一样,对该文本做出全面的、深刻的反映,这是保证译入语在各方面接近原语文本的一个先决条件。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直接接触到的是外语文本,译者的外语水平如何,对于译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外语水平不高极易出现对原文信息理解不深不透,或者只理解表面含义,而对深层隐晦的寓意不了解,甚至可能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
2.译者的作者身份。文学翻译采用的是文学艺术手段,带有主体性、创造性。文学作品使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具有能够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因此,作为文学翻译的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外,还有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作家的语言感觉,作家的文字表达能力,作家的洞察了和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原作,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于原作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无疑地再现出来,把原作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艺术意境表达出来。
3.译者的创造者身份。译者必须具有综合考量能力。文学翻译既受原文本的束缚又富于创造性,其要旨在于要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原文的内容涵义与文化精神。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但要考虑篇章词句和狭义的上下文的联系,而且还要考虑本时代、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需要,考虑作品的风格和具体历史环境,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意图和总的艺术风格。只有当译者能够尽量保持与原作者同样的创作心态,又能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原作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进行在创作时,才能翻译出与原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好译本。
四、结论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译者,不仅要具有同非文学译者一样的基本素质,还要有相当的文学素养,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秉持对自己负责,对原作以及原作者负责的态度,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多下功夫,使译本在准确表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更具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罗新璋.“似”与“等”[J].世界文学,1990(2).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封宗信.文学语篇的多重结构与译者的多重角色[J].中国翻译, 2003(3).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指的就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类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与非文学翻译不同,它更具文学性,对译者的文学素养要求更高。如我们所知,文学作品是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能够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所以,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要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表现力,要深刻理解原作,还要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并用具有文学性语言将其传达给读者,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正如罗新璋所说,“文学翻译固然是翻译,但不应忘记文学。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自然也该是一种艺术实践。文学语言,不仅具有语义信息传达功能,更具有审美价值创造功能”。
二、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责任
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对原作、原作者乃至自己负责,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
1.译者必须要对原作、原作者乃至自己负责。众所周知,翻译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不仅构建原作形象,原作者形象,同时也参与译者形象的构建。因为对于大多数不懂外语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把译文文本当作原文文本来读。他们对原作、原作者的认识直接来源于译作。若原作一般,译者优秀,那么译者则可以通过翻译过程来美化原作;如若原作优秀,译者能力差,则会破原作,降低原作的艺术水准和文学性,从而给读者树立原作、原作者不好的形象,同样影响优秀译者形象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举足轻重。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只有时刻秉持对原作、原作者负责的态度,才能使译本具有文学性,才能准确再现原作者的形象。
2.译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翻译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十分清楚的,他们通常会引导社会舆论。如小说《黑奴吁天录》曾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增强了人民的民族危机意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收到友人寄去的《黑奴吁天录》一书,一口气读完后,在给友人的回信中曾说“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译者所译之本在社会上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因而对于文学文本的译者而言,其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原作的隐含意和可能会对目标读者造成的社会影响考虑在内,才能使译本更好地发挥影响作用。
3.譯者必须要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有的译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或不负责任地胡译乱译,或明不知强以为知,不懂装懂,不考证,不查实,提笔就译,不管其符不符合文学的表达形式,是不是一篇合格的文学译作。这些都是译者缺乏道德责任感的表现。
三、文学翻译中译者不同身份下应具备的能力
1.译者的读者身份。译者必须同所有其他原语文本的读者一样,对该文本做出全面的、深刻的反映,这是保证译入语在各方面接近原语文本的一个先决条件。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直接接触到的是外语文本,译者的外语水平如何,对于译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外语水平不高极易出现对原文信息理解不深不透,或者只理解表面含义,而对深层隐晦的寓意不了解,甚至可能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
2.译者的作者身份。文学翻译采用的是文学艺术手段,带有主体性、创造性。文学作品使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具有能够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因此,作为文学翻译的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外,还有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作家的语言感觉,作家的文字表达能力,作家的洞察了和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原作,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于原作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无疑地再现出来,把原作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艺术意境表达出来。
3.译者的创造者身份。译者必须具有综合考量能力。文学翻译既受原文本的束缚又富于创造性,其要旨在于要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原文的内容涵义与文化精神。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但要考虑篇章词句和狭义的上下文的联系,而且还要考虑本时代、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需要,考虑作品的风格和具体历史环境,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意图和总的艺术风格。只有当译者能够尽量保持与原作者同样的创作心态,又能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原作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进行在创作时,才能翻译出与原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好译本。
四、结论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译者,不仅要具有同非文学译者一样的基本素质,还要有相当的文学素养,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秉持对自己负责,对原作以及原作者负责的态度,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多下功夫,使译本在准确表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更具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罗新璋.“似”与“等”[J].世界文学,1990(2).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封宗信.文学语篇的多重结构与译者的多重角色[J].中国翻译, 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