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贫穷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些老师和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太享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吃苦。他们信奉“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给孩子“吃苦教育”,比如家里有洗衣机也坚持让孩子手洗衣服,让孩子在冷风中徒步,洗冷水澡……有人说,这样刻意安排的“吃苦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达到想要的目的;也有人说,艰苦的条件能让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问题需要靠自己解决,这样孩子才会更珍惜当下,更努力,更自立。你怎么看呢?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吃苦呢?
教育孩子无关吃苦
解金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学高二)
早在先秦时期,古圣先贤就意识到苦境磨砺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告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自此以后,“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垮少伟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这不仅具有合理的逻辑推断,也有大量的事例可资佐证。
毋庸置疑,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苦难出人才”的阶段。毕竟,物质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如果我们再教条地理解和接受古人所谓的“吃苦教育”,未免有些偏激。
难道我们只能通过家长们刻意安排的苦难才能体会生活的不易?准道我们只能通过“不给零花钱”才能认识到做人要节俭的道理?好像在家长眼中,让孩子们成长的方法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吃老一辈人所吃过的苦。曾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人总以为自己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京摇西晃。”我认为,在同一个地方叱同一种苦,其实是种愚蠢行为。
时过境迁,刻意安排的“吃苦教育”背后折射的是一种狭隘的教育思维。经历苦难不是人人都追求的,体验苦难也从来不是什么美德,时时让自己身处贫穷境地面想方设法地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才是极大的痛告。
我们更需要吃精神上的苦
王孟琴(山东省博兴县第三中学高一)
读到这个话題,我立马想到了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要忆苦思甜,也不用这么大动干戈吧?!
当然,艰苦的条件能让我们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问题需要靠自己解决,能够培养我们成功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所以,苦我们还是有必要去吃。努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格,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在物质富是的今天,我们也不是什么苦都要叱。
对于吃苦,我的态度是要为了锻炼自己面吃苦,而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父母逼孩手洗冷水澡就像相声里的朱元璋逼满朝大臣喝“珍珠翡翠白玉汤”,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另外,吃苦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孩手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学会照顾好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我们也可以培养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养成适应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
今天,我们应该吃的不是物质上的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苦。网上很火的随州二中王桂兰校长的“怕吃苦, 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的讲话和马云《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的励志演讲,都强调吃苦精神的重要性,我深以为然。
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化成我们的血和肉
钟光泰(重庆市清华中学校高一)
《名贤集》里说:“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对于生在寒门的孩子来说,无论是摇着轮椅上北大的郭晖,还是带上母亲读清华的魏祥,从来都是向着苦成长的。正是他们吃着常人难以吃下的苦,才尝到了梦想最终实现的甜,并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苦不必刻意去吃,但也有必要体验。体验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忘初心”。我们朝着小康之路一路走来,不应该忘记来时的路。正是在来的路上,先辈们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吃苦教育”可以是重走长征路,可以是靠着三十元在陌生城市生活一周,这样的历炼锻炼了我们吃苦的精神,磨炼了我们克服艰苦条件的毅力。而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化成我们的血和肉,让我们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艰苦奋斗并不意味着节衣缩食
余媛媛(江苏省淮北中学雨凝文学社)
艰苦奋斗并不意味着节衣缩食,也不是让孩子做一些受苦受累或摧残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比如让孩手洗冷水澡,在冷风中行走等。
拿“让孩手洗冷水澡”来说,如果是在夏天,偶尔洗一两次冷水澡是没有关系的,但如果是在冬天,我想有些孩手的身体是会受不了的,可能会感冒或引发其他病症。同样,“在冷风中行走”也是不行的。
”冷水澡”和“冷风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培养孩手的毅力。但其中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且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孩子无关吃苦
解金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学高二)
早在先秦时期,古圣先贤就意识到苦境磨砺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告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自此以后,“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垮少伟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这不仅具有合理的逻辑推断,也有大量的事例可资佐证。
毋庸置疑,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苦难出人才”的阶段。毕竟,物质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如果我们再教条地理解和接受古人所谓的“吃苦教育”,未免有些偏激。
难道我们只能通过家长们刻意安排的苦难才能体会生活的不易?准道我们只能通过“不给零花钱”才能认识到做人要节俭的道理?好像在家长眼中,让孩子们成长的方法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吃老一辈人所吃过的苦。曾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人总以为自己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京摇西晃。”我认为,在同一个地方叱同一种苦,其实是种愚蠢行为。
时过境迁,刻意安排的“吃苦教育”背后折射的是一种狭隘的教育思维。经历苦难不是人人都追求的,体验苦难也从来不是什么美德,时时让自己身处贫穷境地面想方设法地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才是极大的痛告。
我们更需要吃精神上的苦
王孟琴(山东省博兴县第三中学高一)
读到这个话題,我立马想到了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要忆苦思甜,也不用这么大动干戈吧?!
当然,艰苦的条件能让我们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问题需要靠自己解决,能够培养我们成功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所以,苦我们还是有必要去吃。努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格,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在物质富是的今天,我们也不是什么苦都要叱。
对于吃苦,我的态度是要为了锻炼自己面吃苦,而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父母逼孩手洗冷水澡就像相声里的朱元璋逼满朝大臣喝“珍珠翡翠白玉汤”,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另外,吃苦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孩手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学会照顾好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我们也可以培养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养成适应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
今天,我们应该吃的不是物质上的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苦。网上很火的随州二中王桂兰校长的“怕吃苦, 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的讲话和马云《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的励志演讲,都强调吃苦精神的重要性,我深以为然。
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化成我们的血和肉
钟光泰(重庆市清华中学校高一)
《名贤集》里说:“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对于生在寒门的孩子来说,无论是摇着轮椅上北大的郭晖,还是带上母亲读清华的魏祥,从来都是向着苦成长的。正是他们吃着常人难以吃下的苦,才尝到了梦想最终实现的甜,并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苦不必刻意去吃,但也有必要体验。体验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忘初心”。我们朝着小康之路一路走来,不应该忘记来时的路。正是在来的路上,先辈们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吃苦教育”可以是重走长征路,可以是靠着三十元在陌生城市生活一周,这样的历炼锻炼了我们吃苦的精神,磨炼了我们克服艰苦条件的毅力。而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化成我们的血和肉,让我们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艰苦奋斗并不意味着节衣缩食
余媛媛(江苏省淮北中学雨凝文学社)
艰苦奋斗并不意味着节衣缩食,也不是让孩子做一些受苦受累或摧残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比如让孩手洗冷水澡,在冷风中行走等。
拿“让孩手洗冷水澡”来说,如果是在夏天,偶尔洗一两次冷水澡是没有关系的,但如果是在冬天,我想有些孩手的身体是会受不了的,可能会感冒或引发其他病症。同样,“在冷风中行走”也是不行的。
”冷水澡”和“冷风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培养孩手的毅力。但其中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且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