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论析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e18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与学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环节,只有学生有兴致参与其中,不断地感受与理解知识,才能够将参与的作用发挥出来,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教与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本文论述了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
  隨着现代教学的日益发展,教学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所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过时,只有将先进的参与式教学模式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给其提供灵活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光芒更好地闪耀出来,真正地参与课堂,从而在参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
  一、可行性分析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追求的目标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的是自主学习、思考、总结与发展的机会,鉴于此角度而言,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非常具有可行性;再从教育者角度而言,教育者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教学过程轻松、学习过程轻松,教学成效显著。所以,只有主动摈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合理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中,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及素养,为培养出更多人才进行铺垫;再从学习者角度而言,学习者追求的学习境界往往是轻松、快乐、有趣的,而为其设计出有趣的教学情境、游戏、角色扮演等等活动,就能将其积极参与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能轻松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鉴于上述此三点来看,参与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可行的,需要深入探究与运用。
  二、具体实践路径分析
  (一)尊重学习主体
  以往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较多教育者较为重视自己的课堂讲解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想法受到了极大的忽视,长期以往,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抵抗学习情绪,更不用提主动参与学习了。因此,作为一线数学教育者,需要做的便是更新教学观念及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课堂这一展示自我的环节还给学生,给予其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二)注重激趣
  我们都知道,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与兴趣是最佳伙伴,当与此伙伴相处地快乐时,学习的注意力才能集中,效果也会更好,才能将参与式教学的优势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因此老师可以合理结合生活,将生活元素运用到教学中,给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与思维的机会,合理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一砖一瓦,各个角落,寻找空间中的直角、锐角与钝角,真正的将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三)注重灵活评价
  评价是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想要实现高效化的参与式教学,老师需要及时转变评价模式,鼓励学生自评与他评,给予其参与各个教学活动的机会。当然对于自评及互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进行合理引导,给予其参与发展的机会,将参与式数学教学模式优势淋漓尽致发挥出来。
  鉴于此,既然现代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以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那么实际授课中就需要意识到此点,并合理组织参与教学模式,设计参与教学内容,真正为其有序发展进行铺垫。
  【参考文献】
  [1] 李莉,白云阁,徐少冈,王耘.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的关系——基于问卷调查的心理学实证研究[J]. 教学研究,2010(5):13-16.
  [2] 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42-45.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适合学生的课堂问题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从而最大程度的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问题的主要功能是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成功地吸引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那么课堂提问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1.1 以趣味性问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数学老师意识到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开始过分地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使得教学中存在越来越多的错误,局限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难以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完美地发挥出来。本文笔者先对目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其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广大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提供积极参考。  【关键词】 小學数学;生活化;误区;对策  随着生活化教学的不断运用,较多老
适应性是软件质量特性的一个重要子特性。从软件的适应性引申出装备软件环境适应性的概念,给出了软件环境适应性的定义。明确了软件环境适应性的内涵,并阐述了装备软件环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