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鉴赏这一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语文教学也不是单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体味诗文,即训练他们进行由简而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文学鉴赏知识经验语感想象力
何为文学鉴赏?顾名思义,就是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作为中学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在文学鉴赏这一块非常欠缺,他们有的都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断章取义、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更别说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他们快速,正确的理解文章意思,进而去欣赏一些美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知识经验的积累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应该是进行文学鉴赏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一方面的素养呢?
1.阅读知识的积累
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 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主要从阅读这一方面来阐述。就阅读来说,平时应该注意学生的阅读练习。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个是阅读的量,一个是阅读的质。
(1)阅读应该涉及各个领域。学生不但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也要阅读一些非文学的作品。因为在非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的知识信息,且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表象意识的积累。比方说通过历史著作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状态等,有利于学生鉴赏一些已过时代的文学作品。如中学生在鉴赏莫泊桑的《项链》这篇小说时,就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人吗?当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方面、社会方面的书籍了解了《项链》的创作年代、法国的社会状况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存在着本质差别。学生就会懂得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了。
(2)阅读要讲究质量。质,也就是对阅读作品的质量要有选择。要增加阅读的数量并不是意味着毫无选择地进行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要保质保量,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品读。歌德说过:“鉴赏力不仅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且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的。”通过大量精品的阅读,我们都知道小说鉴赏要抓住三要素:人物、情节以及环境描写。那么一篇陌生的小说,放在中学生面前让他们阅读鉴赏,自然要引导他们先把握人物情节以及环境地描写,在对感性材料把握的前提出下,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如何对感性材料加以把握呢?比如学生要把握小说的人物,就要学会以文中收集描写这个人物的信息。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的阅读中,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注意,小说这类文体通常在刻画人物方面,会有哪些方式方法,再向他们介绍一些佳作,如《红楼梦》的人物刻画等等。当学生能从平时大量的小说阅读中,记下人物刻画的一般方法,当他们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鉴赏一篇新的小说作品就会想到这些塑造人物的特色和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字、词、句非常关键,因此具体揣摩字的含义、词的含义是必要的。因汉字的一词多义现象很多,按照不同的意项去理解文学作品就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同学要具体了解一些多义字的常见义项,在遇到不懂的字词或模棱两可的词时就要及时翻查字典、辞典,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语感的直觉性、整体性……
2.生活经验的积累
在鉴赏活动中仅靠语文基础知识为阅读工具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的社会意义,作家的观点及感受,对这些深刻内容的理解,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是不可能达到的。记得高中时读朱自清的《背影》,开始那一层背影中的爱,我始终没有体会,直到后来自己父亲在学校里的那一幕,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心中有无限的不舍之情,并且早已泪流满面,那一刻方深深体会到《背影》中的深刻含意。在没有经历过的人读起来或许会很平淡,但生活中经历过的人就不一样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这一点,有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生活的感悟,有时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以此和作者产生共鸣。
就比如说,去过大漠的人能更好的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能很快的与作者的心境产生共鸣;但没有去过大漠的人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可以去想名胜那种气势与画面,结合所处的环境,如傍晚的农村,炊烟缭绕的情景,特别是站在高远处更能体会。这样去鉴赏这句诗也是别有韵味的。
二、多维的感观刺激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丰富多彩,多侧面的,总是以一定的形体,状态呈现,通过可感知的描写作用于视听感觉。学生有很强感受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两个方案,以调动学生视、听、触等感官器官的能力。
1.听音乐
音乐是一种美,一种很富节奏感的艺术。我们常常说音乐是不分国界的一门艺术。中学生对音乐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的,我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如讲诗歌时教师可以放录音带,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学鉴赏。
2.通过绘画艺术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官把握力
如学生在鉴赏一些山水景物描写的散文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图画,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可见的实物来展示,通过学生视觉上的直接感触,来抓住散文中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言美。比方说,学习《雨中登泰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这样的课件:悠扬的背景音乐配合着美丽的雨中泰山的景致图片,在学生有了视、听两方面的直观感受时,再去鉴赏作品中泰山的描绘,那么学生对于景物描写的语言会有更形象、直观的印象,将语言符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景物,从而达到了真正的鉴赏目的。
参考文献:
[1]曹延华等.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姚文放.文学理论 (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罗文燕(1984~)女,广东河源人,助理讲师,本科,河源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