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因此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如校内资源有图书馆、实验室、校史馆等,校外资源有地方文化资源、网络资源等。
但从目前句容市的教育现状来看,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许多一线教师的主动性并没有调动起来,态度还不够积极。教师开发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能力薄弱,经验缺乏,手段欠缺;从课程实施的空间看,目前课程资源主要局限于班级课堂实施上,这容易使教学脱离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学生难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一些教师对课程资源特别是乡土资源挖掘不够。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但是课程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发挥和挖掘史学功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要从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等;利用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家谱或族谱,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①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些乡土资源看得见、摸得着等优势,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乡土历史资源,体验和认识通过历史探究获取历史知识的一般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
1.你查阅,我查阅——查阅中积累
首先要注意的是地方志。因为地方志是一地区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举凡一地的沿革、名胜、物产、人物、文化、教育、风俗等情况,都为其所包容。司马光称其为“博物之书”,章学诚称其为“一方之全史”。除了要查阅地方志、报刊书籍外,对于目前已刊行的文史资料丛书和地方史研究会的会刊,以及考古新发现的报告,也都应予注意。以句客为例,句容的乡土历史资源,包括《句容县志》《句容古今要览》《镇江年鉴》《句容统计资料》《句容文史资料》,通俗读物以及本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
如教师在讲到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时,可要求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或了解“句容有哪些原始的部落文化”。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经查阅总结出:
7000年前句容已经有农业氏族部落,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句容宝华乡和平村黄泥山挖掘古文化遗址后得出的结论;同时可在句容茅西乡出土的质地精美、加工细致的石斧,可以佐证这一点。
在讲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后,教师可布置思考题:“请你查阅相关资料,谈谈句容历史沿革”。可引导学生查阅了《句容县志》《句容文史资料》等有关文献后,作如下结论。
句容上古时期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先属越,后属楚,秦代属鄣郡管辖。早在2100多年前(公元前128年)句容就被设置为句容县,属丹阳郡管辖,直至南北朝,剧句容旧县志记载:句容到明清时代已经“县城内居民交易纷纭”;到鸦片战争时,句容人口已经超过30万人。
2.你说,我说,大家说——讨论中成长
在历史课堂中师生间群体性地、自由的交谈完成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只有在思考中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某校教师在讲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后,要求根据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课后查阅,“谈谈关于句容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在一周后的历史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各持一说。最后教师进行了归纳:
关于句容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是以山取名。明弘治《句容县志》、民国《今县释名》均注明:县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又名句曲。古代句勾二字相通。因此逐渐写成句容;
二是以山、水取名。清《茅山志》载:江水之东,金陵之左,右间有一小泽(今赤山湖),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泽东为句曲山,形如“已”字,故名句曲。山源曲而有容,故其境为句容里。观《赤山湖志》:县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勺”形,“勺”上之水注入赤山湖,湖为“口”,四岸有所容,所以叫句容。还有一说是以秦淮河取名的。境内宝华山东南侧系秦淮河发源地之一,山水由县城之东北绕经城南流向西南进赤山湖而入秦淮河,弯曲成“勺”状,县城为“口”处于“勺”中,为“句”字;县城有高地,古之称为“容山”,因而县名为“句容”;
三是以语音取名。近年,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人员认为,句容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古越人居住的地方,他们说着一种与华夏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句”“勾”相通,在古越语中是“个”“棵”的意思。“容”在上古时读“定东切”,与壮侗语译音“岽”字相同。而“岽”意为森林,壮侗语与古越语又密切相关。因此,二字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森林”之意。事实上,古代“句容”这块土地上树木确实是很多的,与周围各县有明显区别,所以用“句容”二字取名是合乎情理的。①
笔者在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调研时,一位历史教师讲到七年级“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同学们谈谈目前句容有哪些特色产业。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后,答案丰富多彩:郭庄镇的水稻、春城镇的“方记葡萄”、袁巷镇的板栗、白兔镇的草莓、郭庄镇的西瓜。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自己家乡的历史时,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课堂上的气氛是热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习时的联想。这样就创造了良好学习历史的条件,使学生爱学历史,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去。
3.“我在历史现场”——考察调查中探究
参观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对本地区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进行考察,也是搜集乡土史料的一条途径,特别是实地考察,往往能对历史旧址有整体的了解,可以掌握一些形象的材料。参观考察时要注意记录和拍照,以便使资料有利于保存和使用。同时,教师应利用多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如登门拜访、组织座谈会、发函征询等,向本地区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进行调查,搜集材料。访问时的录音和原始记录要及时整理成文,以便进一步核对和分析,归类备用。 对于学生的考察活动内容,教师要事先确定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案。在学生自愿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分组、分工,指导学生收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图片。以句容为例,句容的历史遗迹、建筑与文物,包括湖熟文化遗址、土墩墓、和平村丁沙地古新石器文化遗址、道教圣地茅山、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等,还有被视为句容的象征的崇明寺大圣塔以及部分石刻、石碑等;另外,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谣谚语等,都是很好的调查资源。
我市有些教师在讲到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内容时,要求同学们调查反映句容抗日的有关史实。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除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查找搜集反映抗战时期的图片、回忆录等历史资料外,更重要的是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老一辈见证人,将他们在抗战时期的经历和感受记录成文,形成史料。有的学生在茅山苏南新四军纪念馆参观,专门邀请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访问,掌握了抗战时期的大量历史资料。最后同学们在汇报交流时,得出如下结论:
新四军在茅山地区建立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创建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把茅山抗日根据地列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中,从1938年夏到1945年,在陈毅、粟裕、张鼎丞、谭震林等将军领导下,对敌作战5000多次,经历了著名的“韦岗战斗”“新塘战斗”“袭击句容城”等,抗击和牵制日军10万多兵力,毙俘日伪军4万多人,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句容的抗战史实有,驻句的中国空军于1937年8月15、16日在句上空击落敌机6架;陆军52师“攻打句容城”“虬山阻击战”等战斗,战果辉煌。
还有,学生们在各村镇深入走访了一些80岁以上的老人,把这些老人对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句容地区的著名战役的回忆记录下来,作为研究抗战史实的重要材料。另外还收集了少数票证和纪念章,作为一手资料深刻反映了战争年代的真实状况。
有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访了韦岗战役纪念馆,收集了韦岗战役的一些资料,如:陈毅口占七绝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的五言诗一首《韦岗初胜》:“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①
通过走访,有位同学用“数字”描述了日军对句容的侵略史:
1937年12月5日句容沦陷,29万句容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据不完全统计:8年间日军在句容共烧毁房屋23余万间,衣服46万余件;被杀害的无辜群众3000余人,无家可归的难民有58380余人;抢劫粮食66万余担,金饰品208两,银饰品940两,奸淫12岁至60岁的女性……制造了诸如“马场惨案”“倪塘惨案”“罗家庄惨案”“后本湖惨案”“茅山道院惨案”②等惨绝人寰的凶杀案件,其手段极其残暴,令人发指,其罪行罄竹难书。
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更加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愤慨,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共鸣,知其所以爱,所以恨,所以兴,所以怨,这对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大有裨益。
4.用人物唤醒感动人——补充乡土历史人物
郭富斌老师在《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一文中写道:“什么是良好的历史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过一个历史人物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人物传记;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和历史人物刻骨铭心的对话与体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历史人物作为他的精神导师……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历史教育。”
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乡土材料应用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家乡历史人物品质中表现出的“德行”,用“动之以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叩节学生的心扉,即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句容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有许多忠奸不同的历史人物,有许多兴邦祸国的朝野异闻;有许多宏伟纤巧的创造发明。他们组成了色彩各异的历史画面。如我市一位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内容时,补充了句容历史上两位淡泊名利、从医救民的医学楷模:东晋时期句容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家葛洪,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西京杂记》《金匮药方》等医著,对我国化学和药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南朝时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他辞官入句曲山(今句容茅山)立馆,号“华阳陶隐居”,创立道教茅山宗,著有《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等医药著作,对本草学和医药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①
再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有的教师联系到在句容一些闻名遐迩的英雄:
如郭纲琳烈士(句容城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初任上海闸北区团委书记,不久由于坏人告密而被捕,在狱中坚持用各种形式进行斗争,并将两枚铜板细心地磨成两颗新形铜牌,镌刻上“健美”“永是勇士”字样,在手绢上绣出“五角星”,在枕套上绣一只昂首高飞的大雁,以表达决不投降的决心,最后被害于雨花台;②还有朱高氏(句容行香人),任茅山专署联络员,负责给新四军送情报,1943年6月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在敌人严刑拷问(被砍断4个指头、辣椒水火油灌等),直到牺牲没有透露新四军半点消息,被当时茅山革命专署授予“伟大的母亲”光荣称号;③还有樊玉琳、巫恒通、王妞妞、徐明等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事迹。
当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热情叙述时,学生们会受到很大的感染并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英雄们的“德行”会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在教学中引用乡土资料要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在选择乡土材料和探究时,必须要与学生所学课程相结合,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们在对句容抗战史实进行学习时,学生就搜集了大量抗日英雄的事迹,例如巫恒通、郭纲琳、洪天寿、李浩歧、唐老四、樊玉琳等,这些先进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正好与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上“抗日战争”一目有机结合,因此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及具有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这样才能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忌不能为了凸显乡土特色而牵强附会。
总之,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史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较大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身边鲜活地历史,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能够收到较好地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周道贵,男,1962年生,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但从目前句容市的教育现状来看,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许多一线教师的主动性并没有调动起来,态度还不够积极。教师开发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能力薄弱,经验缺乏,手段欠缺;从课程实施的空间看,目前课程资源主要局限于班级课堂实施上,这容易使教学脱离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学生难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一些教师对课程资源特别是乡土资源挖掘不够。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但是课程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发挥和挖掘史学功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要从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等;利用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家谱或族谱,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①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些乡土资源看得见、摸得着等优势,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乡土历史资源,体验和认识通过历史探究获取历史知识的一般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
1.你查阅,我查阅——查阅中积累
首先要注意的是地方志。因为地方志是一地区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举凡一地的沿革、名胜、物产、人物、文化、教育、风俗等情况,都为其所包容。司马光称其为“博物之书”,章学诚称其为“一方之全史”。除了要查阅地方志、报刊书籍外,对于目前已刊行的文史资料丛书和地方史研究会的会刊,以及考古新发现的报告,也都应予注意。以句客为例,句容的乡土历史资源,包括《句容县志》《句容古今要览》《镇江年鉴》《句容统计资料》《句容文史资料》,通俗读物以及本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
如教师在讲到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时,可要求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或了解“句容有哪些原始的部落文化”。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经查阅总结出:
7000年前句容已经有农业氏族部落,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句容宝华乡和平村黄泥山挖掘古文化遗址后得出的结论;同时可在句容茅西乡出土的质地精美、加工细致的石斧,可以佐证这一点。
在讲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后,教师可布置思考题:“请你查阅相关资料,谈谈句容历史沿革”。可引导学生查阅了《句容县志》《句容文史资料》等有关文献后,作如下结论。
句容上古时期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先属越,后属楚,秦代属鄣郡管辖。早在2100多年前(公元前128年)句容就被设置为句容县,属丹阳郡管辖,直至南北朝,剧句容旧县志记载:句容到明清时代已经“县城内居民交易纷纭”;到鸦片战争时,句容人口已经超过30万人。
2.你说,我说,大家说——讨论中成长
在历史课堂中师生间群体性地、自由的交谈完成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只有在思考中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某校教师在讲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后,要求根据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课后查阅,“谈谈关于句容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在一周后的历史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各持一说。最后教师进行了归纳:
关于句容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是以山取名。明弘治《句容县志》、民国《今县释名》均注明:县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又名句曲。古代句勾二字相通。因此逐渐写成句容;
二是以山、水取名。清《茅山志》载:江水之东,金陵之左,右间有一小泽(今赤山湖),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泽东为句曲山,形如“已”字,故名句曲。山源曲而有容,故其境为句容里。观《赤山湖志》:县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勺”形,“勺”上之水注入赤山湖,湖为“口”,四岸有所容,所以叫句容。还有一说是以秦淮河取名的。境内宝华山东南侧系秦淮河发源地之一,山水由县城之东北绕经城南流向西南进赤山湖而入秦淮河,弯曲成“勺”状,县城为“口”处于“勺”中,为“句”字;县城有高地,古之称为“容山”,因而县名为“句容”;
三是以语音取名。近年,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人员认为,句容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古越人居住的地方,他们说着一种与华夏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句”“勾”相通,在古越语中是“个”“棵”的意思。“容”在上古时读“定东切”,与壮侗语译音“岽”字相同。而“岽”意为森林,壮侗语与古越语又密切相关。因此,二字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森林”之意。事实上,古代“句容”这块土地上树木确实是很多的,与周围各县有明显区别,所以用“句容”二字取名是合乎情理的。①
笔者在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调研时,一位历史教师讲到七年级“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同学们谈谈目前句容有哪些特色产业。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后,答案丰富多彩:郭庄镇的水稻、春城镇的“方记葡萄”、袁巷镇的板栗、白兔镇的草莓、郭庄镇的西瓜。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自己家乡的历史时,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课堂上的气氛是热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习时的联想。这样就创造了良好学习历史的条件,使学生爱学历史,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去。
3.“我在历史现场”——考察调查中探究
参观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对本地区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进行考察,也是搜集乡土史料的一条途径,特别是实地考察,往往能对历史旧址有整体的了解,可以掌握一些形象的材料。参观考察时要注意记录和拍照,以便使资料有利于保存和使用。同时,教师应利用多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如登门拜访、组织座谈会、发函征询等,向本地区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进行调查,搜集材料。访问时的录音和原始记录要及时整理成文,以便进一步核对和分析,归类备用。 对于学生的考察活动内容,教师要事先确定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案。在学生自愿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分组、分工,指导学生收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图片。以句容为例,句容的历史遗迹、建筑与文物,包括湖熟文化遗址、土墩墓、和平村丁沙地古新石器文化遗址、道教圣地茅山、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等,还有被视为句容的象征的崇明寺大圣塔以及部分石刻、石碑等;另外,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谣谚语等,都是很好的调查资源。
我市有些教师在讲到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内容时,要求同学们调查反映句容抗日的有关史实。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除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查找搜集反映抗战时期的图片、回忆录等历史资料外,更重要的是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老一辈见证人,将他们在抗战时期的经历和感受记录成文,形成史料。有的学生在茅山苏南新四军纪念馆参观,专门邀请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访问,掌握了抗战时期的大量历史资料。最后同学们在汇报交流时,得出如下结论:
新四军在茅山地区建立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创建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把茅山抗日根据地列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中,从1938年夏到1945年,在陈毅、粟裕、张鼎丞、谭震林等将军领导下,对敌作战5000多次,经历了著名的“韦岗战斗”“新塘战斗”“袭击句容城”等,抗击和牵制日军10万多兵力,毙俘日伪军4万多人,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句容的抗战史实有,驻句的中国空军于1937年8月15、16日在句上空击落敌机6架;陆军52师“攻打句容城”“虬山阻击战”等战斗,战果辉煌。
还有,学生们在各村镇深入走访了一些80岁以上的老人,把这些老人对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句容地区的著名战役的回忆记录下来,作为研究抗战史实的重要材料。另外还收集了少数票证和纪念章,作为一手资料深刻反映了战争年代的真实状况。
有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访了韦岗战役纪念馆,收集了韦岗战役的一些资料,如:陈毅口占七绝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的五言诗一首《韦岗初胜》:“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①
通过走访,有位同学用“数字”描述了日军对句容的侵略史:
1937年12月5日句容沦陷,29万句容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据不完全统计:8年间日军在句容共烧毁房屋23余万间,衣服46万余件;被杀害的无辜群众3000余人,无家可归的难民有58380余人;抢劫粮食66万余担,金饰品208两,银饰品940两,奸淫12岁至60岁的女性……制造了诸如“马场惨案”“倪塘惨案”“罗家庄惨案”“后本湖惨案”“茅山道院惨案”②等惨绝人寰的凶杀案件,其手段极其残暴,令人发指,其罪行罄竹难书。
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更加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愤慨,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共鸣,知其所以爱,所以恨,所以兴,所以怨,这对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大有裨益。
4.用人物唤醒感动人——补充乡土历史人物
郭富斌老师在《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一文中写道:“什么是良好的历史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过一个历史人物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人物传记;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和历史人物刻骨铭心的对话与体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历史人物作为他的精神导师……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历史教育。”
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乡土材料应用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家乡历史人物品质中表现出的“德行”,用“动之以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叩节学生的心扉,即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句容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有许多忠奸不同的历史人物,有许多兴邦祸国的朝野异闻;有许多宏伟纤巧的创造发明。他们组成了色彩各异的历史画面。如我市一位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内容时,补充了句容历史上两位淡泊名利、从医救民的医学楷模:东晋时期句容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家葛洪,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西京杂记》《金匮药方》等医著,对我国化学和药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南朝时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他辞官入句曲山(今句容茅山)立馆,号“华阳陶隐居”,创立道教茅山宗,著有《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等医药著作,对本草学和医药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①
再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有的教师联系到在句容一些闻名遐迩的英雄:
如郭纲琳烈士(句容城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初任上海闸北区团委书记,不久由于坏人告密而被捕,在狱中坚持用各种形式进行斗争,并将两枚铜板细心地磨成两颗新形铜牌,镌刻上“健美”“永是勇士”字样,在手绢上绣出“五角星”,在枕套上绣一只昂首高飞的大雁,以表达决不投降的决心,最后被害于雨花台;②还有朱高氏(句容行香人),任茅山专署联络员,负责给新四军送情报,1943年6月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在敌人严刑拷问(被砍断4个指头、辣椒水火油灌等),直到牺牲没有透露新四军半点消息,被当时茅山革命专署授予“伟大的母亲”光荣称号;③还有樊玉琳、巫恒通、王妞妞、徐明等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事迹。
当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热情叙述时,学生们会受到很大的感染并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英雄们的“德行”会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在教学中引用乡土资料要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在选择乡土材料和探究时,必须要与学生所学课程相结合,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们在对句容抗战史实进行学习时,学生就搜集了大量抗日英雄的事迹,例如巫恒通、郭纲琳、洪天寿、李浩歧、唐老四、樊玉琳等,这些先进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正好与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上“抗日战争”一目有机结合,因此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及具有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这样才能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忌不能为了凸显乡土特色而牵强附会。
总之,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史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较大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身边鲜活地历史,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能够收到较好地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周道贵,男,1962年生,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