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问题及对策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s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把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多次制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内蒙古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政策的同时,结合自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正逐步探索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道路,使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调整、扩大就业、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对促进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及制约因素
  (一)有利因素
  总结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重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近几年,国家多次下发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像被称为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旧36条”等,为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成立了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2013年,自治区党委更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区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是受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利好的影响。近几年,自治区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十一五”时期,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7.6%。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及2013年党委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稳步推进,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
  三是各项社会事业改革步伐加快。为了深化改革、破除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制度束缚,近几年,国家和自治区加快了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步伐。在打破垄断、医疗卫生、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内部竞争机制的引进,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革之中。随着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将逐步被打破,为非公有制经济拓宽了发展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行业比重偏高,新兴服务业涉足不多,金融保险业、垄断行业比重低,流通服务型企业多而生产型企业少,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处在以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下端。分区域看,呼包鄂地区集中了全区45%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鄂尔多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最高,其次是包头和呼和浩特。发展程度最低的是兴安盟,与鄂尔多斯相比总量相差十几倍。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偏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与全国一些省市相比规模偏小,市场化程度不高。从规模上看,广东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已达460万户,重庆为131.5万户,而我区刚刚突破110万户。以建筑业为例,2011年,我区建筑业非公经济单位数为882个,从业人员为39.7万人,建筑业总产值为1343.83亿元,利润总额为104.62亿元,分别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24、20、24和15位。从市场化程度看,我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模式和不平等竞争等因素依然存在,造成我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市场化相对进程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内蒙古市场化综合指数为6.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4,在全国排名第18位,与我区自身发展实力与潜力不相适应。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层次较低。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而在对技术要求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垄断性较强的行业中分布相对较少。像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中,非公有制经济涉足很少。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龙头企业较小,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在我区上市公司中,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很少。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总体还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层次。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现阶段,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还不能完全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土地、信贷、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需求。
  五是非公有制企业素质不高。集中表现为“两低一少”:1.整体发展水平低。非公有制企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以初级加工和服务业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利润空间小,竞争力不强。2.科技创新能力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非公有制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3.专业人才少。多数企业实行的是粗放型和封闭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现代经营意识不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对技术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
  六是政策体制、市场准入方面的制约依然存在。近几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在落实和运行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困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同时,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投资进入的领域仍有许多禁区,尤其在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科教文卫等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导致严重的投资结构不均衡。   二、加快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要正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扶持,大力引导,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垄断行业和领域等。
  (二)各党政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新旧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规定,并制定出台我区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发展规划,围绕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创业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同时把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用目标引领发展,以硬的举措保障发展。二要尽快指导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和完善概念清楚、科学规范、指标统一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统计有关数据,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媒体深入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地对我区非公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报道,宣传和表彰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价体系及失信惩戒机制、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实现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非公有制企业要强化信用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融资办法。一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诚实守信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创新适应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信贷服务品种;二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从今年起,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将逐年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专项扶持资金,非公有制企业要向政府进行积极申请,争取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三要充分发挥投资公司的作用,积极引导非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本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培育和壮大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四要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整体实力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实力,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开发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培训班,让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学习和了解最新经济、技术知识,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要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素质,必须注重人才培养。一是企业家的培养。非公有制业主要加强自身修养,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新形势,尽快加强各种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竞争规则的学习,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二是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非公企业必须完善人才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吸收社会人才,充实壮大技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三是加强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政策法律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责任编辑:杨再梅
其他文献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公布《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十项有力措施:一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二要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三要缩短企业融资链条;四要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五要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六要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七要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八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九要积极发挥保险、担保的功能和作用;十要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期刊
一、商旅融合的基础  商业和旅游业同属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两者本身就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商业涵盖了住宿餐饮业,这也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业离不开商业,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商品流通、购买、服务的基础上。两个产业的融合具有天然的优势。  随着传统旅游购物模式的改变,未来以游客自主式的购物需求将给商旅融合带来极佳的机遇。自2013年10月1日起,新的旅游法规定:旅游团或者跟旅
期刊
一、红色旅游发展背景介绍  (一)全国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但当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迅速崛起。革命圣地、纪念地凭借多年来一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也开始发展旅游业。这个阶段也被认为是红色旅游的真正起步阶段。90年代中后期,抗战胜利50周年、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为红色旅
期刊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摆脱单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转型,使城市功能从不完善向强化和多元化转型。乌海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开采,已经进入资源枯竭、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城市发展乏力、经济亟待转型的关键阶段。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因其低消耗、污染少往往成为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优先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投入产出率高、关联带动性强、就
期刊
三季度,国内外经济运行出现好转迹象,我区部分经济指标呈小幅回调态势,但受自身发展动力减弱以及市场环境制约、投资后劲不足、消费无热点支撑等因素影响,经济上升动力仍然较弱,整体未脱离低速增长态势,短期内快速回升的可能性较小,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在9%左右,全年运行呈稳中偏弱态势。  一、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  本文选取工业生产先行指数、投资建设秩序指数、消费互动关系指数和政府企业个人收益联动关系指数对全区
期刊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紧抓“一个机遇”,充分利用“四大优势”,即农业发展的得天独厚基础优势、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平台承载优势、中心城区不断扩容的体量优势及方便快捷的交通区位优势,推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  一、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六大产业  近年来,科尔沁区坚持以工业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托工业园区优势,大力实施“工业
期刊
内蒙古与东北三省地缘相接、人文相近,在许多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内蒙古不断加强与东北三省的合作,着力推动东部五盟市融入东北经济区发展,深入开展与东北三省的全方位合作,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过去一年里,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签署的各项协议,与东北三省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产业合作
期刊
【编者按】2007年8月,我区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正式纳入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范围。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东五盟市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就五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作法,本刊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发改
期刊
县域经济的传统定义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
期刊
摘 要: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走出一条符合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需要有良好的机制作保障。本文通过对滨湖区新兴产业发展形状及趋势的分析,初步提出了符合滨湖区发展特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滨湖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 趋势 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无锡市滨湖区经济社会从“初步转型”向脱胎换骨式“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下,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