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了解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室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68.75%),且总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88±4.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5.91±5.02)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32-01本文主要对我院急诊室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急诊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男性占有42例,女性有22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在(58.46±7.92)岁之间;8例脑血管疾病,24例重型颅脑外伤,6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消化道大出血,其他16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于患者入院后依据病情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全程护理干预:(1)运用120信息网络技术:强化与120急救中心的联系,结合120指挥系统,以电话声讯为媒介,将现场患者具体信息汇报给医院,以便急诊室迅速接收患者相关信息,做好抢救准备工作;(2)快速分诊:患者入院后即刻安排好抢救床、氧气、推车、转运滑板等,运用SOAPIE公式,对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一般Ⅰ类患者是属于危急患者,临床表现为大出血、休克、心律失常、抽搐、昏迷、重度中毒、致命性创伤等;Ⅱ类患者属于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复杂,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胸痛、高热、严重创伤或骨折等;(3)有效急救:于患者入院后由专业护士配合抢救,保持患者呼吸畅通,予以患者及时氧气吸入,构建静脉通道,观察患者生命体征;(4)基础护理:执行特级护理质量标准,在抢救室内提供洗头盘、R型垫等配套设施,强化管道管理,保证导管畅通,避免出现脱落、扭曲等现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规范,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此外,陪同患者进行各项检查,为防病情出现变化,准备便携式呼吸机、氧气瓶等急救物品,做好护理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静脉开放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吸氧时间及转归状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护士满意度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值越大,则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68.75%(P<0.05),如表1所示。实验组总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88±4.05)分,对照组为(85.91±5.02)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状况综合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一般急诊科危重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予以及时、有效的抢救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前提。据相关研究显示,构建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予以护理干预,有助于保证抢救顺利进行,提高患者存活率[1]。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总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全程护理在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疗效颇佳,这与相关文献报道具有一致性。究其根源,全程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隐私,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导向,执行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强化患者生活护理及口腔等基础护理。待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强化心理护理,及时消除出现负面情绪,与患者进行心理换位,完善护患关系,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此外,注意心肺复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调节静脉给药频率,构建静脉通道,保证血容量充足,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属于一种较为合理的抢救危重患者的新型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08):166-168.
[2]陈淑萍.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28):70-72.
【关键词】 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32-01本文主要对我院急诊室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急诊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男性占有42例,女性有22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在(58.46±7.92)岁之间;8例脑血管疾病,24例重型颅脑外伤,6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消化道大出血,其他16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于患者入院后依据病情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全程护理干预:(1)运用120信息网络技术:强化与120急救中心的联系,结合120指挥系统,以电话声讯为媒介,将现场患者具体信息汇报给医院,以便急诊室迅速接收患者相关信息,做好抢救准备工作;(2)快速分诊:患者入院后即刻安排好抢救床、氧气、推车、转运滑板等,运用SOAPIE公式,对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一般Ⅰ类患者是属于危急患者,临床表现为大出血、休克、心律失常、抽搐、昏迷、重度中毒、致命性创伤等;Ⅱ类患者属于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复杂,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胸痛、高热、严重创伤或骨折等;(3)有效急救:于患者入院后由专业护士配合抢救,保持患者呼吸畅通,予以患者及时氧气吸入,构建静脉通道,观察患者生命体征;(4)基础护理:执行特级护理质量标准,在抢救室内提供洗头盘、R型垫等配套设施,强化管道管理,保证导管畅通,避免出现脱落、扭曲等现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规范,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此外,陪同患者进行各项检查,为防病情出现变化,准备便携式呼吸机、氧气瓶等急救物品,做好护理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静脉开放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吸氧时间及转归状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护士满意度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值越大,则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68.75%(P<0.05),如表1所示。实验组总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88±4.05)分,对照组为(85.91±5.02)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状况综合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一般急诊科危重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予以及时、有效的抢救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前提。据相关研究显示,构建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予以护理干预,有助于保证抢救顺利进行,提高患者存活率[1]。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总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全程护理在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疗效颇佳,这与相关文献报道具有一致性。究其根源,全程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隐私,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导向,执行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强化患者生活护理及口腔等基础护理。待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强化心理护理,及时消除出现负面情绪,与患者进行心理换位,完善护患关系,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此外,注意心肺复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调节静脉给药频率,构建静脉通道,保证血容量充足,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属于一种较为合理的抢救危重患者的新型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08):166-168.
[2]陈淑萍.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2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