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呢?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求知 主动参与
只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独立获取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1.激发参与的欲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质疑—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凝集在一起,已达到智力的最佳状态。
2.创造参与的条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的发展。主动发展要通过主动参与来实现,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探究新知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起点,预设好学生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体验。
3.增强参与的信心。教育家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只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产生愉悦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成功的意义更加重要。教师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用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外,还要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保护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二、独立思考 发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思维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是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培养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直接影响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独立自由地思考。每个人都有智力发展的潜能,要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键在于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基础出发,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揭示知识规律。
2.给予思考性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难免会有困难,甚至出现错误。这时教师需要给予指导。教师在指导时不能包办代替或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设计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如:题目要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哪个条件,你就有办法了?你能从给出的已知条件中找到你需要的条件吗?等等。让学生继续思考,促进其思维深入发展。
三、注重方法 学会学习
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此,我们应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策略。
1.转未知为已知,从而获得新知的方法。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新知往往是由旧知识引申扩展而来,旧知识又能为获取新知识服务。教学中要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在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从而获得新知。
2.观察—归纳—猜想—检验的学习方法。人的认知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知识往往也是凭借数学直观,提出某种猜想,进行证明,揭示规律的。可以说,没有猜想,就没有创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实例,让学生观察、猜想并进行验证,实际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猜想—检验的学习方法。
3.张扬独特的个性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我们所有教师而言,在要求我们对学生思维个性加以挖掘,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割裂,教师指定好学生的思维路张,把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现在我们必须摒弃学种做法,启发学生将数学问题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用2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26千克,造这样计算,用20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在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何比例时,绝大数同学是根据每千克黄豆榨的油一定,也就是油的总量与黄豆的总量的比值一定,判断出两者成正比例关系。有一个同学说出他与众不同的想法:根据生活经验,黄豆越多榨的油相应的也就越多,可见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再根据成正例的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同,可以断定黄豆与榨的油成正比例关系。瞧,多简便多有个性的思维。
4. 鼓励大胆地猜想。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先进行大胆猜想,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这样让学生真实地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全过程,学生思维深处的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观察和猜想长方形有什么样特征?学生猜想出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而组织学生自己去验证时,学生想出了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创造性得以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主动参与是前提,独立思考是关键,学会学习是核心,获取成功是动力,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培养良好思维能力,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一、激发求知 主动参与
只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独立获取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1.激发参与的欲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质疑—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凝集在一起,已达到智力的最佳状态。
2.创造参与的条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的发展。主动发展要通过主动参与来实现,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探究新知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起点,预设好学生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体验。
3.增强参与的信心。教育家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只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产生愉悦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成功的意义更加重要。教师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用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外,还要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保护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二、独立思考 发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思维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是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培养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直接影响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独立自由地思考。每个人都有智力发展的潜能,要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键在于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基础出发,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揭示知识规律。
2.给予思考性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难免会有困难,甚至出现错误。这时教师需要给予指导。教师在指导时不能包办代替或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设计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如:题目要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哪个条件,你就有办法了?你能从给出的已知条件中找到你需要的条件吗?等等。让学生继续思考,促进其思维深入发展。
三、注重方法 学会学习
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此,我们应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策略。
1.转未知为已知,从而获得新知的方法。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新知往往是由旧知识引申扩展而来,旧知识又能为获取新知识服务。教学中要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在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从而获得新知。
2.观察—归纳—猜想—检验的学习方法。人的认知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知识往往也是凭借数学直观,提出某种猜想,进行证明,揭示规律的。可以说,没有猜想,就没有创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实例,让学生观察、猜想并进行验证,实际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猜想—检验的学习方法。
3.张扬独特的个性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我们所有教师而言,在要求我们对学生思维个性加以挖掘,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割裂,教师指定好学生的思维路张,把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现在我们必须摒弃学种做法,启发学生将数学问题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用2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26千克,造这样计算,用20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在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何比例时,绝大数同学是根据每千克黄豆榨的油一定,也就是油的总量与黄豆的总量的比值一定,判断出两者成正比例关系。有一个同学说出他与众不同的想法:根据生活经验,黄豆越多榨的油相应的也就越多,可见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再根据成正例的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同,可以断定黄豆与榨的油成正比例关系。瞧,多简便多有个性的思维。
4. 鼓励大胆地猜想。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先进行大胆猜想,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这样让学生真实地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全过程,学生思维深处的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观察和猜想长方形有什么样特征?学生猜想出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而组织学生自己去验证时,学生想出了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创造性得以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主动参与是前提,独立思考是关键,学会学习是核心,获取成功是动力,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培养良好思维能力,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