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秋季的招聘季眼看着就要开始了,要毕业的同学们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找工作了吧。综合前几年的形势看,那些风头正劲的互联网和IT公司,以及一些名声在外的创业公司毫无疑问是最受同学们青睐的对象。与之相反的是,传统工业制造领域的巨头们反而被大家降到了比较低的优先级。甚至有些人认为那些“老先生”们都已经out啦。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老牌企业经历百年沉浮,具有很强的自我演进和修复能力。如今,面对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它们也在做出改变。如果大家不了解这些,才是真的out啦。
近几年,高科技公司在华尔街成为超级赚钱机器,吸引了大家的绝大部分注意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翻江倒海,很多公司在短短的时间内,凭借各种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一跃成为市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他们的创始人以及商业和技术骨干,都是各大网站头条的常客。从美国纳斯达克到中国二三线城市的互联网咖啡馆,从美国硅谷到中国的各种创业孵化器,这些“独角兽”们才是大家眼中的真正的明星。
然而,当我们放下手机,离开虚拟的世界,也许会想我今天该吃什么、穿什么、住哪里、用什么、怎么出行?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东西背后,似乎很少有“独角兽”们的身影。当我们细心把这些企业列出来,再把多个领域的列表进行一个交叉,得到了一个这样的名单:通用电气(GE)、西门子、霍尼韦尔(Honeywell)、博世、日立……
与风光一时的“独角兽”们不同的是,这些企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自创业起,都已经经营了100年之久。他们的经营路线和企业战略似乎和华尔街最喜欢的短平快差别很大。但是现如今,他们也都在做出惊人的变化!
百年制造企业大都是多面手
当我们提起西门子和博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冰箱;提起日立和松下,首先会想起电视;如果提起GE、霍尼韦尔、ABB呢?大家也许会有些犹豫。事实上,这些公司生产的为大家所熟知的产品只是他们巨型工业制造帝国的冰山一角。有意思的是,经过多年的进化,很多最早让他们扬名立万的产品大多早已经被剥离或者卖掉。相反,他们在工业、社会和生活等多个领域中不为人知的那些业务,才是让他们屹立百年不倒的根本。
当一个企业能够存活一百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让我们细细分析这些工业制造巨头的背景,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毫无意外地是多栖巨鳄。
比如说,GE诞生于1889年,是多家电气公司合并成立的公司。其前身之一就是爱迪生灯泡公司,其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从一开始,GE的企业基因里就有多头并进的一面,其初始业务范围包括发电机、电动机、灯具、插座以及一些其他的电气照明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收购和融合,GE的经营产业范围包括电子工业、能源、运输工业、航空航天、医疗与金融服务。
再比如说德国著名制造巨头西门子,创建于1847年,其创始人为德国的大发明家、电报大王维尔纳-冯-西门子。这位老爷子的兴趣广泛,发明众多,造就了西门子在多个领域的威名。如今,西门子有十个企业集团之多,涉及发电及发电服务、能源管理、新能源、楼宇、交通、工厂自动化、大型传动、冶金、船舶、金融、电子、医疗等众多领域,是个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
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有类似松下、日立、三菱等百年巨型制造企业。例如,日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点开花的公司。这家企业由小平浪平先生在1910年创建,最早从电机设备起价,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核电、交通、汽车、电子、医疗、金融、信息技术、重型机械、化学、工业自动化等多个工业领域的超大型企业。日立公司自己的员工经常调侃说,日立是一个除了棺材不做,其他都做的公司。
这些企业经历了多次经济和金融危机,曾经和他们一起竞争的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与那些华尔街的“宠儿”不同,这些企业大多以稳健的企业战略和长期的产业推进为基础,来展开各项业务。而如今,他们大部分在追求大的转型,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要做出什么样转变?
近几年,各个工业企业巨头不约而同地启动了大的转型之旅,规模之大,转变之彻底,让人咋舌。也许有人要问,这种稳健的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巨型企业毫无例外地是要对投资人负责的。大家把钱投在资本市场,目的当然是要升值。那些单兵突飞猛进的高科技企业,恰恰符合投资人的胃口。他们可以在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在各级市场攫取巨额的收益。然而,这些工业制造巨头的风格却过于稳健了。多年来形成的长期稳健的发展战略,使得他们在资本市场总是被冷落。同时,他们所专注的领域往往不是最吸睛的,很多行业可能多年不变,客观上也让他们很难保持高速增长。
同时,这些企业之所以可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可以一直保持一种自我进化的能力。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企业也是一样。当他们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追求“安全感”的潜意识会客观上阻碍他们对于新领域和新业务的渴望。有的时候,这些表面上还在日进斗金的业务,反而成了阻碍自身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然而,世界是在变化的,尤其是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传统行业都陷入了泥潭。如果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新陈代谢,很多表面上看着很赚钱的业务反而会被逐步地剥离。
此外,在时代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这些百年企业往往都有很长远的战略规划。经历了那么多载的风风雨雨,他们大多知道如何度过危机,与此同时,他们更加明白该如何看待表面上的繁荣。当社会发展的机会来临时,他们做出的改变往往是稳准狠。
GE是最早做出转变的巨头之一。早在2013年,GE就完全卖掉了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巨头国家广播公司(NBC)。在2014到2015年间,GE逐步剥离了其固定资产投资业务和金融业务。要知道,GE金融业务被美国政府认为是第九大金融企业,直到2014年还贡献了40%的利润来源。到了2016年,GE把其家电业务也打包卖给了中国的海尔。 无独有偶,西门子早在2013年就摆脱掉了曾令其名声大噪的通信和电子业务。日立更是把大家最熟悉的电视、硬盘、电力等业务悉数卖掉,2016年更是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重组。ABB也实施了战略性的充足,精简掉了多个业务部门,瘦身成功。
看到这些老牌巨头们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有的甚至是做出那种壮士断腕般的转变,有人不禁会问?他们都转去做什么呢?
智能制造,工业4.0
信息化的发展给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带来了很大的机会。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里都有着深厚的积累和很强的把控能力。当他们吸取了高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后,他们会做什么样的改变呢?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目标都指向一个方向:智能制造,工业4.0。
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内涵也很丰富,在每个国家和每个企业都可能有不同的定义。相对比较公认的定义是:通过提升制造业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所有工业相关的技术、销售与产品体验统合起来,创建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和人因工程学的智能工厂,并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集成客户以及商业伙伴。
在2013年,西门子和博世等公司就在德国政府的领导下,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和路线图。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计划,而且围绕这个计划进行彻底的内部改造。它倡导将两次重大转型变革所带来的发展成果汇集在一起: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众多机器、设备和制造业大军,与数字革命带来的运算、信息和通信系统。我国也不甘落后,提出了《制造2025》的纲要,制定了一个长达十年的制造业转型和振兴的计划。
当新的概念和名字还在铺天盖地地被媒体报导的时候,有的人也许还在认为这是炒作。但是,在各个工业领域和巨型工业制造巨头那里,各种变化已经在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日立把整个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各方面信息技术能力整合成为基础性平台Lumada,让各个工业制造事业部在这之上扎根;GE在工业互联网的各个领域砸入巨资,所有业务均向这个核心靠拢,其CEO Jeff Immelt甚至宣称说,所有的GE新员工都要会写代码;当我们再看ABB的时候,更多地看到的是他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长足进步,YuMi机器人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能做到人机协作、有自学能力且能够安全运行的双臂协作机器人,它的应用未来空间是无限的;今年4月西门子的工业云平台MindSphere公开亮相,在这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上,制造商及智能工厂建设者可以通过该平台监测其设备机群的状态,预测后续情况,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提供服务,缩短设备停工时间,并据此开创新的商业模式……
以上这些就是这些工业制造领域的巨头们正在做出的转变。这些百年企业,经历无数的危机和动荡,骨子里已经为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随时做好准备。现在他们都已经朝着一个方向大跨步地往前走,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责任编辑:方丹敏
近几年,高科技公司在华尔街成为超级赚钱机器,吸引了大家的绝大部分注意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翻江倒海,很多公司在短短的时间内,凭借各种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一跃成为市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他们的创始人以及商业和技术骨干,都是各大网站头条的常客。从美国纳斯达克到中国二三线城市的互联网咖啡馆,从美国硅谷到中国的各种创业孵化器,这些“独角兽”们才是大家眼中的真正的明星。
然而,当我们放下手机,离开虚拟的世界,也许会想我今天该吃什么、穿什么、住哪里、用什么、怎么出行?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东西背后,似乎很少有“独角兽”们的身影。当我们细心把这些企业列出来,再把多个领域的列表进行一个交叉,得到了一个这样的名单:通用电气(GE)、西门子、霍尼韦尔(Honeywell)、博世、日立……
与风光一时的“独角兽”们不同的是,这些企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自创业起,都已经经营了100年之久。他们的经营路线和企业战略似乎和华尔街最喜欢的短平快差别很大。但是现如今,他们也都在做出惊人的变化!
百年制造企业大都是多面手
当我们提起西门子和博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冰箱;提起日立和松下,首先会想起电视;如果提起GE、霍尼韦尔、ABB呢?大家也许会有些犹豫。事实上,这些公司生产的为大家所熟知的产品只是他们巨型工业制造帝国的冰山一角。有意思的是,经过多年的进化,很多最早让他们扬名立万的产品大多早已经被剥离或者卖掉。相反,他们在工业、社会和生活等多个领域中不为人知的那些业务,才是让他们屹立百年不倒的根本。
当一个企业能够存活一百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让我们细细分析这些工业制造巨头的背景,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毫无意外地是多栖巨鳄。
比如说,GE诞生于1889年,是多家电气公司合并成立的公司。其前身之一就是爱迪生灯泡公司,其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从一开始,GE的企业基因里就有多头并进的一面,其初始业务范围包括发电机、电动机、灯具、插座以及一些其他的电气照明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收购和融合,GE的经营产业范围包括电子工业、能源、运输工业、航空航天、医疗与金融服务。
再比如说德国著名制造巨头西门子,创建于1847年,其创始人为德国的大发明家、电报大王维尔纳-冯-西门子。这位老爷子的兴趣广泛,发明众多,造就了西门子在多个领域的威名。如今,西门子有十个企业集团之多,涉及发电及发电服务、能源管理、新能源、楼宇、交通、工厂自动化、大型传动、冶金、船舶、金融、电子、医疗等众多领域,是个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
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有类似松下、日立、三菱等百年巨型制造企业。例如,日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点开花的公司。这家企业由小平浪平先生在1910年创建,最早从电机设备起价,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核电、交通、汽车、电子、医疗、金融、信息技术、重型机械、化学、工业自动化等多个工业领域的超大型企业。日立公司自己的员工经常调侃说,日立是一个除了棺材不做,其他都做的公司。
这些企业经历了多次经济和金融危机,曾经和他们一起竞争的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与那些华尔街的“宠儿”不同,这些企业大多以稳健的企业战略和长期的产业推进为基础,来展开各项业务。而如今,他们大部分在追求大的转型,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要做出什么样转变?
近几年,各个工业企业巨头不约而同地启动了大的转型之旅,规模之大,转变之彻底,让人咋舌。也许有人要问,这种稳健的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巨型企业毫无例外地是要对投资人负责的。大家把钱投在资本市场,目的当然是要升值。那些单兵突飞猛进的高科技企业,恰恰符合投资人的胃口。他们可以在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在各级市场攫取巨额的收益。然而,这些工业制造巨头的风格却过于稳健了。多年来形成的长期稳健的发展战略,使得他们在资本市场总是被冷落。同时,他们所专注的领域往往不是最吸睛的,很多行业可能多年不变,客观上也让他们很难保持高速增长。
同时,这些企业之所以可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可以一直保持一种自我进化的能力。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企业也是一样。当他们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追求“安全感”的潜意识会客观上阻碍他们对于新领域和新业务的渴望。有的时候,这些表面上还在日进斗金的业务,反而成了阻碍自身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然而,世界是在变化的,尤其是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传统行业都陷入了泥潭。如果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新陈代谢,很多表面上看着很赚钱的业务反而会被逐步地剥离。
此外,在时代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这些百年企业往往都有很长远的战略规划。经历了那么多载的风风雨雨,他们大多知道如何度过危机,与此同时,他们更加明白该如何看待表面上的繁荣。当社会发展的机会来临时,他们做出的改变往往是稳准狠。
GE是最早做出转变的巨头之一。早在2013年,GE就完全卖掉了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巨头国家广播公司(NBC)。在2014到2015年间,GE逐步剥离了其固定资产投资业务和金融业务。要知道,GE金融业务被美国政府认为是第九大金融企业,直到2014年还贡献了40%的利润来源。到了2016年,GE把其家电业务也打包卖给了中国的海尔。 无独有偶,西门子早在2013年就摆脱掉了曾令其名声大噪的通信和电子业务。日立更是把大家最熟悉的电视、硬盘、电力等业务悉数卖掉,2016年更是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重组。ABB也实施了战略性的充足,精简掉了多个业务部门,瘦身成功。
看到这些老牌巨头们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有的甚至是做出那种壮士断腕般的转变,有人不禁会问?他们都转去做什么呢?
智能制造,工业4.0
信息化的发展给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带来了很大的机会。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里都有着深厚的积累和很强的把控能力。当他们吸取了高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后,他们会做什么样的改变呢?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目标都指向一个方向:智能制造,工业4.0。
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内涵也很丰富,在每个国家和每个企业都可能有不同的定义。相对比较公认的定义是:通过提升制造业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所有工业相关的技术、销售与产品体验统合起来,创建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和人因工程学的智能工厂,并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集成客户以及商业伙伴。
在2013年,西门子和博世等公司就在德国政府的领导下,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和路线图。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计划,而且围绕这个计划进行彻底的内部改造。它倡导将两次重大转型变革所带来的发展成果汇集在一起: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众多机器、设备和制造业大军,与数字革命带来的运算、信息和通信系统。我国也不甘落后,提出了《制造2025》的纲要,制定了一个长达十年的制造业转型和振兴的计划。
当新的概念和名字还在铺天盖地地被媒体报导的时候,有的人也许还在认为这是炒作。但是,在各个工业领域和巨型工业制造巨头那里,各种变化已经在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日立把整个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各方面信息技术能力整合成为基础性平台Lumada,让各个工业制造事业部在这之上扎根;GE在工业互联网的各个领域砸入巨资,所有业务均向这个核心靠拢,其CEO Jeff Immelt甚至宣称说,所有的GE新员工都要会写代码;当我们再看ABB的时候,更多地看到的是他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长足进步,YuMi机器人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能做到人机协作、有自学能力且能够安全运行的双臂协作机器人,它的应用未来空间是无限的;今年4月西门子的工业云平台MindSphere公开亮相,在这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上,制造商及智能工厂建设者可以通过该平台监测其设备机群的状态,预测后续情况,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提供服务,缩短设备停工时间,并据此开创新的商业模式……
以上这些就是这些工业制造领域的巨头们正在做出的转变。这些百年企业,经历无数的危机和动荡,骨子里已经为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随时做好准备。现在他们都已经朝着一个方向大跨步地往前走,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