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孤儿”现象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提出了“心理孤儿”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了“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 “心理孤儿”现象 产生原因 改变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孤儿”学生,不像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和最佳状态。”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矫治心理障碍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占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统计数字表明,今天的离婚率将近22%),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他们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3.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形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三、研究目的
  1.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探索减少“心理孤儿”的途径与策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
  2.构建教育科学、系统、规范的心理卫生教育体系,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理论依据。
  3.系统地分析中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并对如何改进教育方法提出卓有成效的建议。
  4.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研究的内容
  1.自我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只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缓学生的内心压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力量,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教育,促进认知能力、思维的发展。
  2.优化课堂教学和完善考评制度。
  改革课堂教学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的发展、习惯的形成的发源地。改变以往“填压式”和“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摆脱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落实全面素质发展评估的方法,把分数改为等级制,并由激励性的评语,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最后,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4.引导家庭改变教育模式。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3)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四、研究过程和方法
  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文件分析法等。
  1.实验法。
  实验法是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2.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
  调查法是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调查者提出有关的问题,让其回答,了解某一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条件,从而了解这一心理活动的方法。
  4.深入访谈法。
  深入访谈法是一种非结构式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调查者无须按照预定的访谈结构和问题机械地提问,被调查者也无须按备选答案对问题作出回答,是就某一主题与被调查者进行自由、深入的交谈。
  5.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及总结,寻找其中规律性的方法。
  五、研究结果
  以一学期为周期,通过以上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断加以完善,最终达到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郭裕建.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趋势[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
  [3]骆伯巍.教育心理学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4]池方浩,池哲萍.教育课题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王湘玲,宁春岩.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主义教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
其他文献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一切思维都是从从问题开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看来,课堂的成功,问题设计是关键。好问题可以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教师深入挖掘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很重要的。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  1.1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使其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真实场
摘 要: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直接面向社会、师生,组织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活动,它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读者工作直接体现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方针、任务,直接反映图书馆的社会效果,直接检验整个图书工作的价值,直接推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高师图书馆 挑战 地位 途径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的一线工作,是联系读者与图书馆的纽带。衡量
目的:观察升清降浊丸治疗早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进一步了解其治疗肝硬化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方法:应用升清降浊丸治疗早期肝硬化辨证属肝胃不和型患
目的:通过观察醒脑灌肠液对湿毒蒙窍型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氨、血清内毒素等的影响并为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实践依据。验证中药醒脑灌肠液的临床疗效,揭
摘 要: 学生学习是否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强度决定的。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专家认为:学习动机是教师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教师能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将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本文从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及如何合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等方面加以探究,试图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动机 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材料科学的研究揭示了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其微观特征的密切相关性,而各种新颖的表面处理技术及分析测试手段为揭示材料宏观性能与其显微特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创造了有利条件[1]
期刊
摘 要: 宽容是无私的爱,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用更多的爱去发现、发掘学生的优点,“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让每个学生都能正视自己、正视未来。教育不是对所有学生简单意义的平等,因材施教、推己及人,作为良师益友与学生们共同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引导她们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在老师的欣赏和鼓励中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格,以优异的职业素养适应即将面临的岗位诉求。  关键词: 宽容 平等 爱 成长    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立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学校是社会的一分子,更是体现文明的窗口,所以,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
目的:通过观察补气运脾汤及其补气、祛湿化痰拆方大鼠血清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对EGFR-PLC-γ1-PKCα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补气运脾汤治疗食管癌的分子机理
针对军校学员及“传感器技术”课程特点,在课程教学实施中提出“双向五步式”教学法,以应用为牵引,以传感器的五个环节为载体,培养学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