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宗的重庆老火锅,是怎么样的一种吃法,炊具、餐具是怎么样的一种样式,用餐时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场面和氛围?今天的年轻人一定是陌生的。不知道我曾经吃过的重庆老火锅,是否还有人在传承?
正宗的重庆老火锅,是怎么样的一种吃法,炊具、餐具是怎么样的一种样式,用餐时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场面和氛围?今天的年轻人一定是陌生的。我有二十多年没去过山城了。不知道我曾经吃过的重庆老火锅,是否还有人在传承?如果早已经被“时尚”的元素淹没了,被新潮取代了,那么今天生活在山城的年轻人,也一定对纯正的重庆老火锅是陌生的,即使有少数人了解,那也是由老辈人怀旧聊天时,捕捉到的一点朦胧的印象。
想起曾经吃过的重庆老火锅,我就按捺不住激动,满嘴酸溜溜想冒口水,就揪心地怀念那种火辣辣的滋味!火辣辣的氛围!
二十多年前,我在重庆的临江门地下通道里(那里曾经是个古城门洞),第一次吃到了重庆的老火锅。当时正值六月,重庆的朋友说请我吃火锅,我吃惊不小,说:这么热的天,吃火锅?重庆的朋友笑答:就是要这样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们一行数人来到了临江门的地下通道。这里简直就是火锅的世界,一家家火锅店首尾相连,离得老远,满鼻孔已然涌进了牛油麻辣的香味。
我现在说出来,有些人也许不会相信,恰恰正是这个“不相信”,才体现出了重庆老火锅的“奇”。奇在何处?先说食客们的衣着:女土们通常都穿得很随意,男人们则大多赤膊上阵,上身哪里还有只布片丝,下身也就套个大裤衩。听重庆的朋友介绍,解放碑那一带档次稍高一点的老火锅店,店家有专门为男客们准备的大裤衩,款式差别无几,颜色却各不相同,有蓝的、黄的、红的、花的、绿的,用颜色区分出各家店的风格;也算是各家店的“幌子”吧。远远地看见穿着一码色大裤衩、光着脊背大吃二喝的男人们,你不用看店门的招牌,就知道那里准是一家老火锅店。若是冬天,当然不用脱衣光背,但吃不一会儿,你就得宽衣解带,这时候你已经吃出了热辣辣的温暖。
朋友说,请你上这里来,要得就是这种民间的效果和味道。若是在档次高一些的店里,绝对体验不到这种地方的民俗、民风。那时候空调尚未普及,在高档一点的店里,电风扇摇头晃脑地吹着,也早已经把重庆老火锅特有的“风味”吹跑了。在这里却不同,我们六七个人,围坐在火锅四周,脚边放一把蒲扇,前面是热气腾腾的火锅,和锅底下烈烈燃烧的炭火,脊背上却涌动着一浪又一浪的热汗,两头夹击地热烈着,热极了,扇几下蒲扇,可是,用扇子的食客却不多,无论男女,大家端起古朴的粗瓷海碗,咧开嘴,大口大口把冰镇的啤酒灌进肚子里,那一个爽真是没得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潇洒、畅快呀!我开玩笑说:感冒的人上这里来吃一顿,保证痊愈。朋友们说:对头,你说得一点也不假。
而我们围着的火锅,绝对是你不曾见到过的。正宗的重庆老火锅不是支在桌面上小里小气的钢制品,铜制品,是与大地连在一起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池子,池子的内壁贴着耐高温的磁砖,炉膛里烧得也不是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红彤彤的是煤炭,到了冬天,则多用木炭。木炭烧出来的火锅,味道更是上乘。从重庆老火锅的历史上看,这样的炊具、餐具还的确带有历史的痕迹。大家吃着这样正宗的老火锅,免不了就会扯到它的來历,远古的不说,不少人都知道,早在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即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鼎,陶鼎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陶鼎,抑或四足陶鼎,在当时,就是用来烹煮食物的,无论是肉食,还是蔬菜,一并放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起火,把食物煮熟,烹制成一大锅(鼎)熟食,其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
重庆的朋友们扯的是本乡本土火锅的起源。有说是嘉陵江码头上的挑夫们的创意;也有的说是瓷器口、朝天门那里的杂工们的发明;还有说是江北老城的家庭主妇们最先琢磨出来的。我倒是倾向于前两种说法,那个时代的码头工人和打散工的苦力,受经济和时间条件限制,以这种既经济又方便的形式填饱肚子,是最佳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们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和风格。他们是一群质朴、豪爽的人,无拘无束、不拘小节的吃个肚饱心爽,是他们一天最开心的时光。
最后再说重庆老火锅的用料和配菜。鉴别正宗重庆老火锅,主要看它是不是牛油火锅。所谓牛油火锅,是指以牛油为主要原料炮制的火锅底料,其间辅以各种蜀地特产的红辣椒、桂皮、茴香、郫县豆瓣、八角、麻椒、丁香等,拿准火喉炒制成熟,斯时,缭绕着动物脂肪与麻辣混合的独特的香味,不吃即已先“醉”了。待底汤滚沸了,这个时候,盛在古朴的大瓷碗里的黄喉、豆芽、膳鱼、毛肚、藕片、郡花、豆皮、血旺、大白菜、鸭肠、腰片等,你就尽情的往那沸腾的锅里丢吧。一切由着自己的兴趣来,想吃什么自己动手,这个过程感受的依然是随意、畅快和热烈。曾经有一位在安徽下放过的上海先生,对我感慨道:你们安徽人和上海人吃饭完全不同,你们边吃边说边笑,气氛好热烈,不像上海人,各吃各的,闷声不响,这便是饮食文化的一种差异。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指菜肴的烹制方法、选材配料、花色品种、口感味觉等烹调技术层面的表象,它更多的是由吃的过程,折射出了地域民风,民俗乃至人文性格的不同。吃重庆老火锅,你可以从中切身感受到山城人的那一份豪爽耿直、火辣义气的洒脱性格。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围着热火朝天的火锅,重庆人是无论如何也是要开怀畅饮的。白居易的这首《问刘十九》诗,是不是特意为重庆的老火锅和围在它身边的食客们写的呢?这当然只是我的一种假想。因为我知道,“红泥小火炉”只是古人烫酒的一种器皿,而不是火锅。可惜在我有限的知识里,怎么也记不起有关描写重庆火锅的诗词了,只好借用此诗寄托心中的感情吧——看来我是太想念那远去的重庆老火锅了!
正宗的重庆老火锅,是怎么样的一种吃法,炊具、餐具是怎么样的一种样式,用餐时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场面和氛围?今天的年轻人一定是陌生的。我有二十多年没去过山城了。不知道我曾经吃过的重庆老火锅,是否还有人在传承?如果早已经被“时尚”的元素淹没了,被新潮取代了,那么今天生活在山城的年轻人,也一定对纯正的重庆老火锅是陌生的,即使有少数人了解,那也是由老辈人怀旧聊天时,捕捉到的一点朦胧的印象。
想起曾经吃过的重庆老火锅,我就按捺不住激动,满嘴酸溜溜想冒口水,就揪心地怀念那种火辣辣的滋味!火辣辣的氛围!
二十多年前,我在重庆的临江门地下通道里(那里曾经是个古城门洞),第一次吃到了重庆的老火锅。当时正值六月,重庆的朋友说请我吃火锅,我吃惊不小,说:这么热的天,吃火锅?重庆的朋友笑答:就是要这样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们一行数人来到了临江门的地下通道。这里简直就是火锅的世界,一家家火锅店首尾相连,离得老远,满鼻孔已然涌进了牛油麻辣的香味。
我现在说出来,有些人也许不会相信,恰恰正是这个“不相信”,才体现出了重庆老火锅的“奇”。奇在何处?先说食客们的衣着:女土们通常都穿得很随意,男人们则大多赤膊上阵,上身哪里还有只布片丝,下身也就套个大裤衩。听重庆的朋友介绍,解放碑那一带档次稍高一点的老火锅店,店家有专门为男客们准备的大裤衩,款式差别无几,颜色却各不相同,有蓝的、黄的、红的、花的、绿的,用颜色区分出各家店的风格;也算是各家店的“幌子”吧。远远地看见穿着一码色大裤衩、光着脊背大吃二喝的男人们,你不用看店门的招牌,就知道那里准是一家老火锅店。若是冬天,当然不用脱衣光背,但吃不一会儿,你就得宽衣解带,这时候你已经吃出了热辣辣的温暖。
朋友说,请你上这里来,要得就是这种民间的效果和味道。若是在档次高一些的店里,绝对体验不到这种地方的民俗、民风。那时候空调尚未普及,在高档一点的店里,电风扇摇头晃脑地吹着,也早已经把重庆老火锅特有的“风味”吹跑了。在这里却不同,我们六七个人,围坐在火锅四周,脚边放一把蒲扇,前面是热气腾腾的火锅,和锅底下烈烈燃烧的炭火,脊背上却涌动着一浪又一浪的热汗,两头夹击地热烈着,热极了,扇几下蒲扇,可是,用扇子的食客却不多,无论男女,大家端起古朴的粗瓷海碗,咧开嘴,大口大口把冰镇的啤酒灌进肚子里,那一个爽真是没得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潇洒、畅快呀!我开玩笑说:感冒的人上这里来吃一顿,保证痊愈。朋友们说:对头,你说得一点也不假。
而我们围着的火锅,绝对是你不曾见到过的。正宗的重庆老火锅不是支在桌面上小里小气的钢制品,铜制品,是与大地连在一起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池子,池子的内壁贴着耐高温的磁砖,炉膛里烧得也不是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红彤彤的是煤炭,到了冬天,则多用木炭。木炭烧出来的火锅,味道更是上乘。从重庆老火锅的历史上看,这样的炊具、餐具还的确带有历史的痕迹。大家吃着这样正宗的老火锅,免不了就会扯到它的來历,远古的不说,不少人都知道,早在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即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鼎,陶鼎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陶鼎,抑或四足陶鼎,在当时,就是用来烹煮食物的,无论是肉食,还是蔬菜,一并放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起火,把食物煮熟,烹制成一大锅(鼎)熟食,其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
重庆的朋友们扯的是本乡本土火锅的起源。有说是嘉陵江码头上的挑夫们的创意;也有的说是瓷器口、朝天门那里的杂工们的发明;还有说是江北老城的家庭主妇们最先琢磨出来的。我倒是倾向于前两种说法,那个时代的码头工人和打散工的苦力,受经济和时间条件限制,以这种既经济又方便的形式填饱肚子,是最佳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们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和风格。他们是一群质朴、豪爽的人,无拘无束、不拘小节的吃个肚饱心爽,是他们一天最开心的时光。
最后再说重庆老火锅的用料和配菜。鉴别正宗重庆老火锅,主要看它是不是牛油火锅。所谓牛油火锅,是指以牛油为主要原料炮制的火锅底料,其间辅以各种蜀地特产的红辣椒、桂皮、茴香、郫县豆瓣、八角、麻椒、丁香等,拿准火喉炒制成熟,斯时,缭绕着动物脂肪与麻辣混合的独特的香味,不吃即已先“醉”了。待底汤滚沸了,这个时候,盛在古朴的大瓷碗里的黄喉、豆芽、膳鱼、毛肚、藕片、郡花、豆皮、血旺、大白菜、鸭肠、腰片等,你就尽情的往那沸腾的锅里丢吧。一切由着自己的兴趣来,想吃什么自己动手,这个过程感受的依然是随意、畅快和热烈。曾经有一位在安徽下放过的上海先生,对我感慨道:你们安徽人和上海人吃饭完全不同,你们边吃边说边笑,气氛好热烈,不像上海人,各吃各的,闷声不响,这便是饮食文化的一种差异。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指菜肴的烹制方法、选材配料、花色品种、口感味觉等烹调技术层面的表象,它更多的是由吃的过程,折射出了地域民风,民俗乃至人文性格的不同。吃重庆老火锅,你可以从中切身感受到山城人的那一份豪爽耿直、火辣义气的洒脱性格。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围着热火朝天的火锅,重庆人是无论如何也是要开怀畅饮的。白居易的这首《问刘十九》诗,是不是特意为重庆的老火锅和围在它身边的食客们写的呢?这当然只是我的一种假想。因为我知道,“红泥小火炉”只是古人烫酒的一种器皿,而不是火锅。可惜在我有限的知识里,怎么也记不起有关描写重庆火锅的诗词了,只好借用此诗寄托心中的感情吧——看来我是太想念那远去的重庆老火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