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40-02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让数学思想引领课堂,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孩子们建构自己的数学,让数学成为思考,让探索成为需要。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铺垫孕伏,激发孩子们积极思维的欲望
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熊购物》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创设情景:1.出示问题“一支钢笔5元,你能说说2支、3支各是多少钱吗?”[5×2=10(元)5×3=15(元)]。2.打开文具盒,一支铅笔3角钱,买5支、7支各是多少钱?[回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为新知作铺垫]
引入新课:出示问题“胖胖买了4个面包,每个3元,又买了1个蛋糕,花了6元钱,胖胖一共花了多少钱?”
处理好导入设计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肯定的,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不能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复制形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
二、探究新知,引领孩子们走进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中,常用数学思想方法有:集合思想、函数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符号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等。在低年级的数与运算中,要渗透符号思想,加号、减号、乘号及大于号、小于号;中高年级,除此之外,在公式、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数中还要渗透符号思想。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具有反复性的特点,我们要熟悉整个小学的教材,知道他的编排体系,了解中学教材,做好知识间的有效衔接。
我在日常教学中用以上数学思想进行渗透,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主线,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实现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如在面积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在认识方程教学中渗透符号、函数思想,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渗透统计思想,在线与角的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等。
再比如,“确定位置”的数学模型是立体坐标系。学生在一年级接触到的一列队伍中“老爷爷排在第3个”,其实是一维空间上的确定位置;在二年级接触到的“小明坐在第3排第4个”,其实是二维空间上的确定位置;五年级学习的“数对”则是初步抽象的二维坐标模型。如果在教学中能将这一层意义渗透进去,一定能为学生将来学习立体坐标系提供很好的支持。眼界决定境界。一个老师是否具有“模型”眼光和“模型”意识,往往会决定着他的教学深刻性和数学课堂的品质。“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数学便会过眼云烟。
三、重视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通过作业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标新立异的思考问题,对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中,我布置了这样的思维训练作业:1.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建构知识树,我设计了三道由浅入深的阶梯性训练题。学生在“摘果子”的活动中进行自由抢答,巩固了对本课知识的掌握。2.猜生日——根据课件中的人物提示,猜出他们的生日。3.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的节日或者重要事件的日期呢?同学们会说出许多他们熟悉的节日以及重要事件的日期,这时我结合有关事件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作业,首先要钻研教材,教材中每一道练习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凝聚了编写者的智慧,对其挖掘程度的不同将直接影響着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
设计拓展性练习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经常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的练习,特别要展示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把机械的模仿转化为探索创新。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求异的状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数学练习又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方法,通过练习能促进学生思维、智力、能力的发展。灵活的、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则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大大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让数学思想引领课堂,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孩子们建构自己的数学,让数学成为思考,让探索成为需要。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铺垫孕伏,激发孩子们积极思维的欲望
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熊购物》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创设情景:1.出示问题“一支钢笔5元,你能说说2支、3支各是多少钱吗?”[5×2=10(元)5×3=15(元)]。2.打开文具盒,一支铅笔3角钱,买5支、7支各是多少钱?[回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为新知作铺垫]
引入新课:出示问题“胖胖买了4个面包,每个3元,又买了1个蛋糕,花了6元钱,胖胖一共花了多少钱?”
处理好导入设计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肯定的,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不能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复制形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
二、探究新知,引领孩子们走进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中,常用数学思想方法有:集合思想、函数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符号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等。在低年级的数与运算中,要渗透符号思想,加号、减号、乘号及大于号、小于号;中高年级,除此之外,在公式、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数中还要渗透符号思想。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具有反复性的特点,我们要熟悉整个小学的教材,知道他的编排体系,了解中学教材,做好知识间的有效衔接。
我在日常教学中用以上数学思想进行渗透,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主线,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实现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如在面积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在认识方程教学中渗透符号、函数思想,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渗透统计思想,在线与角的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等。
再比如,“确定位置”的数学模型是立体坐标系。学生在一年级接触到的一列队伍中“老爷爷排在第3个”,其实是一维空间上的确定位置;在二年级接触到的“小明坐在第3排第4个”,其实是二维空间上的确定位置;五年级学习的“数对”则是初步抽象的二维坐标模型。如果在教学中能将这一层意义渗透进去,一定能为学生将来学习立体坐标系提供很好的支持。眼界决定境界。一个老师是否具有“模型”眼光和“模型”意识,往往会决定着他的教学深刻性和数学课堂的品质。“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数学便会过眼云烟。
三、重视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通过作业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标新立异的思考问题,对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中,我布置了这样的思维训练作业:1.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建构知识树,我设计了三道由浅入深的阶梯性训练题。学生在“摘果子”的活动中进行自由抢答,巩固了对本课知识的掌握。2.猜生日——根据课件中的人物提示,猜出他们的生日。3.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的节日或者重要事件的日期呢?同学们会说出许多他们熟悉的节日以及重要事件的日期,这时我结合有关事件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作业,首先要钻研教材,教材中每一道练习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凝聚了编写者的智慧,对其挖掘程度的不同将直接影響着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
设计拓展性练习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经常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的练习,特别要展示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把机械的模仿转化为探索创新。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求异的状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数学练习又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方法,通过练习能促进学生思维、智力、能力的发展。灵活的、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则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大大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