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折的心情有人懂,怎么能不感动……
都是有故事的人才听懂心里的歌。
—周华健《有故事的人》
一、遭遇迷茫,寻找方向
第一次看到小A的时候,是他转学到我班的那天。他头发黄黄的、长长的,穿着喇叭裤,耳朵上戴着一个闪亮的耳钉。看到他的样子,我心中冒出一丝凉气。之前教务主任和我说过,这个孩子会与其他孩子有许多不同。虽说我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没想到这差别竟然这么大。之后的几天,他上课没精打采、心不在焉,有时作业也不交。自修课时,即使他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你也可以感到,他内心的杂草长得正盛。那眼神,那姿态,流露着迷惘与不屑,甚至还掺杂着些许挑衅。
教务主任说,小A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父亲在工地上干活,早出晚归,和小A几乎没有交流。小A逃过学,对父亲敌视,有时看父亲的眼神都是异样的。
听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次单程旅行,没有回头的路可以走,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且行且珍惜。可如今这个孩子磕磕绊绊才走了人生一小段路,内心已杂草丛生,怎么才能让他内心丰盈,还原生命的纯真美好呢?
一位先哲说过:“去除杂草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在孩子的心田种上美好,那么,丑恶就会被去除。可是,怎样在这片有些默然干涸的心田上播种美好,使其慢慢恢复温润和柔软呢?
偶然间,我读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一本书—《每个孩子都是故事》,书中一个个故事或长或短,或简洁,或浓重。每个故事都有一份爱、一股情在涌动,激荡着我的心,让我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二、倾听故事,拨动心弦
“家长讲坛”是我班每周四下午的固定活动,围绕着某个主题,我会邀请一位家长走上讲坛,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
这周的主题是“责任”,我便邀请小A爸爸走上讲坛,讲他的故事。刚开始,小A爸爸是拒绝的,我知道他心里的胆怯,不敢在儿子面前讲他的人生。后来,在我的鼓励下,小A爸爸终于接受了这个任务,和班里的孩子缓缓地讲起了他的故事。
小A爸爸来自安徽农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母亲生他时已接近五十。父亲去世后,家里的生活每况愈下,他就在這种糟糕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
后来,一位好心的老乡把他带到了无锡,帮他在工地找了一份工作。再后来,遇到了同样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的小A妈妈,二人结婚后有了小A。当时的日子虽然很清苦,但那是一段难得的幸福时光。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但他和小A妈妈的日子却过不下去了。小A妈妈整天抱怨甚至辱骂小A爸爸,认为他没用,只会在工地上干苦力。最后小A妈妈竟然狠心地离开了这个家,抛下了他和小A。
从此父子俩相依为命,小A爸爸又当爹又当娘。为了让小A日子过得好一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额外又找了一份工作。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量让他身心疲惫,但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长高,心里特别满足。
忽然有一天,这种平静的生活戛然而止。有一次,他心里烦闷,多说了小A几句,没想到小A竟然顶嘴,他一冲动,扇了小A几个大嘴巴,小A哭着离开了家。那一夜,小A没有回来,他也没有出去找孩子。从此父子俩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后来,小A迷上了电子游戏,有几次甚至逃学去打游戏,当他把小A从网吧里拉回来时,将其狠揍一顿,但小A依旧没有改变,反而更恨他了。
“其实每一次打小A,我心里都很痛。看到小A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是有责任的,平时和小A沟通得少,也不知道怎么沟通,最不应该郁闷时拿他出气。孩子,我错了,你能原谅爸爸吗?”说到这里,小A爸爸朝小A望去,小A眼睛有点红,低着头,不说话……
下课后,看到小A爸爸有点失落,我鼓励他:“今天讲得特别好,语言质朴,真情流露,我们班的一些同学都被感动哭了。虽然小A没说话,但我明显能感觉到他的心弦被拨动了。如果我们再把他往前推一推,我相信他迟早有一天会打开自己的心扉,理解你、原谅你、接受你。”
三、体悟生活,拔节生长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它不是空洞的说教,需要的是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在我的建议下,小A爸爸利用周末,带着他去工地体验生活,让他身临其境,置身于父亲的工作场所,感受父亲工作的艰辛。
经过两天的工地体验,小A对生活有了一些领悟,第一次对父亲心生钦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跟着爸爸来到了工地,工地凌乱的景象与学校的整洁没法相比,我想打退堂鼓,但害怕父亲瞧不起我,我不想被他看扁,只好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进入一个房间,里面弥漫着灰尘,那是水泥灰被翻动时飘扬起来的。有几个工人正忙碌着,他们干活麻利,工具在他们手上翻飞自如,动作连贯轻盈。即使这样,我还是看到有的人已额头冒汗。
在爸爸的示意下,我拿起一把铁锨,开始搅拌水泥。开始没觉得什么,可干了一会儿就感觉不行了,铁锨犹如千斤重,手已经快拿不稳了。
虽然是冬天,但我已满头大汗,衣服脱掉一件又一件,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呼吸也觉得困难,大口喘着气。
我对爸爸说我不行了,但爸爸没理睬我。没办法,我只好继续干。这时,外面有风吹进来,水泥灰扬起,我被呛着直咳嗽……
爸爸的工作怎么如此辛苦,我做了两天就受不了,爸爸是怎么熬过来的?他赚钱这么辛苦,可我却糟蹋他的血汗钱,我……”
读着小A的日记,我感觉到孩子开始自我反省,在体悟中对生活多了一份理解,对父亲多了一份尊重,在自我教育中拔节生长。
四、写读故事,心灵融通
一个周末,我布置了命题周记《眼中的爸爸》,要求所有的孩子侧重于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在周记中,小A深入地描写了父亲:
“我的爸爸工作很辛苦,每天出去都要很晚回来。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爸爸的脸被寒风割破,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手上干活留下的老茧用针都挑不破,他那粗糙的皮肤早已被烈日晒黑。
爸爸每次出去干活,都舍不得买瓶水喝。有时,他早饭都来不及吃,就被老板叫去干活。为了赚钱,为了我,爸爸什么苦都肯吃。
每次爸爸看到我不争气,就很烦闷,用抽烟、喝酒来麻醉自己。烟是一支接一支抽,酒是大口大口地喝,有时喝着喝着还会流泪。看到爸爸这个样子,我也很难过,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太浑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一定要重新做人,让爸爸在朋友、同事面前能抬起头,有尊严地活着。”
读了小A的周记,我的心受到很大触动。在周一下午的班级交流会上,我邀请小A爸爸参加。当轮到小A读周记时,我看见他爸爸泪眼婆娑。
我问小A爸爸:“以前听过儿子说这样的话吗?”
“没有,从来没有,以前只知道他就是浑小子,没想到他还有这样一颗柔软细腻的心。”
我鼓励小A爸爸主动上前抱抱儿子,父亲这一抱,瞬间秒杀了小A。他终于控制不住,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久违的泪水,这泪水,夹杂着后悔、愧疚、感动、醒悟,还有那一份对生命的尊敬。当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碰撞出“热泪盈眶”的感动时,无限的可能已被激发。
待这一对父子情绪缓和后,在李健《父亲》的伴奏下,他们共同朗诵了郑渊洁的短篇童话《父与子》。也许是刚才父子间的拥抱催生了力量,也许是父子俩心灵已融通,他们的朗诵如此动人、如此动情,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演绎。读到最后,父子二人竟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笑了。
朗读结束后,我请小A爸爸在小A的周记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成为小A生命成长的“见证人”。当小A爸爸把周记本交给小A时,我相信,此时,小A的生命在周记中成长、茁壮、丰盈、舒展……
五、故事引领,点亮生活
让故事在班级里自由呼吸,这是我的带班主张。把一个个故事化为真善美的种子,种在孩子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终有一天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故事每天都在教室里发生,或浓烈,或平淡。故事,就像一根魔杖,班级里的38个孩子,一个一个被点亮。孩子因故事而生长,班级因故事而缤纷,生活因故事而多彩。
班主任要让每个孩子都过上有故事的学校生活,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
都是有故事的人才听懂心里的歌。
—周华健《有故事的人》
一、遭遇迷茫,寻找方向
第一次看到小A的时候,是他转学到我班的那天。他头发黄黄的、长长的,穿着喇叭裤,耳朵上戴着一个闪亮的耳钉。看到他的样子,我心中冒出一丝凉气。之前教务主任和我说过,这个孩子会与其他孩子有许多不同。虽说我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没想到这差别竟然这么大。之后的几天,他上课没精打采、心不在焉,有时作业也不交。自修课时,即使他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你也可以感到,他内心的杂草长得正盛。那眼神,那姿态,流露着迷惘与不屑,甚至还掺杂着些许挑衅。
教务主任说,小A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父亲在工地上干活,早出晚归,和小A几乎没有交流。小A逃过学,对父亲敌视,有时看父亲的眼神都是异样的。
听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次单程旅行,没有回头的路可以走,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且行且珍惜。可如今这个孩子磕磕绊绊才走了人生一小段路,内心已杂草丛生,怎么才能让他内心丰盈,还原生命的纯真美好呢?
一位先哲说过:“去除杂草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在孩子的心田种上美好,那么,丑恶就会被去除。可是,怎样在这片有些默然干涸的心田上播种美好,使其慢慢恢复温润和柔软呢?
偶然间,我读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一本书—《每个孩子都是故事》,书中一个个故事或长或短,或简洁,或浓重。每个故事都有一份爱、一股情在涌动,激荡着我的心,让我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二、倾听故事,拨动心弦
“家长讲坛”是我班每周四下午的固定活动,围绕着某个主题,我会邀请一位家长走上讲坛,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
这周的主题是“责任”,我便邀请小A爸爸走上讲坛,讲他的故事。刚开始,小A爸爸是拒绝的,我知道他心里的胆怯,不敢在儿子面前讲他的人生。后来,在我的鼓励下,小A爸爸终于接受了这个任务,和班里的孩子缓缓地讲起了他的故事。
小A爸爸来自安徽农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母亲生他时已接近五十。父亲去世后,家里的生活每况愈下,他就在這种糟糕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
后来,一位好心的老乡把他带到了无锡,帮他在工地找了一份工作。再后来,遇到了同样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的小A妈妈,二人结婚后有了小A。当时的日子虽然很清苦,但那是一段难得的幸福时光。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但他和小A妈妈的日子却过不下去了。小A妈妈整天抱怨甚至辱骂小A爸爸,认为他没用,只会在工地上干苦力。最后小A妈妈竟然狠心地离开了这个家,抛下了他和小A。
从此父子俩相依为命,小A爸爸又当爹又当娘。为了让小A日子过得好一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额外又找了一份工作。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量让他身心疲惫,但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长高,心里特别满足。
忽然有一天,这种平静的生活戛然而止。有一次,他心里烦闷,多说了小A几句,没想到小A竟然顶嘴,他一冲动,扇了小A几个大嘴巴,小A哭着离开了家。那一夜,小A没有回来,他也没有出去找孩子。从此父子俩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后来,小A迷上了电子游戏,有几次甚至逃学去打游戏,当他把小A从网吧里拉回来时,将其狠揍一顿,但小A依旧没有改变,反而更恨他了。
“其实每一次打小A,我心里都很痛。看到小A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是有责任的,平时和小A沟通得少,也不知道怎么沟通,最不应该郁闷时拿他出气。孩子,我错了,你能原谅爸爸吗?”说到这里,小A爸爸朝小A望去,小A眼睛有点红,低着头,不说话……
下课后,看到小A爸爸有点失落,我鼓励他:“今天讲得特别好,语言质朴,真情流露,我们班的一些同学都被感动哭了。虽然小A没说话,但我明显能感觉到他的心弦被拨动了。如果我们再把他往前推一推,我相信他迟早有一天会打开自己的心扉,理解你、原谅你、接受你。”
三、体悟生活,拔节生长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它不是空洞的说教,需要的是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在我的建议下,小A爸爸利用周末,带着他去工地体验生活,让他身临其境,置身于父亲的工作场所,感受父亲工作的艰辛。
经过两天的工地体验,小A对生活有了一些领悟,第一次对父亲心生钦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跟着爸爸来到了工地,工地凌乱的景象与学校的整洁没法相比,我想打退堂鼓,但害怕父亲瞧不起我,我不想被他看扁,只好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进入一个房间,里面弥漫着灰尘,那是水泥灰被翻动时飘扬起来的。有几个工人正忙碌着,他们干活麻利,工具在他们手上翻飞自如,动作连贯轻盈。即使这样,我还是看到有的人已额头冒汗。
在爸爸的示意下,我拿起一把铁锨,开始搅拌水泥。开始没觉得什么,可干了一会儿就感觉不行了,铁锨犹如千斤重,手已经快拿不稳了。
虽然是冬天,但我已满头大汗,衣服脱掉一件又一件,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呼吸也觉得困难,大口喘着气。
我对爸爸说我不行了,但爸爸没理睬我。没办法,我只好继续干。这时,外面有风吹进来,水泥灰扬起,我被呛着直咳嗽……
爸爸的工作怎么如此辛苦,我做了两天就受不了,爸爸是怎么熬过来的?他赚钱这么辛苦,可我却糟蹋他的血汗钱,我……”
读着小A的日记,我感觉到孩子开始自我反省,在体悟中对生活多了一份理解,对父亲多了一份尊重,在自我教育中拔节生长。
四、写读故事,心灵融通
一个周末,我布置了命题周记《眼中的爸爸》,要求所有的孩子侧重于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在周记中,小A深入地描写了父亲:
“我的爸爸工作很辛苦,每天出去都要很晚回来。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爸爸的脸被寒风割破,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手上干活留下的老茧用针都挑不破,他那粗糙的皮肤早已被烈日晒黑。
爸爸每次出去干活,都舍不得买瓶水喝。有时,他早饭都来不及吃,就被老板叫去干活。为了赚钱,为了我,爸爸什么苦都肯吃。
每次爸爸看到我不争气,就很烦闷,用抽烟、喝酒来麻醉自己。烟是一支接一支抽,酒是大口大口地喝,有时喝着喝着还会流泪。看到爸爸这个样子,我也很难过,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太浑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一定要重新做人,让爸爸在朋友、同事面前能抬起头,有尊严地活着。”
读了小A的周记,我的心受到很大触动。在周一下午的班级交流会上,我邀请小A爸爸参加。当轮到小A读周记时,我看见他爸爸泪眼婆娑。
我问小A爸爸:“以前听过儿子说这样的话吗?”
“没有,从来没有,以前只知道他就是浑小子,没想到他还有这样一颗柔软细腻的心。”
我鼓励小A爸爸主动上前抱抱儿子,父亲这一抱,瞬间秒杀了小A。他终于控制不住,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久违的泪水,这泪水,夹杂着后悔、愧疚、感动、醒悟,还有那一份对生命的尊敬。当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碰撞出“热泪盈眶”的感动时,无限的可能已被激发。
待这一对父子情绪缓和后,在李健《父亲》的伴奏下,他们共同朗诵了郑渊洁的短篇童话《父与子》。也许是刚才父子间的拥抱催生了力量,也许是父子俩心灵已融通,他们的朗诵如此动人、如此动情,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演绎。读到最后,父子二人竟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笑了。
朗读结束后,我请小A爸爸在小A的周记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成为小A生命成长的“见证人”。当小A爸爸把周记本交给小A时,我相信,此时,小A的生命在周记中成长、茁壮、丰盈、舒展……
五、故事引领,点亮生活
让故事在班级里自由呼吸,这是我的带班主张。把一个个故事化为真善美的种子,种在孩子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终有一天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故事每天都在教室里发生,或浓烈,或平淡。故事,就像一根魔杖,班级里的38个孩子,一个一个被点亮。孩子因故事而生长,班级因故事而缤纷,生活因故事而多彩。
班主任要让每个孩子都过上有故事的学校生活,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