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我们知道汉字的基本特点是字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语文应特别关注汉字的字理。
小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对一些汉字的细微差别不是很清晰,导致错别字多,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构字规律。运用字理识字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教师运用图片讲解汉字的构字理据时,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好奇心促使他们深入探究,学习生字的兴趣大大提升,同时,学生也深深地爱上了祖国的汉语言文字。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对字理的兴趣,让我对字理识字有一些的研究,本文重点阐述字理识字的方法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概念
(一)字理
(二)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简单说就是运用字的构字规律认识汉字。这是识字汉字的其中一个方法。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析解形解释义,知道义记忆形。如“埋”,可以析解字形为从土从里,字义是埋入土里,通过“土”“里”记住其埋藏之义。
二、字理识字的原则
(一)科学性的原则
1.一定要符合汉字的本源特点。汉字有表意的特点,其中字义是灵魂。如会意字“瞎”由“目”和“害”两个部件构成,从字形上就看,从目从害,就能猜出是眼睛受到伤害,则是失明的意思。
2.符合汉字的简化特征。汉字虽经历演变,经历简化,但总的来说,汉字简化还是符合“六书”原则的,例如繁体的“眉”,从尸(屋顶形),曾声。规范简化为“层”表示多层的房屋,表意的意思十分清楚。繁体字“從”,会意字,二人相随形,即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加意符“彳”(道路),表示走在路上。简化后为“从”,一个人在前面大步走,另一个人在后面紧紧跟,有相随、跟随的意思。虽说笔画减少了,但还是符合“六书”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汉字经过多次演变和简化后,字理变得模糊,那就不能依照“六书”的理论进行讲解,这类汉字应当谨慎讲解或者不讲。如“对”,左边的“又”仅仅是一个汉字符号,既不表示字音,也不表示字义。讲解的时候也就没必要把繁体字展示给学生看,更没必要依照“六书”理论进行讲解。
(二)灵活性原则
一节语文课,课堂知识容量有限,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做到对所有的生字都要进行字理析解,怎么办呢?这时需要教师有所选择,做到详略得当。一篇课文中,有一类字和二类字,教师应选择一类字中具有代表性或典型的汉字,或选择在文章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眼进行解析。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重点解析的是一类字“竹”和“马”,而对二类字“参”“加”“洞”等字理简略讲解或不讲。
三、各类字的字理识字的方法
(一)教授象形字的方法
1.教授象形字的基本方法是追溯源。
汉字的构成分为六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这六类中,象形字的构字能力最强,所以教学时,应该以象形字为原点,为开端,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时,借助图片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源头。如,教“网”,出示图片渔网进行直观演示。再如,“带”,象形字,出示图片,学生自觉发现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下面像垂下的巾饰,本义指束腰的带子。后来泛指狭长形条状物,如“鞋带”,这样理解起来就深刻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照,“图片——古体字(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汉字”三者之间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异同,这样学生在脑子里才能形成思维的连贯。如果把图片和楷体汉字直接对照,那么缺少铺垫,思维跳跃太大,孩子不好领悟。所以在对照时,要注意采取“两两相比”的方式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2.对相同部件的会意字应集中讲解。
例如,木头的“木”字,字义是一棵树木,兩个“木”即树林的“林”,数目增加,每增加一个,意义就加强一次。三个“木”即森林的“森”,在“林”的基础上,数目继续增加,意义再加强,所以森林要比树林的树木更多。依据这样的构字规律,学生以后学习“众”“淼”“犇”等此类字形,从字形上就能推断字义,自主识字能力就更强了。
(三)教授形声字的方法
1.教授形声字的方法之一是以点带面。
形声字在构字规律上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例如,学生了解偏旁“月”有两个字形,一是表示月亮,所从字与月相、光亮、时间有关,如:“朝、明、朗、朦胧”。二是表示“肉”,表示与肉体有关,比如低年级常见的“背”字,心脏的“脏”字。
3.教授形声字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才是目的
依据形旁推断字义,仅仅是识字的一个步骤,要用该字组词运用才是目的。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识字加油站》中,以包字为声旁进行扩展认字“饱、泡、跑、抱、袍、炮”。
(2)对同形但不同义的形旁要归纳
有的汉字同一个形旁,但在不同的汉字中,形旁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
例如,“冫”,读作两点水,这个部件在“冷、冻”两个字当中,表示寒冷。而在冲下来的“冲”字中,冲的两点水跟寒冷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也读作两点水,但它表示水的意思,是由三点水演变,简化以后的写法。
(责任编辑范娱艳)
小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对一些汉字的细微差别不是很清晰,导致错别字多,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构字规律。运用字理识字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教师运用图片讲解汉字的构字理据时,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好奇心促使他们深入探究,学习生字的兴趣大大提升,同时,学生也深深地爱上了祖国的汉语言文字。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对字理的兴趣,让我对字理识字有一些的研究,本文重点阐述字理识字的方法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概念
(一)字理
(二)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简单说就是运用字的构字规律认识汉字。这是识字汉字的其中一个方法。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析解形解释义,知道义记忆形。如“埋”,可以析解字形为从土从里,字义是埋入土里,通过“土”“里”记住其埋藏之义。
二、字理识字的原则
(一)科学性的原则
1.一定要符合汉字的本源特点。汉字有表意的特点,其中字义是灵魂。如会意字“瞎”由“目”和“害”两个部件构成,从字形上就看,从目从害,就能猜出是眼睛受到伤害,则是失明的意思。
2.符合汉字的简化特征。汉字虽经历演变,经历简化,但总的来说,汉字简化还是符合“六书”原则的,例如繁体的“眉”,从尸(屋顶形),曾声。规范简化为“层”表示多层的房屋,表意的意思十分清楚。繁体字“從”,会意字,二人相随形,即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加意符“彳”(道路),表示走在路上。简化后为“从”,一个人在前面大步走,另一个人在后面紧紧跟,有相随、跟随的意思。虽说笔画减少了,但还是符合“六书”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汉字经过多次演变和简化后,字理变得模糊,那就不能依照“六书”的理论进行讲解,这类汉字应当谨慎讲解或者不讲。如“对”,左边的“又”仅仅是一个汉字符号,既不表示字音,也不表示字义。讲解的时候也就没必要把繁体字展示给学生看,更没必要依照“六书”理论进行讲解。
(二)灵活性原则
一节语文课,课堂知识容量有限,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做到对所有的生字都要进行字理析解,怎么办呢?这时需要教师有所选择,做到详略得当。一篇课文中,有一类字和二类字,教师应选择一类字中具有代表性或典型的汉字,或选择在文章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眼进行解析。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重点解析的是一类字“竹”和“马”,而对二类字“参”“加”“洞”等字理简略讲解或不讲。
三、各类字的字理识字的方法
(一)教授象形字的方法
1.教授象形字的基本方法是追溯源。
汉字的构成分为六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这六类中,象形字的构字能力最强,所以教学时,应该以象形字为原点,为开端,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时,借助图片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源头。如,教“网”,出示图片渔网进行直观演示。再如,“带”,象形字,出示图片,学生自觉发现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下面像垂下的巾饰,本义指束腰的带子。后来泛指狭长形条状物,如“鞋带”,这样理解起来就深刻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照,“图片——古体字(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汉字”三者之间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异同,这样学生在脑子里才能形成思维的连贯。如果把图片和楷体汉字直接对照,那么缺少铺垫,思维跳跃太大,孩子不好领悟。所以在对照时,要注意采取“两两相比”的方式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2.对相同部件的会意字应集中讲解。
例如,木头的“木”字,字义是一棵树木,兩个“木”即树林的“林”,数目增加,每增加一个,意义就加强一次。三个“木”即森林的“森”,在“林”的基础上,数目继续增加,意义再加强,所以森林要比树林的树木更多。依据这样的构字规律,学生以后学习“众”“淼”“犇”等此类字形,从字形上就能推断字义,自主识字能力就更强了。
(三)教授形声字的方法
1.教授形声字的方法之一是以点带面。
形声字在构字规律上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例如,学生了解偏旁“月”有两个字形,一是表示月亮,所从字与月相、光亮、时间有关,如:“朝、明、朗、朦胧”。二是表示“肉”,表示与肉体有关,比如低年级常见的“背”字,心脏的“脏”字。
3.教授形声字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才是目的
依据形旁推断字义,仅仅是识字的一个步骤,要用该字组词运用才是目的。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识字加油站》中,以包字为声旁进行扩展认字“饱、泡、跑、抱、袍、炮”。
(2)对同形但不同义的形旁要归纳
有的汉字同一个形旁,但在不同的汉字中,形旁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
例如,“冫”,读作两点水,这个部件在“冷、冻”两个字当中,表示寒冷。而在冲下来的“冲”字中,冲的两点水跟寒冷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也读作两点水,但它表示水的意思,是由三点水演变,简化以后的写法。
(责任编辑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