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例教研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位,在优秀教师、教学专家或研究人员的指导或引领下,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形式。这种教研活动形式,能促使教师仔细考虑课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项活动和每一种方法,帮助教师有效地发现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活动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分享教学智慧、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跟进,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快地成熟起来,从而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要确保校本课例教研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校本课例教研中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以课例为基础的原则
校本课例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校本课例教研中,课例是教研活动的内容载体。这就是说,课例要在教研活动中占中心地位,要成为教师学习、研讨和提高自我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在校本课例教研中,教研组织者要根据教研的目的和要求,引导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对各种情况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使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不仅从所接触的大量课例中获得关于教学的技能,而且也可从同事那里获得教益,形成自己关于课堂教学的相应的良好的认知,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经验,并学会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二、靠制度作保障的原则
要保证校本课例教研能够让全体教师参与并得以持续进行和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或教研组织者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控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制度上要有有力的保障措施,以激发教师参与课例研究的热情,调动教师进行研究的内驱力。这些制度可以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例探讨制度、合作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等。以教研活动制度为例来说,学校要成立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活动性组织,要选派事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期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要求、主讲人或主持人,要发挥每个教研组内成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且规定人人都要参与。在教研活动中,既要注重活动的过程,也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要在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上下功夫。
三、有批判性反思精神的原则
在校本课例教研中,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比较强烈的批判性反思精神,都要在参与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将批判性反思当作是改进和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能力,当作与同伴分享教学智慧和经验的机会,是促使自我快速成长的手段。要通过批判性反思,充分考虑课例中每一教学决策可能会带来的技术、伦理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种种结果,识别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這对教师关于教学行为认知的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大有裨益的。批判性反思包括执教者在课例实施前对课堂教学决策或教学行为假设的反思,对教学行为背后所包含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智慧、教学影响因素等隐含意义的反思,也包括参与课例研究的人员在接触了课例之后,识别课例中的缺点或不足,对改进教学的设置和安排的反思等。通过批判性反思,要深入剖析课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条件、症结,从而形成解决教学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新的认识。
四、用理论作指导的原则
教学科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背景和力量源泉。校本课例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这种教研活动只有建立在教学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产生最理想的教研效果。因此,在校本课例教研中,学校或教研组织者要充分发挥教学科学理论的保障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开展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和形成科学教学思想构建平台,促使教师不断掌握和丰富教学科学理论。比如,学校或教研组织者可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些内容的学习活动。如在一周、一月或一个学期内,教师要如期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学习活动,要按要求精读一定数量的、指定的理论文集,完成规定数量的学习笔记、读后感或反思性文章;学校也可以邀请教学专家定期给教师做教学科学理论讲座。同时,学校还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教学研究的需要进行自我学习,特别是要结合课例研究,从教学科学理论的高度理解、分析课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找到教学科学理论的依据,促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五、在教研中提高的原则
促使参与校本课例教研的教师在教学业务上获得提高,使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因此,校本课例教研并不仅仅关注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成功与否,而更要关注执教者与同事和研究人员一同努力,通过对课例的研究,让参与教研的教师都能获得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校本课例教研中,教研组织者一方面要向教师提供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并且引导教师分析课例、理解教学,让教师寻找和领悟课例中所体现的教学基本思想、方法、原则和规律,对课例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判,肯定优点或长处,指出问题或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原有课例的修改和整合形成新的课例。然后再由执教者执教,再进行分析、整合和提升。这样经过多次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例评析——整合提升的循环上升,使教师在广泛接触、深入分析这些课例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什么问题,是采取什么相应的对策处理这些问题的等等,使教师在对课例的研究过程中获得对教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从而不断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和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较快、较好的专业发展。
一、以课例为基础的原则
校本课例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校本课例教研中,课例是教研活动的内容载体。这就是说,课例要在教研活动中占中心地位,要成为教师学习、研讨和提高自我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在校本课例教研中,教研组织者要根据教研的目的和要求,引导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对各种情况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使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不仅从所接触的大量课例中获得关于教学的技能,而且也可从同事那里获得教益,形成自己关于课堂教学的相应的良好的认知,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经验,并学会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二、靠制度作保障的原则
要保证校本课例教研能够让全体教师参与并得以持续进行和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或教研组织者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控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制度上要有有力的保障措施,以激发教师参与课例研究的热情,调动教师进行研究的内驱力。这些制度可以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例探讨制度、合作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等。以教研活动制度为例来说,学校要成立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活动性组织,要选派事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期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要求、主讲人或主持人,要发挥每个教研组内成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且规定人人都要参与。在教研活动中,既要注重活动的过程,也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要在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上下功夫。
三、有批判性反思精神的原则
在校本课例教研中,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比较强烈的批判性反思精神,都要在参与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将批判性反思当作是改进和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能力,当作与同伴分享教学智慧和经验的机会,是促使自我快速成长的手段。要通过批判性反思,充分考虑课例中每一教学决策可能会带来的技术、伦理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种种结果,识别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這对教师关于教学行为认知的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大有裨益的。批判性反思包括执教者在课例实施前对课堂教学决策或教学行为假设的反思,对教学行为背后所包含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智慧、教学影响因素等隐含意义的反思,也包括参与课例研究的人员在接触了课例之后,识别课例中的缺点或不足,对改进教学的设置和安排的反思等。通过批判性反思,要深入剖析课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条件、症结,从而形成解决教学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新的认识。
四、用理论作指导的原则
教学科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背景和力量源泉。校本课例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这种教研活动只有建立在教学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产生最理想的教研效果。因此,在校本课例教研中,学校或教研组织者要充分发挥教学科学理论的保障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开展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和形成科学教学思想构建平台,促使教师不断掌握和丰富教学科学理论。比如,学校或教研组织者可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些内容的学习活动。如在一周、一月或一个学期内,教师要如期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学习活动,要按要求精读一定数量的、指定的理论文集,完成规定数量的学习笔记、读后感或反思性文章;学校也可以邀请教学专家定期给教师做教学科学理论讲座。同时,学校还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教学研究的需要进行自我学习,特别是要结合课例研究,从教学科学理论的高度理解、分析课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找到教学科学理论的依据,促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五、在教研中提高的原则
促使参与校本课例教研的教师在教学业务上获得提高,使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因此,校本课例教研并不仅仅关注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成功与否,而更要关注执教者与同事和研究人员一同努力,通过对课例的研究,让参与教研的教师都能获得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校本课例教研中,教研组织者一方面要向教师提供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并且引导教师分析课例、理解教学,让教师寻找和领悟课例中所体现的教学基本思想、方法、原则和规律,对课例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判,肯定优点或长处,指出问题或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原有课例的修改和整合形成新的课例。然后再由执教者执教,再进行分析、整合和提升。这样经过多次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例评析——整合提升的循环上升,使教师在广泛接触、深入分析这些课例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什么问题,是采取什么相应的对策处理这些问题的等等,使教师在对课例的研究过程中获得对教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从而不断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和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较快、较好的专业发展。